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都書寫人民滿意的脫貧答卷

2020-03-30   青海新聞網

卯寨景區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青海省東部湟水河中下游的海東市樂都區,3050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著7個鎮、12個鄉、354個行政村、14個居民委員會。

這裡,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兩山夾一川。因山大溝深、資源稟賦差,生態承載力脆弱,制約了這片土地的發展。

這些年,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搬遷、健康扶貧經受住了一輪輪考驗,一批批幹部與群眾在戰勝貧困中成長,至今決心不衰,熱情不減。

經4年的努力,目前樂都區14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8798戶29663人脫貧。樂都區廣大幹群邁著堅定的腳步,一個問題一個問題消滅、一個堡壘一個堡壘攻克,確保全面小康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項都不能丟、一步都不能遲。

致富帶頭人土豆種植大戶

守初心奔小康 創業熱潮遍山區

4年來,樂都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015年的23464元和8470元增加到2019年的32077元和12015元;特別是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底的2165元增加到目前的8277元,增長近4倍。

2019年,樂都區旅遊人數達23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7.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7%、35%;全區354個村集體經濟均實現「破零」;一產增加值由2015年的11.38億元躍升為2019年的15.1億元。

一組組數據的背後,是貧窮向小康的轉變……

初春時節,當記者走進樂都區淺腦山地區的貧困村時,聽到這裡的村委會裡傳來籌劃脫貧後產業發展的討論聲,貧困戶遷入新居過上新生活的點贊聲,自家門前販賣特色農產品的吆喝聲……寬敞整潔的硬化路直通每家每戶,靚麗整齊的新民房炊煙裊裊,埋頭在特色產業大棚和基地里的貧困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裡的各族幹部群眾正馬不停蹄向著最後的決勝衝刺。

這幾年,家住樂都區壽樂鎮倉家峽村的巴措毛,搞起了養殖業。現年60歲的巴措毛,生活一天比一天紅火。對倉家峽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給每人補貼5400元實施到戶產業養牛項目,巴措毛養了20頭牛。「剛開始想的是政府免費給我們的牛,不要白不要。沒想到,自己越養越起勁了!」巴措毛坦然地說。沒過半年時間,巴措毛養的3頭牛就到了出欄的時間,當時就有了近萬元的收入。

「那時候起,我就想著多養些牛,還把家裡的0.4公頃地都種上了燕麥草,讓牛吃得更好!」嘗到甜頭的巴措毛幹勁十足,通過自籌和陸陸續續借貸的錢,一步步地擴大養殖規模,如今家裡已經有了20頭西門塔爾牛,來年不僅可以還完借款,還能有一筆可觀的收入。

內生的力量,是脫貧攻堅路上必勝的籌碼。在樂都區,像倉家峽村一樣依託產業發展,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的還有很多。高店鎮富硒大蒜、洪水鎮大果櫻桃、蒲台鄉油牡丹、峰堆鄉分布式光伏、高廟鎮卯寨景區……這些,都讓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困群眾,看到了產業致富的希望。

貧困戶發展養殖業

加滿油把穩舵 千斤重擔萬人挑

在樂都區中壩藏族鄉泉腦村,紅磚青瓦的新居整齊劃一,入村的硬化道路上不時有汽車穿行而過。作為曾經的深度貧困村,誰都想不到從前那個破敗的小村莊如今能變成一幅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模樣。

「以前,我們幾代人生活在山上,住的是低矮破舊的土坯房,吃的是窖水,出門、看病、上學都很困難。現在政策好,我們搬進了新房,每戶五間磚瓦房,老人看病、娃娃上學方便多了。」說起搬遷前後的變化,村民感慨道。

搬遷前的泉腦村在海拔2800米的山頂上,那裡土地貧瘠、環境惡劣、吃水困難、交通不便。 2017年10月,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35戶120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搬到了交通便利、地理條件較好的洪水鎮,剩餘的100戶非建檔立卡戶搬遷至李家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住進水、電、路、管網和社會服務等配套設施齊全的新家。

走進蒲台鄉羊起台村,眼前是一座座青磚灰瓦的二層小樓,三三兩兩的搬遷群眾在廣場上健身、下棋,獲得感、幸福感寫在他們臉上……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樂都區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始終堅持搬遷與脫貧「兩手抓」,實現易地搬遷規劃內和規劃外16個鄉鎮157個村7468戶24974人圓夢新居,搬遷規模居全市之首,成為樂都區近年來區域內最大規模的「人口大遷徙」。

樂都區七里店新型社區成為了全省最大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建設幼兒園、社區服務中心、社區醫療中心和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是樂都區功能最為完善的新型小區,成為全省易地搬遷的樣板。大規模的易地搬遷使占樂都區近9%的群眾實現由就近搬遷向公路沿線和城鎮搬遷的轉變,實現由城鄉隔離向城鄉一體化的轉變,徹底改善了安置戶居住環境。

「眾人拾柴火焰高,千斤重擔萬人挑。」接下來,樂都區將立足讓搬遷群眾既住上新房子、又過上好日子,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拔窮根」並舉,在搬遷戶繼續享受退耕還林、土地承包、種糧補貼等政策的同時,嚴格落實以戶定業、以戶定扶增收致富措施,逐人確定就業崗位,提供個性化服務,通過發展產業、生態補償、創業就業、教育扶持、醫療救助、兜底保障、資產收益等方式,實現穩定增產增收。

易地搬遷讓百姓搬出大山

抓黨建強堡壘 脫貧攻堅信心足

「昔日山溝古寨,今朝旅遊勝地。」位於樂都區高廟鎮卯寨溝的卯寨景區,近年來藉助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走出了一條「黨建+旅遊」「生態+扶貧」的鄉村振興之路,實現了從「窮山溝」到「金窩窩」的蝶變。

卯寨是樂都區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在脫貧攻堅工作進入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樂都區通過突出黨建引領,切實把加強基層黨建與推進脫貧攻堅、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堅持黨的建設和脫貧攻堅兩融合、兩促進,形成脫貧攻堅強大合力,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放下經營多年的工程不幹,李連和回到高廟鎮新莊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在山坳里植出綠蔭,把昔日的荒山坡地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觀光景區。成立了樂都區第一個景區黨組織——高廟卯寨黨總支,李連和全票當選為黨總支書記,實現了三個村資源共用、發展共謀、成果共享。

4年來,樂都區加大對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的整治力度,以換屆選舉為契機,將村「兩委」班子配齊配強,對排查出的「後進村」按照「一村一策」制定整改方案,確保100%完成整頓提升任務。大力實施「黨支部書記能力提升工程」和「千名村後備幹部培訓工程」,紮實開展村黨支部書記新一輪培訓,依託青海省農村幹部學院、樂都區抓黨建引領發展致富教育實踐基地,狠抓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及村後備幹部教育培訓。繼續實施「農村黨組織帶頭人儲備工程」,建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後備人才庫,加大從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機關事業單位等優秀黨員中培養村黨支部書記的力度,不斷為村級組織注入新鮮血液。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今年,樂都區廣大幹部將鉚足勁,提振精氣神,爭當先鋒、鑄實堡壘,以黨建優質動能助跑脫貧攻堅,奮力書寫人民滿意的脫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