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五津轄區的百事通,走訪入戶、排查隱患,他靠兩條腿,「走」成了社區的老熟人;他是熱情真誠的好民警,調解糾紛、排憂解難,他用自己的嘴,「說」成了轄區的調解員;他是愛動腦筋的「改革者」,創新思路、發動群眾,用自己的腦,「想」成了群建群治的「新模式」。他用傾聽掌握心聲,用走訪了解問題,用溝通化解矛盾,他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社區隊長」,他就是五津派出所副所長——劉磊。
2009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劉磊考入了新津縣公安局,實現了自己成為人民警察的夢想,初出茅廬的他被分配到了五津派出所,成為了一名社區民警。從學生到警察,這個角色的轉變並不容易,由於業務不熟悉,面對接處警、社區走訪、矛盾調解等各種瑣碎卻具體的工作,劉磊也曾一籌莫展。為了儘快熟悉業務,除了虛心請教同事外,每天傍晚下班,他都要多抽出幾個小時,熟悉業務,提高技能。
倔強的性格使得劉磊形成了不怕吃苦的習慣,他經常起早貪黑的刻苦鑽研,不僅僅滿足於掌握社區民警應知應會的內容,而是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很快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社區工作法:「大走訪」,深入基層、觀察民意;「廣排查」,摸底調查、消除隱患;「深了解」,仔細傾聽、了解民意;「細調解」,公平公正、排憂解惑。劉磊在走訪中傾聽,在傾聽中表達,在表達中引導,在引導中化解。靠著自己摸索出的社區警務工作方法和紮實的工作作風,劉磊的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一年之後,對自己轄區的關注重點、大事小情、人員關係是樣樣「門清」,人送外號「劉百度」。劉磊說,老百姓叫他「劉百度」是對他工作的認可,但是他當然並不是什麼事都知道,但與他轄區有關的內容沒有他不懂的,比「百度」知道的還要多。
五津鎮作為新津縣的城關鎮,是新津縣最大的鄉鎮,轄區常住人口111016,流動人口25850,每年的出警量占全縣的43%,發生案件占全縣的52%,可以說新津的社會治安情況,重點在五津,關鍵在防範!劉磊作為負責社區的副所長,利用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的契機,充分發揮「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和「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理念,創新的組建了「安全聯盟」群防群治隊伍。
鑒於外賣小哥和快遞小哥工作流動性強、分布廣,劉磊決定把外賣小哥和快遞小哥發展為派出所的「特殊信息員」。一方面,派出所定期組織他們召開法制培訓、禁毒、掃黑除惡知識的宣傳會,加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建立微信群、QQ群等,發揮外賣小哥和快遞小哥每天走街入戶的工作特點,鼓勵他們在工作中一旦發現各類疑似線索、信息,及時反饋給派出所民警,使他們真正成為了公安機關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至今已為公安機關提供治安信息28條,抓獲賭博人員6人、吸毒人員4人,核實可疑人員17人。
此外,劉磊還吸納網格員、社會治安積極分子、房屋中介等社會力量,充分發揮他們人熟、地熟、情況熟的特點,創建了「線下收集+線上報送」等多種渠道,廣泛收集上報各類安全隱患和民生問題等社會信息,充分發揮了民智民力,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楓橋經驗,密切了警民關係,化解了矛盾隱患,形成公共安全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良好氛圍。
五津轄區共有農民安置小區7個,其中大部分農民都是一家分得多套住房,除了自主的房屋外,多數的房屋都已出租,並且安置房多處於城鄉結合部,周圍用工單位較多,使得這些安置小區的人員流動性非常大,加之此類小區大多數居民的安全意識不足、物業管理鬆懈,物業無法對小區內的流動人口實現實時有效的登記管理,成為社會治理的痛點。
面對這一難題,劉磊秉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原則,在工作中多次前往安置小區實地調研,聯合當地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和租戶的代表召開聯席會,主動徵求各方意見建議,同時借鑑沿海地區先進經驗,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逐漸探索出了出租屋旅店式管理機制。
經過多次修改完善後,2018年7月,該機制率先在龍王渡小區進行試點,經過協調,劉磊在小區內建立了出租屋旅店式管理中心,並在街辦支持下開發了APP,房東將自己房屋上傳到APP內,管理員審核通過後發布房源,租客就可以像入住酒店一樣,在APP內選擇自己合適的房屋,並由工作人員指導簽訂租房合同,同時採集居住人員信息,交由社區民警,對人員信息進行核實,並對人員分類管理,實現房東安心、租客省心、政府與公安放心的有效工作機制。推行該工作以來,小區人員入住信息能及時收集掌握,2019年發案數較去年同期下降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