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曉育兒經(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人的腦容量和智商雖然遺傳很關鍵,但在嬰幼兒時期,人腦相連的神經元非常少,可以通過後天的刺激和鍛鍊提高智商。
很多家長反應,寶寶在進入半歲後開始出現了在成人眼裡這樣或那樣的「壞習慣」,而且越來越多,於是父母們就開始不放過任何一個「壞習慣」,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糾正。其實不然,有的「壞習慣」卻正是他們智力發育的表現,當您遇到以下這幾種情況千萬別著急,這說明你的寶寶正在變得越來越聰明。
用手抓飯
在用手抓飯的過程中寶寶可以體會到自己吃到飯的樂趣和成就感,再加上父母在一旁的鼓勵和讚許,孩子慢慢地會對今後將要學習的事物越來越積極、主動。
促進手指精細動作、小肌肉的發育。經常用手抓飯,可以鍛鍊手指的靈活性,手指小肌肉得到充分鍛鍊,當到了學習用筆階段後對筆的控制能力非常強,寫的字會很漂亮。
鍛鍊手眼協調能力。不要小看這個用手抓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寶寶能夠精確地抓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並送到嘴裡,是一個很難得的學習和智力開發過程。
促進食慾。用手抓飯還是一種培養興趣的過程,寶寶願意反覆接受自己挑選的食物,父母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及時調整,避免今後產生挑食。
拍桌子、摔玩具
孩子開始拍桌子、扔東西,他的抓握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比起用手抓飯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從手指的肌肉鍛鍊到了整個手臂的肌肉,有益而無害。
促進智力發展。寶寶對這種拍打的聲音非常感興趣,通過自己用力拍打感知敲打物體會發出的不同聲響,這個聲音可以刺激寶寶的大腦反應,引起寶寶的思考。
提高認知能力。在摔東西過程中他們會發現瓷碗摔下去會應聲碎掉,玩具扔出去後可能會壞掉,杯子裡的奶打翻在地有牛奶濺出,他們通過這一過程觀察大人的表情,捕捉這些表情加以分析,用這種方式探索事物間的因果關係,認知能力得到提高。
模仿大人抽煙喝酒的樣子
模仿本身沒有對與錯,存在對錯之分的是成人的行為在孩子身上的反映。當看到孩子在模仿大人們不被社會普遍認可的行為時,父母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約束自己行為,做到言傳身教、正確引導、營造良好環境。
我們換個正確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把側重點放到模仿上來。
有一次去堂哥家玩,他家的兩個男孩正在搶玩具,堂哥說:「小帥,你不應該搶哥哥的玩具,你應該問哥哥願不願意跟你交換。」沒想到此時小帥模仿起他爸爸的口氣說:「小帥,你不應該搶哥哥的玩具,你應該問哥哥願不願意跟你交換。」堂哥說:「你總是不聽話。」小帥說:「你總是不聽話。」......就這樣堂哥講一句他學一句,惡性循環了好一陣子,最後小帥挨了打,安靜地坐在一旁耷拉著腦袋再也不說話。仔細留意一下不難發現,這個學話模仿的過程,對於兩歲多的小帥只是為了好玩,順口就跟著說了,並不太明白這一行為的真正意義,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挨了打。
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本身是靠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成長起來的,他們在模仿父母化妝、打電話、開門、關門等行為時不應該抑制或強行制止,在保證孩子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應該支持他們去做。但對於禮貌問題,家長們應該在孩子心平氣和事情發生完了以後慢慢講道理。
喜歡模仿的孩子學習能力一般較強。寶寶此時非常渴望能快速掌握一些他感興趣的事。模仿過程中,他的小腦袋在思考學的像不像,怎樣可以更像,思考後再通過神經元反應到自己的行為上來,這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
喜歡模仿的孩子想像力更豐富。想像是一切創造的源泉,孩子的想像力與生俱來,其實他們不僅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他們也喜歡模仿動物或其它什麼東西,這個過程提升了他們的想像力空間。
總體來說,那些「壞習慣」無非是因為孩子對世界天生好奇的表現,並沒有「好」與「壞」之分。牛頓對頭頂掉下的蘋果產生好奇發現了萬有力,瓦特對燒水壺上冒的蒸汽好奇改良了現代蒸汽機。以上出現的種種習慣,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這個世界,如果你愛他,那麼從現在開始,尊重孩子的一些「壞習慣」,陪他們順利度過一個又一個敏感期。
今日互動: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喜歡用手抓飯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關注【韓曉育兒經】,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得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回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