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落第流落江上,船上寫小詩訴苦成千古名篇,感動世人1000餘年

2019-09-12   沉醉古詩文

一場蓄謀已久的動亂將垂暮的盛唐推下了神壇,本就是胡人的安祿山在權力的誘惑下終於露出了爪牙。

於是中華歷史上最開放,最繁榮的朝代就此落幕,以後的歷史,再難及此日之萬一。那時的人們,自由開放,氣吞八荒。

而安史之亂以後,人們的精神面貌也跟著變了。對朝代的自信與驕傲不復出現在人們臉上,神情里多了些對社會動亂的惶恐和對未來的迷茫。

到了大曆年間,社會的動亂已經不再,變成了穩定的低沉,像是從年輕氣盛包容萬方的少年輕狂,經歷動亂後過渡到了麻木不仁,焦慮成性的中年。

人們也一樣,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自己身上,變得脆弱而敏感。今天要介紹的作品,就是來自大曆年間,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之下。

詩人是張繼,我們對張繼的所知不多,他傳世的詩不足五十首。而之所以張繼名聲還如此之大,就要歸功於那年落第流落江上的時候,他妙筆生花有如神助般寫下的《楓橋夜泊》。

這首詩的感情是如此的真切,行文又流暢優雅,「夜半鐘聲到客船」,敲醒了多少遊子,多少失意才子的夢,震痛了多少感時傷世的心。

楓橋夜泊

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全詩28字,就圍繞著一個愁字展開。一二句照例寫景,將落的殘月,悲鳴的烏鴉,漫天的寒霜,張繼在茫茫的江面上,對著江天灑著自己的愁緒。岸邊的楓樹,漁船的點點燈火,茫然的大江上啊,只剩下我這一節孤舟,獨對江天浩渺。本來是一派清遠的氣象,但帶上了作者主觀的愁緒,給人的感覺也就立馬不一樣了。

張繼是帶著科舉落第的愁,帶著山河零落的愁,帶著舉目無親的愁獨宿在江上。古時的遊子漂泊他鄉本就常帶思鄉之情,而今又加上了多重的愁,李清照有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怕這小小的漁船,也載不動張繼那個夜晚的愁啊。

最後兩句則是千古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厚重的鐘聲,遠隔了1000餘年,仍然重重的敲打在失意的才子心頭,敲打在離鄉漂泊的遊子心頭。

這兩句也將本詩的意境烘托到了極致,在清遠平靜的大江上,深夜傳來悠揚又厚重的古寺鐘聲,更凸顯了夜的靜謐,詩人的落寞和孤獨。

不知在這聲聲的悠揚里,詩人能否在大江之上做個清夢,讓這一船的愁緒隨江水流去呢。

詩人後來的心境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這時的失意沒有持續多久。張繼於不久後進士及第,圓了自己的科舉夢,只是後來留下的詩作,再也沒有如《楓橋夜泊》般撼動人心的作品了。也許是後來仕途遙遙,再也無此心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