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網上刷新聞,看到一篇人民日報對劉德華的專訪。記者問他這麼多年努力的源頭是什麼,劉德華說了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把努力變成自己的一個習慣就可以了,你不會有壓力。」
在新人輩出各領風騷三五月的華語娛樂圈,劉德華長盛不衰,紅了將近40年。
但他並非天才出眾,甚至資質平平。曾被媒體評價唱歌不如張學友,外貌難敵黎明,舞技炫不過郭富城,演戲不如周潤發,但是他卻能殺出一條路,成為一代傳奇。
他的成功,靠的不是天賦,是日復一日的努力。
01
從笨小孩到一代巨星
「我不是天生會演戲……我努力,你慢慢接受我。」
在天才型演員和努力型演員之間,劉德華肯定是屬於後者。
1980年,劉德華加入香港無線藝員培訓班。新人沒有好機會,他只能跑龍套。
「在漫長的跑龍套日子裡,我沒有氣餒。既然踏上了這條路,再累也得堅持。成功不是必然的,但努力是必需的。機會就在身邊,看你有沒有拿出100%的努力。如果有,別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別人能得到的,你也能得到。」
正是因為這種踏踏實實的努力,命運眷顧了他。
在給周潤發跑龍套的時候,他的踏實努力給周潤發留下了印象。於是,周潤發引薦他去拍了《投奔怒海》。這是他第一次當主演,並獲得了最佳新人獎提名。這次寶貴的機會,正是他努力才贏得的。
1985年,他跟公司商量想多拍點電影。但公司不支持,還要與他加簽五年的合約。劉德華拒絕了,被TVB雪藏了400天。
即使被雪藏,他也沒有中斷過努力。他開了髮廊,連做頭髮都拼盡全力。
有一次他要給曾志偉做頭髮,清晨6點就趕到曾志偉家,讓曾志偉刮目相看,當下就跟他說 「年輕人,你一定會紅。」
在最新一期的《魯豫有約一日行》里,他給魯豫理了頭髮,手法相當嫻熟利落。而且他在短短几分鐘內就給自己理完了頭髮。魯豫驚嘆他的技術,他則波瀾不驚的說道「做了太多次,太熟悉了。」
他努力爭取每一個機會,在機會來的時候,又用盡全力把握住它。
拍《神鵰俠侶》,他把金庸寫的書啃了個遍;
演《鹿鼎記》里的皇帝,他翻史書反覆研究古代禮節;
在《風暴》里,為追捕悍匪,他把自己弔掛在車外;
拍《全職殺手》時,他被玻璃瓶砸得頭破血流;
他不到迫不得已不肯用替身,演跳樓的戲份摔到腳骨骨裂;
他的演技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最用功的。他不放棄任何一個劇本,戲路之廣香港影壇無人能及。他說過:「演員,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你不能演的。」
「我有一個阿Q的精神,不管多爛的劇本,來到我這裡,我都要讓他發光發熱。」
後來他邁入歌壇,被說成「演而優則唱」的他,唱歌之路走得也沒有那麼順利。
他剛開始學唱歌的時候,曾經想表演給當時的樂壇大哥林子祥聽,結果唱的很爛。但是他不氣餒,找機會就向林子祥學經驗。
他拜香港音樂教父戴思聰為師,連老師都說他不會是第一名,但相信他是個努力的好學生。
他想自己寫歌詞,結果被黃霑嘲笑「他填一世詞都不會有什麼大成績。」
但他沒有氣餒。唱得不好,他就多練。歌詞寫得不好,他就利用演戲的間隙躲在車裡練習寫歌詞。
他唱歌不允許自己看提詞器,一定要練到不需要想下一句是什麼,才算合格。如今功成名就,他唱錯一句歌詞,還是會懊惱自己五個月。
他說:「哪怕只有五個人,我也會唱給你聽。我要拚命唱到你笑,拚命唱到你哭。」
他做到了,他發行了100多張專輯,基本每張專輯都有幾首膾炙人口的金曲。他開過的演唱會已經有上百場,場場爆滿。
出道至今,劉德華演了百餘部影視作品,唱了近千首歌曲。演藝界勞模,他當之無愧。
王晶說:「當今娛樂圈,如果有人有劉德華一半努力還不紅,那就是老天沒眼。」
從一個毫無背景資歷平平的笨小孩,到如今的天王、金像影帝、TVB 香港最受歡迎男歌手獎、金氏世界紀錄里獲獎最多的香港男歌手,劉德華幾乎創造了奇蹟。
他憑藉的不是天賦,是後天的努力。幾十年來日復一日的不懈努力,才造就了如今的天王。
02
間歇性努力的你我他
在網上搜索劉德華資料時,一一細數他出道以來努力奮鬥的成功事跡,我越看越汗顏。
如果說劉德華是成功中的成功者,那我大概是失敗中的失敗者。
之所以總是失敗,最大的原因在於我沒有持續努力過。
我辦了張健身卡,一年只去了9次;
我在家裡跑步機上跑了三個多月,然後放棄了;
我總說自己喜歡讀書,其實去年只讀了十本;
我學英語學了200多天,現在已經三個月沒學了;
我畫畫學了半年,現在畫板都落好幾層灰了。
不像劉德華那樣幾十年如日,我所有的努力,都是間歇性努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並沒有收到過什麼成效。
多數人和我一樣,都是在瞬間熱血和長期頹喪之間輾轉徘徊,走走停停。
你看到別人考過了六級,就打一管雞血從床上爬起來背50個單詞。第二天雞血消化完了,就想著「今天不背也行吧,沒什麼損失」,又爬回床上挺屍。結果單詞書只有前面幾頁是翻過的。
考試前,你一大早爬起來去圖書館占座,想著「今天好好大幹一場」,結果不到10點就開始睡覺,哈喇子流滿了你墊在臉下面的書。
等你上班了,覺得自己不能太平庸,下決心每天下班學1個小時的 python,結果堅持到周末就覺得太累了,你開始躺倒看了20集的美劇。等到下周開始的時候,你已經忘了還有沒學完的 python 課。
一年健身不到20次,就恨不得在朋友圈裡曬上21回。
「今天又來舉鐵了。教練說我進步很大。下次要增重了!」放一張教練豎起大拇指的圖。「今天配速12跑了一個半小時,太爽了!」放一張汗流浹背的圖。
一年讀不到五本書,每本書都只翻了前十頁,但在朋友圈裡已經曬了10個書的封面了。
朋友圈裡的偽勤奮,現實生活中的真懶惰。只是感動了自己,最終還是一事無成。
真正的牛人,不會常常曬自己的努力,更不會被自己的一點點努力感動到。他們覺得這是生活的常態。就像劉德華說的,努力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我們普通人與牛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間歇性努力與持續努力之間的距離。把間歇性努力變成持續性努力,才能夠進階成為牛人。
03
如何做到持續努力?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都努力過,但可惜大多數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一曝十寒。總會到了一個時刻,就不想努力了。
在持續努力這件事上,有兩個關鍵因素:反饋和掌控感。
反饋就是你做一件事情得到的獎勵。
大多數人在做事情的時候,都喜歡立即得到反饋。這就是為什麼遊戲那麼好玩的原因。因為「努力」了,可以通關獲得金幣,積分可以升級,立即得到反饋。
很多人覺得堅持不下去,是因為努力了沒有反饋,看不到即時回報。
掌控感就是你對事情的結果有一定的把控能力。
去年世界盃葡萄牙對決西班牙那場,是凌晨2點。上了年紀了,我沒讓老伴兒看直播,建議他白天看錄播。他特別鬱悶「不看直播還有什麼意思?!」
我挺疑惑的,他又不會知道比賽結果,也沒有任何人告訴他。直播和錄播有什麼區別?
劉嘉老師在《心理學基礎》里給了我答案:
「當你看錄播時,雖然你不知道哪個隊輸哪個隊贏,但是你知道比賽已經有了輸贏。這個時候,你對勝負沒有任何掌控感。而當你看直播時,一切未定,你覺得你可以通過對著電視大喊大叫,為自己心愛的球隊加油;你覺得你的聲音能夠通過電視傳到現場,與現場的觀眾一起用加油去改變勝負。」
對一件事情擁有掌控感,人就更容易產生愉悅和滿足,更容易堅持做這件事。
基於這兩大因素,我們可以發掘一下如何持續努力。
01 從「跑龍套」開始,努力做好一件小事
劉德華一開始入行的時候,只是跑龍套而已。但是再小的角色他都很珍惜,才得到被周潤發引薦的機會。沒有好機會的時候,不管多爛的劇本,他都會腳踏實地的好好演,一點一滴的琢磨台詞。
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有「成為影帝」這個宏偉的目標,而是立足於現實,把握每一個小機會,每個劇本每部電影的死磕,才得以成功。
不少人都看過各種牛人成功的案例,還有很多90後已經當 CEO 的故事。他們的成功,被媒體解讀後都變得非常輝煌,似乎早有許多戰術策略,成竹於胸。
但是事實上,大多數牛人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高度。他們也都是從一件小事做起,厚積才能薄發。
這個世界不是做好很多事的人厲害。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努力做好一件事。
投入精力持續的做一件小事,得到的收穫遠比自己想像的要大,甚至可以帶來奇蹟。
我們公眾號的讀者都是熱愛認知思維升級的好同志。大家都知道,認知思維的升級,是一件複雜的事情,也是一件需要長久努力才能看到進步的事情。
那麼如何把這種複雜又費時的事情持續努力做下去呢?
把它拆解成具體的目標,一件件的小事。
提升認知思維,肯定包括讀書。你就可以列一個具體計劃,貼在客廳、床前、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時常提醒自己:這個月讀xx本書,寫xx篇讀書筆記。全年讀xx本書,寫xx篇讀書筆記。
無論多大的目標,都可以拆解成一件件小事。一件小事很容易做起來,也很容易完成,可以得到即時反饋。而且小事容易控制結果,更容易產生持續的動力。
02 把持續努力與高頻習慣綁定
我老伴兒幾年前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小目標:每天聽得到 app 的課程,吸取新知識。
這個目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我試過,沒有一次超過三個月的,但是他堅持好幾年了。
他的方法是:把聽課學習與他每天都要做的「洗漱」這個習慣綁定。每天早晚刷牙洗臉的時候,他就把得到 app 打開,聽20分鐘的課。得到的課程一般都在20分鐘以內,他就保證了自己每天都能聽兩節課。這樣一年下來他可以聽700多節課,甩我好幾條街。
找一個自己養成的高頻習慣,然後把自己要做的事情綁定在一起。這樣,你需要持續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就會變得更好觸發,更容易堅持下去。
03 變著花樣獎勵自己
假如你在做完一件事的時候,可以做另一件你喜歡的事情,那麼前面這個需要努力做的事情,就會對你產生一定的吸引力,不再那麼難以堅持。
比如說你要健身,這件事需要持續努力,練兩天歇一個月肯定沒有用。但是持續健身確實挺累的,很考驗人性。
怎麼做才更容易堅持?
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計劃:
每次在跑步機上跑步時,放自己最想看的電視劇、電影或者綜藝節目。而且要強制規定:只有健身的時候,才能看這些東西。不健身的話,絕對不能看。
設定這樣的即時獎勵,可以不時的變一變,不容易產生厭倦心理。這樣的話,跑步不會那麼枯燥,時間不會那麼難熬。
有那麼多想看的東西都看不上,還不趕緊去跑步機上鍛鍊嗎?
04 用「種竹子」的心態做事
我之前在一個英語app上打卡學英語。剛開始是 level 5,我學的遊刃有餘,每天眼看著關卡一個一個的被解鎖,特別容易堅持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學完level 7 的課程去測試,發現怎麼都過不了level 7。我終於放棄了學習。
在學習技能時,剛開始難度係數低,你只要投入一定的時間精力,就一定能夠進步。這種正向反饋,會讓你學得很起勁,甚至欲罷不能。
但是總有一個時間,你發現自己好像停止了進步,你陷入了「進步潛伏期」。
一根竹子生長的前五年幾乎看不到有任何變化,因為它一直在地下建立根系。
而努力也是一樣,總會有一個階段,你感受不到進步。直到你繼續努力,突破了潛伏期的臨界點,才跨入新境界。
我們經常希望努力帶來的進步是線性的,但是事實上它更像上圖裡的曲線一樣。經過那個交叉的臨界點後,持續的努力會帶來爆髮式的進步。
1985年,劉德華出了第一張專輯,直到1990年才奠定歌壇地位。他用了五年的時間,才證明自己可以唱好歌。
1981年,劉德華出演了電影處女作,直到2000年才得到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他用了20年的時間,才證明自己可以演好戲。
很多牛人在常人看來,仿佛是一夜之間成功,很戲劇化。其實都是因為他們蟄伏許久,持續努力到了臨界點,才厚積薄發。
種下竹子,五年後才能看到它長出來。努力到一定時間,才能迎來爆髮式的成功。
持續努力是個大本事,能夠做到的人萬里挑一。
我從劉德華近40年的經歷里學到,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做到持續努力,努力一定會有收穫,持續性努力一定可以帶來巨大的成就。
我們要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是那個可以一直努力的人,是那個萬里挑一的人。
持續努力不需要每天都拚命努力,而是保持高頻而穩定的努力。把持續努力與習慣結合,與愛好綁定,把目標拆解成一件件可以完成的小事,堅持做好每件小事。光是堅持,你就能超過90%的人。
而你做的所有努力,時間都看在眼裡,必會給你超乎想像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