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焦慮的時代,到底什麼導致了教育如此勢力

2019-07-06   童年智造

教育太勢力?

到底「勢力」在哪裡


有人這樣評價我們的教育:充滿著勢力的小社會

沒錯,身為父母越來越感覺到了時代進步之後,給孩子的教育到底處在一個怎樣「功利主義」的環境里,壓力越來越大,每天都在焦慮著:我的孩子怎麼才能得到最好的?

就拿最簡單的家委會選舉來說:

小學新生入校之後,班級要成立一個家委會,時不時舉辦一些活動、課餘時間協助老師聯絡家長們。

而競爭之大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家長A說:我和老公都是國內985高校的博士,文化素養很高,能夠盡最大程度幫助孩子和家長們溝通協調,處理班級事務。

家長B說:我是大學教授,我老公是上市公司的高管,我們不管在文化資源還是社會資源上都占據了很大的優勢。

家長C說:我是國內名校碩士,老公海歸加公司老總,從時間和精力上都很寬裕,並且我們當了幼兒園三年的家委會代表,得到了三年的優秀。

除了默默縮在角落裡不敢開口,面對如此聲勢浩大的競爭,只是為了一個家長委員會的主席之爭,不是名校的碩士博士畢業,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簡直不敢開口說自己有孩子。

最赤裸裸的現實是,家長的實力好像決定了和老師平等對話的權利。

這些實力派家長們,在名校的入學考試時才能占據優勢地位,得到學校和老師的青睞和讚許,默認他們能夠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孩子,默認他們能夠為學校提供有用的資源、不添麻煩省心省力,自帶光芒。在面試加分的關鍵環節里,也貼上了一張張標籤。

可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娃的普通家長。

我們面臨著「教育勢力」最大的焦慮就是:那些出生良好的高知家長、中產家長們,不管是豐富閱歷和讓人仰望的學歷都是普通家長無法企及的高度。

而他們爭先恐後將孩子送入各具特色的好學校里,搶占絕佳的教育C位,讓擠破頭才入學的普通家長們壓力山大。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勻這件事從來沒有減弱或者說真真改善。北京的天價學區房就是優質教育資源聚集,有的爸爸媽媽能夠輕輕鬆鬆將孩子送入全市重點小學,而有的爸爸媽媽則是賣兩套房外加無數貸款才換來入學的等候席。

在出席家長會時,孩子同學的家長們耀眼的學歷和經歷實在讓自己心裡落差巨大。

孩子還沒開跑看上去就已經先輸一局。

爹媽拼不贏,好像孩子根本不能跑得贏。

教育太勢力

還是精英化趨勢明顯?


前段時間紅遍網絡的五歲牛娃的簡歷應該讓很多爸爸媽媽們印象深刻,有的是流淚轉發了別人家孩子的五歲生活,感慨自己簡直「不配當父母」。

我們可以仔細拿出一些牛娃的簡歷來分析一下,就知道普通父母到底面臨著怎樣的不可企及:

·1周3篇英文日記,每年閱讀量500本英文書

·1周5天,每天有效陪伴時間2-2.5小時

·每月安排不同的家庭課程,涵蓋識字、說話、思維訓練、計算能力等等

·已完成20多本思維圖書

·在全球超過十個國家和地區留下足跡

這只是那份漂亮簡歷的一部分,很多普通的父母就連完成其中的一條都覺得很費力。

就拿每天2小時左右的有效陪伴時間來說,這相當於孩子從幼兒園放學到睡前,媽媽或者爸爸一定要在身邊帶著他學習和遊戲2小時,這對於普通的全職家庭來說其實是非常辛苦的。

至於500本英文書和思維圖書,可能爸爸媽媽湊在一塊,也擠出來那麼多時間完成高質量和高效率的閱讀量。

網友心碎的總結了牛娃的故事:父母有文化、有錢、有時間。

這樣看來,根本的重壓並不是我們的教育勢力與否,而是優質的父母在瘋狂輸出自己的個人素養來幫助孩子成長。我們的教育在大步流星得朝著精英化的方向走去。

要同時具備這樣的條件實屬不易,而最近在知乎上那篇「年薪50萬人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就充滿壯烈的演示了掙扎的父母如何為孩子上演著血淚史。

沒房沒車,年收入50萬,每個月花在孩子身上超過1萬各項費用,依然排不上北京的好學校。

那麼普通的父母們怎麼能不感覺到力不從心?

有的父母在上海打拚了好多年才站穩了腳跟。他們都是從小城市裡走出來的優秀代表,靠著自己過上了穩定的日子,卻依然在孩子的教育面前焦慮甚至自卑到了極點。

一邊掙錢養家,一邊努力帶娃,每天陪伴孩子吃飯睡覺、各種教育引導輸入結束後還要繼續加班工作。

有的時候不是不想睡,而是不敢那樣去休息了,因為要給孩子的教育成長在身後鞭策,很多時候苦無頭緒、得不到更好的信息精準的找到獲取更好教育滋養,太過天價的教育培訓望塵莫及,只能自己多努力一點,儘量去縮少那些赤裸裸的差距。

教育的精英化固然沒錯,而普通父母的掙扎和期待也無可厚非,這兩者碰撞讓我們對教育充滿著焦慮,怎麼才能讓所有都孩子走得更遠、更幸福,擁有更多平等的機會。

難以改變的現狀

做父母的要強大自愈


爸爸媽媽先別急,我們先來面對一個問題:

到底什麼才是精英教育?

在牛娃的簡歷里有重要的信息——

有效陪伴、精準教育。

父母拚命掙錢就是為了讓孩子上最貴的補習班,請最好的老師,一門課程報名費好幾萬連眼睛都可以不眨。他們說:只要肯花錢,孩子一定能得到最好的培養,我們掙錢不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嗎。

可是,疲於奔波在各種興趣班、輔導班裡,一個孩子假期可以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排滿課程,這種「填鴨式教育」和真正的「精英教育」好像很接近,又好像越來越遠,除了刷卡劃掉的金額和孩子的疲憊不堪,家長們的心力憔悴,並沒有讓人感到希望蓬勃的欣喜:教育真正的樣子如此可遇不可求。

精英教育的本質是意識大於技術的:

仔細觀察牛人爸媽的教育方式,會發現他們根本不瘋狂傳遞給孩子某種具體的科學知識,更願意花時間教孩子學會批判能力、創造能力和思考能力等真正的軟實力。

孩子分數可人當然好,但是高分的背後如果沒有日積月累培養的綜合軟實力,這種高分就是最可怕的「低能」,還有心理健康的隱患在其中。

普通的家長們除了仰望牛人爸媽,用焦慮來籠罩自己之外,還需要學會用強大的成長能力來修煉自己,努力做一個成功教會孩子「什麼是精英」的聰明父母。

比如:

  • 結合孩子興趣選擇一門的特長,不以考級為導向,和孩子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情;
  • 一年兩次適合家庭條件的長或短途旅行,哪怕經常走到戶外做些探索和遊戲也是很好的輸入;
  • 制定持續而完整的閱讀計劃,包括文化、歷史、科技、思維等,可藉助各種優質的線上平台或者經常跑跑價廉物美的圖書館;
  • 允許孩子有一定的自由選擇和支配時間,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發現和引導他們在自己的優勢上開花結果,但拒絕任何意義上的電子產品;
  • 不斷調整有效陪伴時間,讓時間變得更有質量,少拿手機拒絕電視,用閱讀和聊天來豐富彼此的溝通了解;

拼爹拼媽的熱潮里,也許自己並不是優秀,但是卻能夠學著做強大的父母,儘可能去創造精英教育,很多時候這是父母願意學習投入的勤奮,不是純靠錢砸,也不是兩手一攤不作為或者盲目追逐。

從現在開始用心陪伴孩子,結合自己的條件和優勢去打造優質的家庭教育,就是許諾了孩子一個不輸給自己的未來。

教育或許勢力,我們會有無能為力,那就改變能改變,放下對教育的過度焦慮,去享受孩子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分秒,創造屬於自己的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