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國產最強真香劇。
剛播兩集,微博一片罵毀童年;
10集之後,開始有觀眾反水,直呼真香;
如今30集,集體吹爆。
Sir眼看它從剛開播的7分飆上8分,8.1,8.2,8.3……
昨晚又又又漲0.1,且喜提多個熱搜。
振奮不僅在口碑攀升,更在於它是新人、新題材、新類型。
今天劇集收官。
Sir要第一個為這「國劇新世代」鼓掌。
棋魂
ヒカルの碁
國產漫改劇。
改的對象,一座大山。
原作由堀田由美執筆,小畑健作畫。
《棋魂》不僅是日本王牌漫畫雜誌《周刊少年Jump》的招牌之一,更拿過第45屆小學漫畫賞、第7屆手塚治虫文化新生獎。
當年播出後,日本下圍棋的人實現百萬級增長。
日本網友看到改編怎麼想?
按以往,嘲諷一波?
不。
這回不僅我們看爽了,他們也看爽了,推特上一片彩虹屁。
連原作者都發來賀電,表示支持。
這回改編,做對了什麼?
要Sir說,誠意是基本分。
加分項,在於敢跳出原著的框架。
去尋找更深層的「魂」。
01
口碑逆轉,還得感謝網友的一星。
海報一出,註定開局差評。
尤其是褚嬴(張超 飾,原作中藤原佐為)的定妝。
對比原版辣眼睛,也沒點中國的影子。
很多人第一次哭,是心碎。
第二次還哭,是感動落淚。
事實證明,主創用誠意,硬生生補上了硬傷。
首先,給日本漫畫的「魂」,找個在中國安家的地方。
哪裡?
你的身邊,你的回憶。
一輛老式自行車穿梭街道,竟有幾分當年《甜蜜蜜》的感覺。
主人公小光(原著進藤光),遇到圍棋之前,滿腦子只有——四驅車。
小豪和旋風衝鋒
他比原著更頑皮,為買四驅車硬「借」青梅竹馬的錢包。
一點不害臊,還大口咬了姑娘的……「綠舌頭」冰棍。
2000年左右,小賣部5毛到1塊一根
你說這個有點小眾,沒碰過?
那這些道具,你該有印象吧。
經典的諾基亞小靈通+驚艷一時的摩托羅拉旋轉屏手機。
還有方磚電腦時代,我們愛用的頭像。
滿滿回憶殺。
要更大眾化的,當然有。
看看電視劇里播的,《還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訪記》+《仙劍》。
90後們,可以大聲喊出「爺青回」了。
道具布景之外,特效也不糊弄。
看他們怎麼處理「靈魂」。
以往鬼魂,要麼全透明,要麼跟真人沒啥區別。
它呢?
取中間,半透明。
為凸顯存在感,還故意留下雨滴打在身上的效果。
再來,就是給原著粉的福利了。
這些小細節,能看到劇組的確參考了原著。
衣服,棋盤,都是彩蛋。
人物的名字也不是隨便改,和原著一樣致敬現實中的棋手。
這部改編,從一開始就有定調。
致敬原著,但更想跟少年們的青春對話。
但光用情懷,肯定不足以讓3萬多人喊「真香」啊。
第二驚喜,在演員。
全員鮮肉,但一點不「流量」。
選角在一個「穩」字。
少年時光(胡先煦 飾),演技早在《琅琊榜2》播出的時候,就得到了肯定。
接演時光,本人也做好了功課。
「演出職業棋手的神韻,以及對待友情、對待對手,還有失去、得到的感覺,這些大開大合的情緒的把握上。還有一些微小的心慌,或者興奮不能表露出來這種細微的小情緒,都需要把控。」
轉自《騰訊娛樂》
所以你看得到,小光僅眉毛一挑,就有少年靈動。
看到圍棋修行的難,他表面輕描淡寫,也告訴你他有猶豫。
真正的比賽,又滿是謹慎。
童年的小光(盧思宇 飾),一樣讓人入戲。
看他知道自己有高人相助時,那股嘚瑟勁兒。
對面的世界冠軍都不放在眼裡
知道自己被騙後,又耍脾氣,又哭鬧。
是我們熟悉的熊孩子了。
從布景到演員,劇方的誠意,讓你心動了嗎?
有人說未必。
那就對了。
Sir也不建議把劇組「誠意」當成吹爆的理由,它應該是一部作品的基本盤,和創作用心的必然表現。
縱使能找到再多的細節去夸,你也必須承認《棋魂》的製作非頂級。
這種忽隱忽現的粗糙,卻無意中拉近我們與青春的距離。
「青春」是一種什麼狀態?
粗糙但真誠。
衝動且簡單。
原著的「魂」,就借著這種狀態,悄悄飄進觀眾心裡。
02
先問一個問題:「夢想」是天真的嗎?
要Sir回答——是,也不是。
是,很好理解。
因為夢想大多數情況遙不可及,且沒有止境。
不是呢?
《棋魂》就在設法回答這一句「不是」。
那副棋盤,是少年的反光鏡。
三次哭戲,反射出「夢想」的三種形態。
一種,主角小光。
小光在倉庫里找到了帶有血跡的棋盤,一陣聲響……
眼前出現了靈魂狀的,陰陽師?(僅小光可見)
原來他叫褚嬴,來頭不小。
南北朝時南梁第一棋手,沒人比他更懂圍棋。
可惜遭人陷害,憤然自盡,靈魂僅憑一點執念附在棋盤上。
有緣人才能看到。
可小光一點都不喜歡圍棋啊……
他卻天天在你耳邊念叨下棋,用怨念弄到你嘔吐。
許多網友說,這版《棋魂》看得很感動。
的確。
努力,勵志,夢想……都是人類天然的催情劑,稍一鼓吹就容易興奮。
在Sir看來,《棋魂》真正做對的地方,就在於對這種「感動本能」的疏離。
劇版《棋魂》給你的,不像原著一樣。
原著告訴你,圍棋點燃了多少少年的夢。
改編同樣在說這點,但換了個形式。
它講夢想的背後,苦澀和代價。
開篇就塑造一個「沒有夢」的主角。
讓小光生氣的,有兩點。
第一,褚嬴把自己當成了下棋的「工具人」。
什麼「神之一手」絕技,世界冠軍一輩子都找不到的東西。
指望我一小孩?
第二,他想靠自己贏。
他接觸圍棋,動機很簡單。
一半是褚嬴威逼,一半是饞零花錢。
媽媽說報圍棋班,給100塊,瞧把孩子樂的。
一聽說,圍棋冠軍可以拿幾百萬,幾千萬……
哇,那該能買多少四驅車。
這是少年的天真。
但它馬上讓你看到這天真背後的易碎。
靠著褚嬴,一路殺到少年比賽冠軍。
獎盃到手,他看著旁邊小孩哭。
一怒之下,摔了獎盃。
為什麼?
真正的羞恥感面前,沒人還能用天真打掩護,孩子也不行。
他發現:我想贏,但我更想靠自己贏。
看到沒。
——《棋魂》的熱愛、夢想,不是靠鼓吹來的。
它包含著慾望、血肉,和淚水。
儘管如此,夢想這詞他還是托不住。
長大後,小光和宿敵小亮(郝富申 飾)再次對弈(之前靠褚嬴幫忙贏了人家)。
這回他按捺不住,拒絕褚嬴指點。
又是我想自己贏。
結果?輸慘了。
他嘟囔著嘴,心在哭,也在生自己的氣。
棋力源於經驗,小亮打小學棋,自己才幾個月。
那時候,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技藝的分量。
自己,遠遠不配。
儘管他後來敢對小亮放話:
我總有一天會超越你。
但小亮一問:你敢現在和我下棋嗎。
還是慫了。
儘管抓緊拳頭,卻在哽咽。
他的天真已然破碎。
劇本設計中,「小光」和「小亮」,其實代表著夢想的兩端。
小亮曾以為自己是「被圍棋選中的人」。
父親,世界冠軍。
自己呢,儼然翻版的柯潔。
小小年紀就像各位圍棋大爺的總教頭。
直到那一天,童年小光來了棋牌室。
他想不到對面那個棋子都拿不好,下棋要數格子,有點臭屁的小孩(小光)。
居然贏了自己。
心態全崩。
技不如人,委屈?
不不不。
他委屈在於,發現打敗自己的人,根本不拿圍棋當回事。
於是,他毅然去韓國深造6年。
沒有玩耍,沒有同伴,有的只有日夜反覆練習、比賽。
這些我們看不見。
但學成歸來的辛酸和尷尬,你看得見。
屈尊入社團,被前輩欺負。
女生撩他,發現不在一個頻道上。
與周圍人格格不入,這一點,早有暗示。
一個細節,服裝。
整齊的襯衫、西裝褲,從小就是正裝風範。
儒雅正派,也註定了他與同齡人的區隔。
如果說小光是在尋夢的路上,一步步打破自己的天真。
小亮則是以閹割自己身上所有「天真」的方法,儘量堅定自己的夢想。
如果學圍棋,要你過早享受成人世界。
你願意嗎?
小光抽噎著說:
「我特別想拍著胸脯說
我時光(小光)就選圍棋了
我絕對絕對絕對絕對不會後悔
可我說不出來這種話」
還有,第三種。
普通人,小光的好友,吳迪。
沒有天賦,沒有神助,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樣子。
他熱愛圍棋,最早和小光建立了圍棋社。
可一年功夫,菜鳥小光的水平就超過自己。
挫敗?
小事。
對於普通人,最難過是當你為夢想賭上全部,最後卻不得不成為那個唾棄「做夢」的人。
連比他厲害的朋友也說:
下棋,為了高考加分而已嘛。
全劇最讓Sir動容一幕,恰恰發生在吳迪身上。
他向自己的偶像「褚贏」發私信,問我還適合圍棋嗎。
堅持,他無法全力備戰高考;
放棄,他捨不得。
重點不在答案,而是提問本身。
昭然若揭。
選擇離開圍棋社,備戰高考的時候。
吳迪哭了。
這哭讓人共鳴,不僅在於惋惜和感動。
更在於這哭是無聲的,是孤獨的。
只有他自己知道,距離夢想有多遙不可及。
吳迪這一段,是改編加戲。
他與倆主角形成完整的「夢想閉環」。
這也表明了《棋魂》真正尊重夢想的態度,堅決不用雞湯迴避每個中國少年要面對的現實。
03
說完孩子,不妨也看看大人吧。
被譽為「最年輕九段」的方緒,世界冠軍的得意弟子。
大家都希望他也去拿個世界冠軍。
他呢,反其道而行之,下海經商。
這一筆,可以說是對原著角色最大的改動。
有的人說方緒被改得油膩了,毀了。
Sir看,這恰好是編劇用意所在。
與儒雅的小亮相反,方緒性格風流,愛玩。
腦子轉得比誰都快。
怎麼用媒體,他懂。
你們節目罵我,我就上你們節目宣傳自家網站。
網絡上出現大神,我就搞個約戰的噱頭,讓媒體報道加流量。
圍棋是文藝;網際網路+圍棋是商業。
正因如此,他同時遭到師兄和師傅的責怪。
但他很清楚,自己拿再多世界冠軍,也改變不了圍棋界。
圍棋當時什麼地位?
小光跑了大半座城,才找到一家偏僻的棋室。
司機問圍棋是體育嗎,店老闆怕圍棋賽事新聞耽誤自己看球,古代家裡擺棋盤是種殊榮,現在沒人稀罕……
無論師傅、師兄,他們都不care眼前事實:
圍棋,越活越小眾了。
但千禧年的中國,有一樣事物的崛起有可能打破困局。
你懂得,網際網路。
方緒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契機,初步嘗試也證明了——圍棋網讓更多人愛上圍棋。
他要證明自己的棋道,哪怕被師傅逐出師門。
這裡Sir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彩蛋。
方緒被逐出師門,在買醉的時候。
看到了電視上播的《阿飛正傳》,張國榮演的旭仔和養母訣別的一段。
和養母「相愛相殺」的旭仔,必須要離開,他才能找到自我。
同樣,劇里的「緒仔」,也必須離開師傅。
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喜歡圍棋,不一定要拿冠軍。
靠這點,改編跳出了原著的框架。
喜歡,是多彩的。
登峰造極就好嗎,走向大眾未嘗不是一種選擇。
詮釋這一精神的,是被大家封神的第30集。
導演稱,是從業以來最佳單集。
目的很簡單:
想讓大家一起為圍棋哭一次。
對。
不是為夢想,不是為青春,不是為兄弟情誼……
為圍棋。
褚贏對俞曉暘的世紀大戰,是看點;
巧了,成就這一經典的,恰好是方緒的圍棋網站。
而觀戰的群眾,成了催淚彈。
那是一群熱愛圍棋的人,無論是職業棋手,還是愛好者。
有的人,像吳迪,因學業不再下棋;
有的人,找到了更合適自己的職業,可以是髮廊的Tony老師,工地搬磚漢子,甚至是送棋盤的大叔……
因為喜歡,他們在天南地北的螢幕前,共同品評這一場大戰。
忘了在燒飯,忘了要燙頭髮,忘了要工作……
熱愛,讓屬於大神的光芒,變得和你我有關。
儘管這熱愛已埋在心底鋪滿塵埃。
它的手法有多高明嗎?
不得不說,這單集的節奏看得出經過精心設計。
可熟悉日漫的朋友應該懂,製造感動是最常見的手法,尤其是以往出現的每個角色,在結局為主角吶喊助威。
這一段的感染力,甚至超越原著。
為什麼?
恰恰因為,它在前29集中,充分包容了那些曾經被夢想拋下的人,被夢想誤解的人。
圍棋看見了「我」。
如今。
萬千個「我」集結,為圍棋衷心鼓掌。
也為曾經追過夢的自己,鼓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貧民窟的百萬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