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四川綿陽的三台潼川古城,穿越1600年時光來看你

2020-12-19   朱文鑫

原標題:走進四川綿陽的三台潼川古城,穿越1600年時光來看你

冬至時節,北方早已冰凍大地,而綿陽的三台卻是一片暖陽,於是,與文廣旅局的黃老師走進了千年潼川古城。

陪同我們的是一位古城的帥哥,他說,古城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千年潼川,千年古城,凱涪之濱,一代代城水相依,延續著悠悠歷史的生命。

三台,古為梓州、潼川,歷史悠久。城市始建於南朝,為歷代州、郡、府、路治所所在,唐宋時期稱梓州,為劍南東川路府城駐地,曾與成都(益州)齊名,故有「梓於西南為大都」之稱。

潼川古城項目,依託古潼川府城南門內外遺存明清年間古建築群,通過原址修繕為核心導向,力圖復原這座古府城南門內外的繁榮街巷。

在唐宋時期,這裡是蠶絲織造中心,與長安、汴梁等大都商賈往來頻繁,因此民居院落受北方建築營造法式影響較多。潼川古城城內保存完好有古街道、民居、祠堂,星羅棋布,古樸典雅,工藝精湛。今天看到的潼川古城就是在原有地基上修建,木架庭院式「一正兩廂」,形成多進院和幾個多進院並列庭院。天井內外連通,造型別致,具有北方明清建築風格,古城韻味濃厚。

駐足重光賦浮雕,只見五牛鎮水,好一派古潼川城門內外的繁榮景象,南城門和東城門遙相呼應,碼頭也是往來頻繁,據考證,當年李商隱盛讚其為「蜀川巨鎮 郪道名邦」。今日的古城,本著修舊負舊的理念,在原有地基上真實還原這種古時的熱鬧場景。

穿過梓州渡古牌樓,就是古城。古城內,街巷縱橫交叉,什麼廣東巷,江西街,從這些以省命名的街巷便知,三台自古是一座移民之城。居民以江西籍客家人為主,聚集了很多江西景德鎮的客商,在這裡堆積了大量的瓷器,當時人們的餐具大多以瓷器為主,銷售量很大。在這裡定居的江西客商多數在靠近南門碼頭的地方建造房屋,於是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江西街」。再往前是另一處客家人聚集地,廣東巷,以廣東籍客家人為主,其祖上在廣州做「進出口」生意,後來打算到內地經營,看重當時三台的交通條件,因此於南濟渡碼頭附近定居下來,形成「廣東巷」,同時也帶來了沿海先進的造船技術,以及火柴、煤油、肥皂、花布等物質,由將三台的絲綢、藥材等特產運往外地,對三台的經濟繁榮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由此也可見古時潼川府城的繁華。

喜歡一座城市,一是她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另外就是有美食誘惑。古城小吃街上,聚集了三台本地的特色美食,其中的潼川小面、城南涼粉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古城內,還有一座家譜館,把金絲楠木和家譜文化融合為一個館,也是為了把傳統家具布置和家風禮儀融為一體進行展示。在這裡,也許你會找到你的家譜,還有族譜、宗譜、世譜等,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家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尋根問祖,認祖歸宗。家譜的作用是尋根問祖,而一個家族的變遷從始祖到世派,並非永居一地而始終,特別是同一姓氏因為各種原因形成不同的支派,又因為遷徙而居於不同的地方,很多家族的祖籍地都與現在不同,從而形成了中華各姓氏間的交流融合。歷史上的湖廣填川就是這樣一種姓氏大融合,湖廣一帶的移民或奉旨入川、或求生入川、或經商入川等,他們到達四川各地,開始繁衍生息。三台大多家族就是移民而來的,先輩們在這方水土紮根下來,靠勤勞的雙手和汗水一步步讓家族延續、興旺發達。

穿越酒吧街和水景街,就到了三台非遺館:潼川古城非遺館占地1500平方米,三個門頭分別是三台非遺館、綿陽非遺文創中心、綿陽非遺教育基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研學旅行中心、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三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查在冊2700餘項,

從竹編到玉雕,從皮影到臉譜,尤其是那一桌雕刻的滿漢全席菜品,都是珍貴的化石,玉石,金絲楠烏木,瑪瑙,壽山石等近百種天然材料精心設計,結合多種民間工藝製作而成,顏色是材料天然的顏色,不添加任何色素進行染色處理。作者獨具匠心的思維和創意,對各種材料進行巧雕,圓雕,鏤空雕,做到神形兼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工藝品。

四川的茶館不得不去,四川是茶的故鄉,茶的品類繁多,飲茶風行。四川也是中國最早的茶館起源地,大約在唐朝開元年間(713 - 741年),就出現了茶館,稱為茗鋪。到了民國初期,僅成都就有茶館454家,居四川之最,是歷來茶館數量最多的城市。四川的茶館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是四川人重要的休閒場所、社交場所和社會文化娛樂場所。四川的茶館比較簡單,小方桌、竹靠椅、骨瓷茶碗、紫銅茶壺為標配,另外因地制宜設置茶水灶台和櫃檯(存放茶葉、茶碗,兼賣各種零嘴小吃)。靠背竹椅,並有扶手,用產於川西壩子和周邊山區的硬頭黃竹作骨架,慈竹編椅墊,配四腳的小木桌,椅子可靠,可躺、可倚、可坐。如果取一把椅放腳,則可呼呼大睡,好不愜意。

在這裡,你還可以領略三台的木刻木雕工藝、石雕石刻、吹糖人、柳池土陶、手編、剪紙、麵塑、布藝、葫蘆烙畫等等民間手藝。

三台歷史的變遷,在這座古城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到了古城,不得不登臨南城門(城牆)。唐、宋時的始建,曾為州城土築城池(潼川鎮唐宋稱潼川州)。明代由於設東川節度使潼川府而擴大城址,重建東、西、南、北四大城門。清朝乾隆年間原址重建城牆,改土築為石砌,並重建四大城門,光緒年間新增至五門。目前保存完好的有鳳山(東門)和印台(南門),明代修建。全長2.1公里,城壕3公里。城牆城壕至今保存完整,川內少見,為全國第二大石築古城牆,第一大石築古城牆在南京,由此可見三台在古時候的地位非同一般。

來三台一日,可讓你穿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