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考試複習資料(最全版)

2019-10-21     戰江語文

第一單元 知識點梳理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1.《春》 朱自清

一、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後改名自清,是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後定居揚州,故自稱「揚州人」。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詩壇。他的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鍊、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代表作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有《背影》《歐遊雜記》《你我》,文藝論著有《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綠》《背影》《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處南宋志南和尚《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二、文本研讀

第一部分(1) 盼春(反覆和擬人的修辭)

第二部分(2-7) 繪春(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第三部分(8-10)贊春(三個比喻)

2、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麼?用了什麼修辭?

開篇點題,總領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潑的感情基調。運用了反覆和擬人的修辭,表現了對春天到來的急切盼望和喜悅之情。

3、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偷偷地」「鑽」寫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寫出不經意之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驚喜之感。這樣寫是無意識、無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感情。

4、著,著,兩個滾,幾腳球,幾趟跑,幾回迷藏。

六個動詞的連用,表現了人們在草地上的活動和感受,側面寫出了春草勃發給人們帶來的歡樂。

5、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擬人。寫出了春花爭春比美、竟相開放、互不相讓的動態。

6、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寫出了春花爭艷,萬紫千紅的景象。

7、花裡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甜」從味覺上寫出了花的香味兒。想像,由實寫到虛寫,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實。

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這一句從側面襯托出春花的竟相開放,萬紫千紅,香味濃郁。其中,一個「鬧」字不僅寫出了聲音,也寫出了情態,可以使人聯想起蜜蜂嚶嚶嗡嗡,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忙碌著采蜜的情景。渲染百花爭春的氣氛,給人們呈現一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畫面。

9、『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引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突出春風和煦的特點。「撫摸」一詞巧妙地表達了春風的溫暖和柔情。這是從觸覺的角度寫春風的柔和。

10、「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比喻、擬人,寫出春雨的細、密、多的特點。「斜織」「薄煙」形象的寫出了輕盈、迷濛的特點。渲染了春雨的輕柔、濕潤。

11、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

寫出雨中植物新而亮的特點,「逼你的眼」突出草之青,激發讀者的想像。

12、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這三句將視線由植物轉到人,從白天寫到傍晚。動靜結合,有動景,有靜景。「靜默」一詞最妙,運用擬人修辭,烘托出春雨中安靜和平的氣氛,營造了一種妙不可言的意境。

13、「一年之計在於春」

這句俗語激勵人們抓緊大好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

三、中心思想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描繪了大地春回、生機勃發的動人景象。通過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五幅主要圖畫,讚美春的活力帶給人以希望和力量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2.《濟南的冬天》老舍

老舍,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北京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鬚溝》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捨棄;予,我。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照。

1、濟南的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麼?(從文中找詞語回答)

溫晴(通過對比突出濟南的冬天的特點)

2、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文章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3、文章是怎樣描寫山的?

陽光朗照下的山——可愛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城外的遠山 ——淡雅

4、文章是怎樣描寫水的?

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 ——暖

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綠

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清

5、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運用一連串相關的擬人手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生動地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表達了作者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6、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的狀況、情態,作者賦予了它們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著」,盡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寫得活靈活現。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7、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體現了作者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8、本文是怎樣描寫小雪點染後的山的?

先寫山的色彩。從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寫到山腰,一步步地細看,一筆筆精心描繪。它是白的,「樹尖上頂著一會兒白花」,它是銀白,「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再寫山的情態,「等到快回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那些小山太秀氣!」這樣,就寫出了小雪點染的山的「妙」處。不僅使讀者感受到小雪點染的山的外在美,也寫出了其內在美。

9、本文是怎樣描寫濟南冬天的水色的?

寫水,作者抓住一個'綠'字,著重寫了自己對濟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鮮明形象。作者描繪綠萍的綠,水藻的綠,水面柳影的綠,這其實都是寫水的綠,寫濟南冬天裡綠的精神,綠的生命。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寫'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這實際上是把水藝術化了,感情化了。最後寫'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濟南冬景圖。寫出了這座有泉城之稱的濟南的特色。

10、文章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全文,有什麼作用?

因為「濟南的冬天」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後「這就是冬天的濟南。」是全文的結束語,抒發了作者對這個特定時令的濟南的總的觀感。意思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的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給人以回味的餘地。

1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在這篇寫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濟南地處北國而冬季氣候'溫晴'的特點,描繪了濟南的陽光、小雪、山山水水,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自然風光的摯愛深情。

3.雨的四季劉湛秋

一、作者 

 劉湛秋 1935年 10月生,安徽省蕪湖市人。當代詩人、作家、翻譯家、評論家。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快樂》,曾被譽為「當代抒情詩之王」。

二、思考:

1.文章為什麼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1)更有韻律美

(2)文章寫的不單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單純強調 「雨」 ,顯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滿靈動,賦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滿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麼特點?

春雨: 柔情而生機 夏雨: 熱烈而粗獷

秋雨: 端莊而沉思 冬雨: 自然而平靜

3.結合全文,談談作者愛戀雨的理由是什麼?

雨給作者的生命帶來活力,給感情帶來滋潤,給思想帶來流動,使靈魂得到凈化。

5.分析文章的語言特徵

樹「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效果 ?

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木剛剛從寒冬中甦醒過來,樹幹泛出黃青、嫩葉萌發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6.「春雨圖」 這段文字是如何寫春雨的?是直接描寫還是間接描寫?

是間接描寫。這段文字實際上寫的是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確切的說,這應該是一幅「春雨初霽」圖,因為它展現的是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筆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上。

7.作者說:「只有這一場雨,才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那麼在春雨到來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麼樣的呢?

植物是僵硬的,顏色是昏黃的,空氣是乾燥的,整個世界是寂靜的,然而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來了,一切都變了。

8.春雨圖中作者都描繪了哪些具體的景物?

樹、水珠子、水霧、小草、空氣等

9.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在寫景上有許多亮點,你認為春雨圖中有哪些亮點?

樹:「樹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別明亮的」去掉,是否影響表達效果?——影響。

「特別明亮的」生動形象地寫出樹木剛剛從寒冬中甦醒過來,樹幹泛出黃青、嫩葉萌發時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花:把花苞滴下來的水珠子與少女的眼淚作比,說它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使本來平淡無奇的自然現象擁有了人的神態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嬌媚,那麼那朵花呢?那個春雨浸潤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艷動人吧!

水霧:或濃或淡的水霧映射著雨後的陽光,更映射著雨後的美麗世界。

小草:誰聽過春草復甦、萌發、成長的聲音?作者聽到了。這沙沙聲是真正熱愛大自然、珍視生命、細心於生活的人用心靈聽到的,這美麗的文字是作者用細膩的心寫出來的。

空氣:空氣本是無色無味的,平常到甚至讓人忽視。可是在作者筆下空氣卻在春雨過後透出果子一樣的芳甜,這正好可以和我們學過的一個句子互相詮釋「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

三、小結

劉湛秋的散文有一種田園美,他的文字自然、親切、優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聲,他都能輕鬆道來,吸引著你跟著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四、回答問題:

1.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是:

對雨的愛戀或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2.請簡要概括文中描繪的四季的雨的不同特點。(4分)

春雨的特點:美麗、嬌媚

夏雨的特點:熱烈而粗獷

秋雨的特點:端莊而沉思

冬雨的特點:自然而平靜

3.作者從哪幾個角度抓住春雨的特點進行細緻入微的刻畫的?(3分)

作者通過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態,運用不同的感官從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描繪了春雨美麗、嬌媚的特點。

4.本文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現景物特徵。請從第5段中摘錄一個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句子,並談談它在文中的表達效果。(3分)

摘錄的句子是:也許,到冬天來臨,人們會討厭雨吧!但這時候,雨已經化妝了,它經常變成美麗的雪花,飄然蒞臨人間。

表達作用是:寫出了春雨的美麗與嫵媚「 飄然蒞臨人間」寫出了春雨降臨的動態美,表達出了作者對冬雨的喜愛之情。

4.《古代詩歌四首》

詩歌的分類,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古體詩(唐以前的詩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辭、樂府詩等; 近體詩(唐以後的詩歌)包括律詩(五言侓詩、七言律詩)和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其中,律詩從上往下又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2、詩歌按表達方式分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

3、詩歌按內容分(題材) :敘事詩 、寫景詩 、友情送別詩 、愛國懷鄉詩、詠物詩 、詠史懷古詩 、邊塞征戰詩 、山水田園詩等 。

《觀滄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是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精於兵法,著有《孫子略解》等軍事著作。其詩以慷慨悲壯、宏偉壯觀著稱。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詩篇。

2、《觀滄海》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下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屬於實寫,描寫了海水和山島的景象,由遠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屬於想像的虛寫,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這首寫景抒情詩,作者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展現了開闊的胸懷,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名句填空

《觀滄海》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極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兩句表現草木欣欣向榮,生機無限。

3、「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秋風蕭瑟,波浪滔天的雄偉壯觀的情景。

4、「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四句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見義,作者以奇特而豐富的想像創造了一種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日月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的寬廣胸懷和豪邁氣魄。這為千古名句。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背景

天寶年間,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作者聞訊,寫了這首詩寄給他,表示慰問。

4、譯文

暮春時節,樹上楊花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水;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主題:

表達了對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自己遭遇的感傷情緒。

6、賞析要點: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古人論詩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李白詩中可為例的一句是:楊花落盡子規啼。

詩中寫「楊花」「子規」的作用是什麼?

(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在前兩句的寫景中有什麼特色?)

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

「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悽慘地啼叫著。

本詩首句通過各種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節的一種哀傷、惆悵氣氛,表達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1、請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這句詩從修辭和作者情感表達兩個角度作簡要賞析。

本詩最後兩句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抒發了作者對友人被貶遠行的憂慮關心之情。

2、詩人為什麼偏要寄愁心與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間最為濃郁,由月的陰晴圓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歡離合。 因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於月,朋友見月如見作者。

3、「我寄愁心與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當面說,卻要「與明月」,又是為什麼?答:因朋友王昌齡「左遷」(貶官)而愁。 作者並不在朋友身邊,「聞」、「遙」可證。

《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洛陽人。

2、首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客路」點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規定了全詩的情調氛圍,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綠水中向前行。

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潮水上漲,江面頓時開闊,江水似乎與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風順江吹來,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掛著。作者通過「風正一帆懸」的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了出來。

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表現的是江上行舟,即將天亮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於歲暮月殘,連夜行舟的。既寫景又點出時令。這兩句可以說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羆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不言思鄉之情,而思鄉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歸,自然想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便想讓大雁把他這遊子的音訊帶給洛陽家鄉。「鄉書」、「歸雁」與首聯的「客路」、「行舟」,遙相呼應,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清淡的鄉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壯麗畫面,寫出了詩人客游他鄉的羈旅漂泊之情,併流露出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懷。

《次北固山下》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在描繪長江景色。

2、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蘊含新事物孕於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表達作者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名句——詩苑奇葩,艷麗千秋。)

3、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見雁思親,表現了淡淡的思鄉愁緒

4、這首詩的首聯頷聯頸聯都是對偶句

5、你還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現鄉愁的詩句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站在江邊微風輕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靜,一葉白帆悠然地飄蕩在江面上,恰似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美景。

《天凈沙·秋思》

1、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後人把他和關漢卿、白樸、王實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2、題目解說:「天凈沙」,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裡的思念。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內容。

3、前兩句是寫景,末二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遊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之氣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悽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沉重的腳步與無限的愁悶。

4、此曲描繪了秋天黃昏的景色,烘託了浪跡天涯的遊子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1~3句:用九個景物構成一幅水墨畫,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人的惆悵之情。

4~5句:用了誇張。表達遊子漂泊在外思鄉的悲情,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單元知識點梳理

5、《秋天的懷念》

一、文學常識

體裁:散文 ,選自《史鐵生作品集》。 作者:史鐵生,北京人,當代作家。代表作: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務虛筆記》;散文集《我與地壇》《病隙碎筆》。

1. 文章幾次寫到秋天?

答:文章兩次寫秋天,一次是在母親將去世前,一次在母親去世後多年。「秋天是背景的引子,文中寫景.敘事.記人都與秋天有關。

2.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寫照,具有象徵性。

3. 為什麼文章的題目叫《秋天的懷念》?

答:題目為「秋天的懷念「其主要寓意為秋天懷念同樣是在秋天去世的母親,也表明經過人生的秋天,母親牽掛的兒女都已經長大,懂得了怎樣面對生活的困境。「我」也走出了人生低谷,樂觀生活。」

4. 母親是個怎樣的人?

答:面對「我」的「暴怒無常」母親逆來順受,表現出極大的忍耐.理解和寬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詞語,形象地表現出母親的慈愛。

5. 「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從這裡你可以看出什麼?

答;可以看出,母親喜歡花,是個熱愛生活的人,可為了「我」,她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養花。 6. 在痛苦的彌留之際,母親心裡只惦記著兒女。

7. 「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答:「撲」和「抓」 等詞語表現了母親反應很強烈,面對厭世自棄的「我」,母親極盡所能地勸撫.安慰「我」。「忍住哭聲」表現了母親的堅強和內心的沉重。

8. 「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母親為什麼要擋在窗前?

「擋在窗前」是怕「我」觸景生情。「擋」擋住的不是落葉,是兒子鬱悶煩躁的情緒。

9. 「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麼時候」…….分析這句話。

答:「憔悴的臉」表明母親積勞成疾。「央求」寫出了母親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無常」的「我」也不由得為之感動。

10. 課文最後一段為什麼祥寫各種顏色的菊花「在秋風中正開得爛漫「?

答: 「在秋風中正開得爛漫「的菊花,象徵了母親的品格:淡雅.高潔.深沉。同時也表明了「我」已經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真諦,會勇敢面對生活中的磨難。

11. 「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從這裡,你可以看出什麼?

答:可以看出母親覺得自己很粗心,對自己說的話很敏感,怕兒子傷心,周到保護兒子,照顧兒子情緒。

12. 「我」和妹妹到北海看花的心情:

愧疚 懷念:懷念親愛的母親;

熱愛:對生活充滿

希望:為自己的任性和無理感到懊悔;

6、《散步》

一、文學常識

莫懷戚,1951年出生,男,漢族。筆名周平安、章大明。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作協副主席。重慶人。 其中篇小說《詩禮人家》曾獲「四川文學」獎。著有《莫懷戚中短篇小說選》。

1.能不能把第三自然段「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中的「熬」換成「度過」?為什麼?

答:(1)不行(2)因為「熬「在文中是」忍受「艱苦支持的意思,強調母親過冬不容易,而」度過「僅指時間上的過去,不能體現」忍受「。

2.「我「為什麼一定要要母親去散步?

答:這一細節充分體現了「我」很會替母親著想,如果把母親一個人冷落在家,母親會孤獨寂寞,這兒寫出了母子間濃濃的親情。

3.人物性格:

「我」:孝順老人,不溺愛孩子;

妻子:賢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母親: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愛孫子; 兒子:懂事,聰明,活潑。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說說你對著句話的理解。

回答1:老人家和兒女,就是「我「和妻子的整個世界,他們吧照顧老人,呵護兒女這個重擔背負起來,用最認真的態度.最穩健的步伐走在這生命歷程中,這是對生命的一種強烈的責任感。

回答2:每個家庭都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幾代人組成的。中年人以他們強烈的責任感挑起了家庭的兩頭重擔,一個個家庭完整和諧.幸福美好,而整個世界也是有一個個家庭組成的,每個家庭和睦美好才能使整個世界更和睦,人類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7、《散文詩兩首》

一、作者簡介

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被稱為詩聖。他的詩集有《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長篇小說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冰心,原名謝婉瑩。有散文集《寄小讀者》《往事》,詩集《繁星》《春水》。她的創作以宣揚「愛的哲學」著稱,而母愛就是「愛的哲學」的根本出發點。

3《金色花》描寫了三次嬉戲:

讓母親嗅到花香 投影到母親讀的書頁上 跳到母親面前變成孩子

4、《金色花》中心思想

《金色花》這首散文詩是以一個活潑、調皮、可愛的孩子的口吻寫的。以「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進行想像,描繪了兒童與母親的三次嬉戲,表達了兒童對母親的愛和依戀,表現了家庭之愛以及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5、《荷葉 母親》中「我」的情緒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煩悶----不適意----不寧的心緒散盡

6、當「我」注意到雨中的荷葉覆蓋紅蓮時,為什麼「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因為「我」看到荷葉護蓮,就像堅強的母親對兒女深情的關愛和勇敢無畏的守護一樣。

7、文章第段的在結構上的作用是 承上啟下。

8、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親比喻成荷葉,把「我」比喻成紅蓮,「心中的雨點」象徵著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抒發了對偉大無私的母愛的讚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寫法)

9、《荷葉 母親》中心思想

這首散文詩借雨天裡勇敢慈憐的荷葉隱蔽著紅蓮,聯想到母親對子女的呵護和關愛,歌頌了偉大的母愛。

《世說新語》二則

一、特殊用法的文言詞語

(一)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 」

(二)古今異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對子侄這一代晚輩的統稱。今義:指兒子和女兒。

2.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動詞。 今義:日期,名詞。

3.太丘捨去: 古義:離去、離開 今義:前往。

4.下車引之: 古義: 拉。 今義:引用。

5.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回頭。 今義:照顧或顧客。

1、「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點撥:融洽歡快輕鬆。

2、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

點撥:「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

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撒鹽」一喻只有物象而無意蘊。

3、文末為什麼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種讚揚與敬佩)

4、《陳太丘與友人期》一文給我們的啟示是

做人要誠實守信,重視禮儀,也即文章的主旨。

1、文中對謝道韞的評價如何?

點撥:聰明有才學。

2、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麼樣的人?

點撥: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後,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後,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

點撥: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徵。

4、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點撥: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認為元方並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於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認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麼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

5、通過文章對這兩個人的描寫,以及對這兩人之間發生的事情的記敘,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

元方:明事理、懂禮儀;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禮貌 知錯能改

啟示: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

6拓展延伸:

(1)除「柳絮」一喻外,你還能寫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比喻詞嗎?能否再寫出幾句詠雪的詩句嗎?

詞:鵝毛、鴨絨、揚花、梨花、花絮、飛花,句: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毛澤東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

(2)你還知道哪些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

答:司馬光砸缸 曹沖稱象 王冕四歲畫畫 曹植七歲做詩

甘羅十二歲做宰相 岳柱八歲指瑕


第三單元 知識點梳理

9、《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作者說百草園裡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為什麼?

「似乎」、「確鑿」兩個詞語連用在一起並不矛盾,這裡實際上寫出了作者對百草園的深切懷戀。確鑿:指的是用成人的眼光來看,百草園確實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因為記憶中的百草園只有童年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且相隔久遠,所以並不那麼確實。

1、 「輕捷的叫天子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中的「竄」有什麼含義?

既寫出了叫天子的機靈輕捷,又寫出了兒童內心的羨慕之情。

2、第二段景物描寫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點,寫菜畦、桑葚突出它們的色彩;寫皂莢樹、木蓮的果實和何首烏的根突出它們的形狀;寫蟬、油蛉、蟋蟀突出它們的聲音;描寫覆盆子則突出其味道。

3、寫景物有恰當的順序,本段也如此。根據選文內容填空。

「不必說」「也不必說」是由低處到高處,由植物到動物,由靜景到動景;「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是由整體到局部,又由動物到植物。

4、調動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寫景,加上恰當的用詞,能使文章生動、精彩。本段寫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寫景,請說說分別從哪幾個角度描寫的,至少舉一個例。

味覺、聽覺、視覺、觸覺(舉例略)

5、「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運用了什麼修辭,有什麼作用?

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油蛉、蟋蟀們的聲音悅耳。

「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換成「趴」,為什麼?

不能,「伏」體現了黃蜂肥胖的特點。

「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覆盆子的形狀。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園景物描寫得生機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於

表現「我」幼年時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和後文的三味書屋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說明封建教育束縛、阻礙少年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8、作者寫吃了像人形的何首烏根便可以成仙,是由於

賦予百草園神話般的色彩,妙趣橫生

9、文中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這樣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紹,然後突出泥牆根一帶的景物。

10、課文詳寫了捕鳥的時間、地點、工具、條件、方法、收穫。

11、寫出捕鳥的一系列動詞,分析它們的表達作用。

掃、支、撒、系、牽、拉。生動傳神地再現了捕鳥的過程和方法。

12、課文記敘「冬日雪地捕鳥」對表現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作者寫百草園冬天給愛玩的兒童帶來樂趣,再次暗點「樂園」,表現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13、課文第9段所用的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寫 ; 排比、擬人;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表達了對家人的埋怨,對百草園的眷戀,對去書塾的不情願

14、文中關於美女蛇的故事屬於那種記敘方法?有什麼作用?

插敘

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色彩,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樂園的原因

15、「冬天的百草園比較乏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

欲揚先抑 先寫冬天的百草園的無味,用來反襯後文雪地捕鳥的樂趣

16、描寫雪地捕鳥這段用了哪些動詞?有什麼作用?

掃開、露出、支起、撒、系、牽、看、走、拉、罩住

一連串的動詞,清楚、準確、細緻的描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同時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及對捕鳥的喜好

17、作者連用三個「也許」來猜測家人送自己去私塾的原因,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用猜測、疑問的語氣,表達了童年魯迅告別百草園時既無奈又戀戀不捨的情感

18、作者眼中的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方正、質樸、博學、嚴厲、和藹,並且有著開明的管理學生的方法,也應看到在他的頭腦中還存在著封建保守觀念

19、作者描寫了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候的哪些是?

拜孔子行禮、問先生「怪哉」蟲的問題、讀書習字對課、在書屋後面的小園子裡做遊戲、在課堂上畫繡像。

10、《再塑生命的人》

1、題目解說:

「再塑生命」的字面意思是「重新塑造生命」。本來在我的那個寂靜又黑暗的世界裡,根本不會有溫柔和同情。但在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下, 「我」體驗了愛,靈魂被喚醒,再次擁有了「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啟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一詞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的無比敬愛和感激之情。

2、主題探究: 本文敘述了莎莉文老師教「我」識字、認識各種事物的過程,讚揚了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表達了「我」對莎莉文老師由衷的讚美和感激之情。

11、《竊讀記》

特色句(修辭手法、中心句、關聯詞語、體會標點符號的用法、重點句等)修辭手法:

1、轉過街角,看見飯店的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聲音,我放慢了腳步。(排比)

2、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著一條腿支撐著,有時又靠在書櫃旁,以求暫時的休息。(雙重否定)

3、當飯店飄來一陣陣菜香時,我已餓得飢腸轆轆,那時我不免要做白日夢:如果口袋裡有錢該多好!去吃一碗熱熱的麵條,回到這裡時,已經有人給擺上了一張沙發,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著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著一條腿支撐著,有時又靠在書櫃旁,以求暫時的休息。(對比)

4、我合上書,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後依依不捨地把書放回書架。(想像)

7、這時,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引用)

8、進來看書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像我這樣常常光顧而從不購買的,恐怕沒有。(轉折)

9、但我又擔憂那本書會不會賣光,因為一連幾天都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因果倒裝)

10、我喜歡到顧客多的書店,因為那樣不會被人注意。(因果倒裝)

11、最令人開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傾盤大雨我越高興,因為那時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書店呆下去。(因果倒裝)

標點符號的用法:

1、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麼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裡?左邊第三排,不錯……」(省略號:表示列舉的省略)

2、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破折號:表示解釋、補充 )

心理活動:1、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麼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裡?左邊第三排,不錯……」2、但我又擔憂那本書會不會賣光,因為一連幾天都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啊!它在這裡,原來不再昨天的地方了。3、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4、最令人開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傾盤大雨我越高興,因為那時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書店呆下去。其實,我的心裡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1、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惡狼,貪婪地讀著。我的理解:這句話以一個極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滿懷讀書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飢餓的狼,一頁頁貪婪地閱讀猶如惡狼進食。

寫出了「我」強烈的求知慾,對讀書的渴望。

2、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我的理解: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竊讀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我」渴望讀書,而又無力購買,因此只好「竊讀」。但所謂「竊」,也無非只是只讀不買。「我」在閱讀中感受著書籍所帶來的智慧與快樂,卻時刻害怕被店員或老闆發現受到訓斥和驅趕,這種書中世界的吸引與沉迷,形成一種複雜的、難以言說的感受,正是竊讀的滋味。

3、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裡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我的理解:

這句話通過對發愁的表情和快樂的內心對比描寫,趣味盎然地寫出「我」為雨天能夠有個充足的理由讀書而高興無比,更加表現出了「我」對讀書的喜愛。

4、我合上書,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後依依不捨地把書放回書架。

我的理解:這句通過一個動作描寫,寫出了此時的「我」儘管是腿酸腳麻、飢腸轆轆,卻在兩個多鐘頭的飽讀之後有一種滿足感、充實感。這種竊讀猶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穫了知識與智慧。

5、這時,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我的理解:「吃飯長大」指的是身體的物質需求,「讀書長大」則是指精神的成長,心靈的成長。糧食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一個知識與智慧不斷增長的人,才是健康成長的人。

寫作結構(寫作順序、 文體的特點、段落劃分等)

1、本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同時還插入兩個場景描寫。

2、段落劃分:(1)第1自然段:運用了對比的寫法,描寫放學後作者急匆匆地趕往書店,突出了書對自己的巨大吸引力。

(2)第2-9自然段:以時間為序,生動細膩地描寫了竊讀的真實情景,揭示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複雜滋味。

(3)第10自然段:作者晚上離開書店時的心情以及借用國文老師鼓勵的話進行自勉。

3、自語式獨白是心理描寫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通過主人公的內心獨白,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和情感。

4、通過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主要內容 本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放學後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捨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複雜滋味,表現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戰江出品,必屬精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c57720BMH2_cNUgZeY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