無棣古貝殼堤見證千年滄海桑田

2019-07-04     碣石觀滄

無棣縣位於渤海西南岸,境內分布著兩列古貝殼堤,兩堤都與天津、河北的貝殼堤相連,組成規模宏大的,世界罕見、國內獨有的貝殼灘脊海岸,國際上稱之為Chenier海岸。

貝殼灘脊海岸的形成需具備三個條件,即粉砂淤泥岸、相對海水侵蝕背景和豐富的貝殼物源。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黃河攜帶大量細粒黃土物質,長時期、周而復始地在渤海灣西岸、南岸遷徙,在此塑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淤泥質海岸。當黃河改道,河口遷徙到別處,隨著入海泥沙量的減少,海岸不再淤積增長,海水變的清澈,種類繁多的海洋軟體動物資源得以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貝殼物源。最重要的是由於海浪潮汐運動,以侵蝕為主,將貝殼搬移到海岸堆積,隨著貝殼的逐年加積,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貝殼灘脊海岸。一旦黃河改道回遷,貝殼堤即因海水較淡而渾濁的淤泥岸不利於貝殼生長而終止。在貝殼堤外,泥沙淤積成陸,海岸線又向前伸,貝殼堤則遠離海岸,或遺棄於陸上,或沒於地下。因此,由於黃河的來回遷徙,海岸線走走停停,淤泥與貝殼堤交互更替,在渤海灣西岸、南岸形成了多條平行於海岸線的貝殼堤,也就成為渤海灣海岸線向渤海延伸的腳印。

無棣縣第一列貝殼堤位於張家山子—李家山子—下泊頭—楊莊子一線,呈西北、東南走向,長近40Km,埋深0.5—1米,貝殼層厚3—5米,據C14測定分別距今5178±84年、5370±88年、5500±80年、5610±85年,是距今5000年前的新時器時代,黃河變遷的產物,表明了五千年前海岸線已到達張家山子—李家山子—下泊頭—楊莊子一線,貝殼堤南、北段形成年代相差500年左右,可見當時黃河變遷是由南向北遷徙。第一列貝殼堤現高程2—3米,距今海岸線約20—40多公里,在楊莊子至沾化縣山後村的連線向陸一側的王家墳曾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鏟,證明該地在4000—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活。

4000年前,大禹治水,疏導九河,於碣石入海。《禹貢》載:「夾右碣石入於河」、「至於碣石,入于海。」說明碣石在陸地上,位於河水入海處。無棣碣石居於九河之域,古九河之一的馬頰河北岸,當時的海岸線(無棣第一列古貝殼堤)內幾公里處,正好符合《禹貢》中的記載,為《禹貢》碣石無疑。

新石器時代至戰國以前,黃河未築堤防,平原地區的河道無約束,漫流改徙無定,黃河幹流主要在河北黃驊以北入海。大禹疏導「九河」於碣石漫流入海,無棣海岸呈弱進積狀態,使第一列貝殼堤逐漸遠離海岸。到距今3000多年前,秤坨台、廣武城、鳳台(烽台)等處又開始堆積貝殼。據C14測定,今廣武城(車輞城)、秤坨台、鳳台、沙頭、岔尖等貝殼堤島的貝殼形成於距今3260±85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齊桓公塞九河,辟草萊,當時的無棣水入海口(現埕口鎮孟家莊附近)成為進積重點。至秦漢時期,海岸線推進到今秤砣台、廣武城、秦台一線向海一側,於是,這一帶出現了第一批較大規模的建築。

秦台:位於西小王鄉秦口河畔,面積約2000平方米,高0.5米。傳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長生不老之藥,先於千童城(今鹽山縣千童鎮)集中訓練童男女,後由碣石出海,日久不見歸來,秦始皇命人在此築台望之,故稱「秦台」,為舊無棣「八大景之一」。

廣武城:位於縣境東北部,西南距埕口村15公里,高坨子河東岸,傳為西漢廣武君李左車所築。後唐、後周曾駐兵於此。因受海潮沖刷侵蝕,現僅存一月牙形土嶺,面積約200平方米,俗名「車輞城」。1977年實地勘查,古城殘基的夯痕仍歷歷可見,在蓬蒿海沙間散棄著漢陶殘片,曾出土銅劍、箭簇等文物。

秤砣台:位於廣武城東南2000米處,台基高出地面2米,面積1萬餘平方米。1990年地區文物考查組實地勘查時,發現漢代青銅箭頭3支、殘陶豆1個、漢陶片若干及許多冶煉過的鐵塊,台北側還有一古車道,地表下1米處有古灶膛遺蹟,每排20個,並有木灰狀遺物。據出土文物測定為漢代遺址。

光武城:位於秦台西北,俗名「光廣城」、「光棍城」,或訛混為「廣武城」,東漢光武帝劉秀據燕制齊時所建。經歷代海潮衝擊侵蝕,已分割成若干高台,主台面積約700平方米,高3米許,低處互不連屬,排列亦無規律。曾出土漢代磚瓦陶器殘片及馬蹄錢、鐵神像等文物。

在這些遺址中,僅見戰國和西漢遺存,不見西漢晚期和東漢的遺存,這與天津市文化局考古發掘隊《渤海灣西岸古文化遺址調查》記敘的「天津郊區、黃驊北部和寧河南部,僅見戰國和西漢遺存,不見西漢晚期和東漢的遺存,再遲的就是唐宋時期的遺物」一樣,中間也有一個割裂現象。

大量考古資料證實,這種割裂現象是由西漢晚期渤海灣沿岸海侵事件造成的。關於西漢時期發生的海溢,歷史文獻中多有記載。《漢書·溝洫志》載「大司空掾王橫言:…往昔,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酈道元《水經注》云:「昔在漢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廣,當同碣石,苞淪於洪波也」。這兩段文字可能是將西漢晚期發生的一次特大風暴潮災害和海侵記錄在了一起。據沿海居民長期生活經驗,一般規律,渤海灣連刮數天東南風,恰逢潮日,而又驟轉東北大風,渤海西南岸則必有較大的風暴潮出現。據《無棣縣誌》記載:1939年,曾發生一次危害最嚴重的特大風暴潮,海潮來之前,東南風持續半月之久,8月31日,驟轉東北大風,風力6級以上,並伴隨大雨,海潮隨即侵入內陸35公里,浸溢四天,方漸回落。《漢書》中的記載與1939年發生的潮災極為相似,但潮勢之強,浸入內陸百里,應該是與當時海面上升背景有直接關係的。《水經注》又云:「昔燕齊遼曠,分置營州,今城面海濱,海水北侵,城垂淪者半」。這說明渤海北岸在西漢晚期也為海水入侵。渤海灣沿岸在西漢晚期的海侵事件已得到普遍的認同,其實,從有關資料看,海侵不僅發生在渤海灣沿岸,中國沿海其他許多地區也有跡象表明當時存在高海面。高海面,大致從西漢晚期開始,東漢早期以後達到高峰,高出現代海面1—1.5米,沿海3.5米高程以下的低洼地受到浸淹。

事實上,西漢晚期海侵,海面上升1—1.5米,不可能使「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更不可能將無棣境內海拔63.4米的碣石「苞淪於洪波」,只是淹沒了一些陸地,造成海岸線向陸地退縮數十公里。第一列古貝殼堤外的秤砣台、廣武城、鳳台等貝殼島,被沖刷、分割成零散、孤立的海中小島,「苞淪於洪波」之中。東漢以後,加之黃河改道從濱縣南入海,縣境沿海轉為南積北蝕,海水進一步沖刷侵蝕第一列古貝殼堤及堤外的貝殼砂島,使得第一列貝殼堤外的秤砣台、廣武城、鳳台並沒有像第一列及第二列貝殼堤那樣,形成連片成列的帶狀貝殼堤,只是成為了一個個孤立的貝殼堤島。大潮時,海水可涌至無棣碣石山下。

東漢末,建安十一年(206)秋八月,曹操率兵自并州東略邊境,征討青州海賊管承,登上時屬冀州渤海郡的無棣碣石山,看到遼闊的海面上,點綴著若干突兀聳立的貝殼島,才有了《觀滄海》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詩句。

無棣自西周初年,已「興漁鹽之利」,並有「課漁鹽利中國,富厚甲天下」之說。魏晉時期,無棣碣石山因山下的月明沽盛產鹽,曾改名為鹽山。《寰宇記》云:「月明沽,西接馬谷山(唐宋時,無棣碣石山又名馬谷山),東濱海,煮鹽之所也,今名月河口」。《山東通志》載:「月明沽,在海豐縣(今無棣縣)東北」。月明沽即今馬頰河下游一段,第一列貝殼堤外。

第二列貝殼堤位於今沿海大口河—旺子堡—趙砂子一線。據1992年航測資料,這列貝殼堤由40餘個貝殼島(高於0M)組成,長近22Km,島寬100—500米,貝殼層厚3—5米,屬裸露開敞型,形成於全新世晚期。據C14測定,西段大口河貝殼堤島下層距今1850±75年,東段老沙頭貝殼堤島距今1690±80年。

南北朝後期,由於地殼上升,海水逐漸減退。隋初建縣時,無棣東部海岸,已推進到趙沙子一帶,趙沙子附近也開始堆積貝殼,逐漸形成了第二列貝殼堤。至唐宋時,已基本上恢復到西漢海浸以前的情況。

據史料記載,唐宋以前,黃河多稱「大河」、「河水」或「河」,河水變黃後才始稱黃河。五代時,黃河決口頻率加快,平均不足三年就發生一次。南宋建炎二年(1148)後,黃河改道入淮,其溢水仍不斷續循馬頰河入海,無棣仍處於弱進積期。無棣海岸線越過第二列貝殼堤,一度達到今大口河、汪子島、趙沙子以東渤海的海面上。明代大口河成為常住居民點,及海上捕魚、航運、商業中心,明地方政府曾在大口河專設巡檢司管轄進出口船隻、緝私護稅,維護航海安全。到清代,因泥沙供給不足,無棣海岸線退蝕,南部海岸退蝕最為嚴重,光武城被海潮分割成若干殘留塊體,北部的清巡檢司內遷至大山(後改埕口)。

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結束了700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奪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縣境南部受黃河泛溢水沖淤影響,重新呈現進積狀態,秦口河東連年出現大片淤地。

近百年來,渤海西及南岸沿海平原與海岸線的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瀉湖與濕地大面積消失,海岸線逐漸平直、平均大潮高潮線向陸地方向後退、潮間帶逐漸變緩、變寬,不同岸段的岸線變化特徵不盡相同,但普遍經歷了岸線(平均大潮高潮線)蝕退。風暴潮期間,除大口河、高坨子、棘家堡子、汪子島、老沙頭5個面積較大的外,其它不穩定的小砂島,皆可被淹沒。經1927、1929年兩次大潮,無棣海岸線全面退蝕,沿海漁村、漁堡居民生產、生活日益惡化。1939年大潮後,套爾河堡內遷併入岔尖堡,南北石橋二村廢棄。1957年大潮後,大口河堡受到威脅,於1959年內遷至牛角屋子(改名水溝堡),1974年再遷沙溝子。1964、1969年兩次潮淹,沙土堡變成了一個「七里沾腳,八里難熬,捧心台上歇歇,又怕月河來潮」的地方,於1974年內遷至北長灘。高坨子、棘家堡子、汪子島常住居民亦全部搬走,變成了季節性漁堡加工場所。

現在,無棣海岸高潮平均線已穩定在第二列貝殼堤外,低潮線退至該貝殼堤以東平均1500米以外的地方。這列貝殼堤極為堅固,是抵禦海水侵蝕的天然屏障。此外,在大口河貝殼堤島北發育復生了一面積0.08KM2的新堤,在棘家堡子與汪子島貝殼堤島北側,復生了一條寬100米,長5KM,厚1—2M的新堤。第二列貝殼堤外,隨著海水潮汐作用每年增加貝殼10萬噸以上,有形成第三條貝殼堤島的趨勢。

無棣貝殼堤見證了黃河變遷與海岸線變化的過程,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三大古貝殼堤之一,貝殼堤不僅純度最高,無論是深埋地下的,還是裸露於地表的,貝殼質含量幾乎達到100%,而且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世界上惟一的新、老堤並存的貝殼堤。美國聖路易斯安娜洲和南美蘇利南的兩條貝殼堤,現已遠離海岸,貝殼含量也僅為30%左右。天津、河北的貝殼堤,其面積與含量遠不及無棣的貝殼堤,也僅是保存了幾個剖面。

無棣縣境內兩列貝殼堤島之間的濕地和向海的潮間濕地與潮下濕地又形成了世界罕見的貝殼堤島與濕地系統。貝殼堤島與濕地系統生物多樣性豐富,既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和越冬、棲息、繁衍地,也是研究黃河變遷、海岸線變化、貝殼堤島形成等環境演變以及濕地類型的重要基地,在我國海洋地質、生物多樣性和濕地類型研究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貝殼堤島與濕地系統自然保護區。2004年12月17日,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中,又獲得全體評委一致通過,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徐景江)

【注釋】

袁廷海:《無棣海岸話滄桑》

《無棣縣誌》

《無棣鹽業志》,山東地圖出版社,2003年1月。

王文等:《從史料記載看中國歷史時期海面波動》

韓嘉穀《再談渤海灣西岸的漢代海侵》,《考古》,1997年第2期。

《中國歷史時期海岸線的變遷》

參考資料:

1、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2、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孝聰:《中國歷史地理概論》講課教材

3、天津市文化局考古發掘隊:《渤海灣西岸古文化遺址調查》,《考古》,1965年第2期。

4、山東省水產設計院:《無棣貝殼堤島與濕地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02年6月。

5、《無棣人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engEGwBmyVoG_1Zuj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