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美食與山東的「秋露白」酒

2019-06-02     大羅言酒

魯北平原的濱州,歷史文化悠久,當地的風景名勝多有人文色彩:惠民縣的孫子兵法城、孫子故園、魏氏莊園,鄒平縣的唐李庵、范公祠、醴泉寺(范仲淹的求學故地),另外,無棣縣的碣石山,大覺寺,博興縣的麻大湖景區,濱城區的南海風景區、三河湖風景區,都是濱州值得一覽的美景。

濱州美食與山東的「秋露白」酒

濱州自然資源豐富,淡水資源充足,渤海文蛤、梭子蟹等名優水產名揚海內外,這裡還是中國最大的冬棗生產基地。

濱州的飲食文化多樣,麵食、蔬菜、水果、茶點、冷盤、熱炒、大件(全雞全魚)等,一樣都不缺。無棣金絲小棗、沾化冬棗、惠民蜜桃、鄒平水杏等早已是馳名中外的特色名產。

鍋子餅

濱州傳統名吃。相傳清朝末年。濱州西關有位姓邢的做餅人,在繼承父業做餅的基礎上,按照當地人的口味,以餅卷餡。

集餅與包子的優點為一體,創造了一種新的獨具特色的餅食,取名鍋子餅,鍋子餅呈長方形,麵皮用發酵面油煎做成,包以菠菜、青辣椒、鮮蝦皮、豆腐末、粉條末等製成的餡,滑酥多餡,咸鮮適口,香而不膩。

無棣蝦醬

原料以毛蝦為主,有時也混有少量雜魚,洗凈後加鹽 30%左右,即可出售,謂之「生皮」「鮮皮醬」;如再裝入大缸發酵,稱「老醬」,純毛蝦製成的蝦醬呈稠糊狀,暗紅色。

該產品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 A、硫胺素等多種對人身體健康有益的元素,香味濃郁,生熟皆可食。

歡喜團

無棣縣車王鎮東李之口村的「歡喜團」源於清乾隆年間,「歡喜團」口感甜、脆、香、酥。玲瓏剔透,工藝精細,有「團圓快樂,合家歡喜」之意,故深受人們喜愛。

「歡喜團」主要以碎粉條、千穗谷、大米、小米、糖稀、白糖為原料,用專用模具摶製成圓球,再配以麥杆、高梁秸穰、玉米秸穰、彩絲線,串連成五顏六色的「歡喜團」。

芝麻酥糖

芝麻酥糖是濱州民間傳統風味食品,亦為山東名產之一。其以製做工藝精細、造型美觀、營養豐富、香酥甜脆、食之不膩、芝麻濃香而聞名於世,堪稱美食界一絕。

芝麻酥糖有一整套的生產工藝方式,需經過揀選、搓皮、炒熟、壓碎、熬糖、拉條、拔絲、包裝等多道工序。經手工工藝精心加工,抻拉成每塊為2000 余條銀絲麻花狀,擺到盤內低溫晾透,5 塊裝為一盒,用玻璃紙包裝封面。

台子火燒

剛出爐的台子火燒,脆黃焦香。表皮薄如紙張,碰一下就能碎掉。里皮層層疊加,咬下去勁道柔滑。台子火燒製作並不複雜。烹飪時一般用槐木做燃料,並在鍋底架設鐵篦子。火燒出鍋只能徒手拿取,即便手指上的皮膚被燙老了,仍嚴格遵循著這一要求。

陽信鴨梨

陽信鴨梨因其梨梗基部突起狀似鴨頭而得名,其初採為黃綠色,貯藏後通體金黃,貯藏可保鮮6個月。陽信鴨梨個大,皮薄核小,汁多無渣,酸甜適度,香味濃郁,素有「天生甘露」之美稱。

陽信鴨梨栽培歷史悠久,迄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在唐朝初期土生梨種就進入人工栽培,宋末明初開始園林生產和商品經營,並初具規模,明永樂年間「所栽梨樹塊塊成行,果實纍纍,四方聞名」。清末民初,已有人「打洋梨」,指將陽信鴨梨肩挑車推送往登州(煙台)碼頭,然後運到東南亞一帶。

山東是中國酒文化極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春秋時期的魯國,其釀酒業已頗具規模。魯國出產的酒稱之為「魯酒」,雖然魯酒已經被當作盟會獻品,但還是稍顯淡薄,以至出現「魯酒薄而邯鄲圍」的典傳。但無論如何,魯酒終有一定的名氣,後世各朝稱魯中地區的美酒,仍常冠以「魯酒」之號。

宋代是山東釀酒業的迅速成長期,酒的品種與產量都達到當時的一流水準,而且名酒輩出。張能臣《酒名記》列舉北宋名酒二百二十三種,其中山東酒就占二十七種。

元明時期,山東地區崛起了著名的「秋露白」酒。山東的「秋露白」酒是採用複式發酵法釀製的一種米酒,酒質純正而氣味芬香,元明兩代,在文人階層格外受寵。

元人許有壬《秋露白酒熟臥聞糟聲喜而得句》詩云:「治曲辛勤夏竟秋,奇功今日遂全收。日華煎露成真液,泉脈穿岩咽細流。不忍撥醅斟瓮面,且教留響在床頭。老懷塊磊行澆盡,三徑黃花兩玉舟。」詩中的讚美之意流於言表。

「秋露白」酒從夏季開始釀製,秋高氣爽之時釀熟,在釀製過程中加入花露一類的串香材料,因而極具特色。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b0fv2wBJleJMoPMLSk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