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八卦掌起源於北京,由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塢村的董海川先師(1797-1882年)所創。八卦掌以易經陰陽變換之理解析拳理,將武功與吐納導引、道家內功融為一體,意領身隨,隨走隨變,動靜結合,剛柔並濟。其變化之神,動作之速,非常人所能測,而享譽武林。
網絡圖片
時至今日,雖不足二百年歷史,但經歷代先輩不斷總結完善,形成了目前內容豐富,內外功法、技法理論較為完整的武學體系。隨著和平年代的到來,八卦掌的技擊重要性逐漸被強身健體、養生和深奧的傳統文化內涵所取代。目前在北京七八十歲以上的八卦掌老拳師比較多,如:馬傳旭、韓傑、趙大元、高繼武等老師,都仍在練拳收徒,並積極參加社會各種活動。他們演練起武術來,神形兼備,技藝精湛,令不少中青年習武者,嘆為觀止。王桐老師於古稀之年,仍然參加握際大賽。他在演練八卦長穗大劍的過程中,步伐穩健,身法靈活,意領身隨,剛柔相濟,形似游龍,轉似鷹盤,博得陣陣喝彩聲,表現了大家的風範。這些老先生的健康、快樂、長壽和為人之道都得益於練八卦掌。他們德高望重、技藝精湛是習武者的楷模,我輩理應效之。
二
醫易同理,醫武同源。常言道「人老先從腿上老」(即行走不便或走道抬不起腳來)是外的表現。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這是內在的表現。這樣一個人的健康與兩腿兩足就有著密切的關係。八卦掌認為言練不如一走,走為百練之母,其運動規律就是走轉或轉圈,通過足、腿、腰的運動(趟泥步、扣擺步)運動形式,促使足三陰、三陽的氣血得到充分運動。以掌法變換(擰裹鑽翻)為主的技擊手法。又促使手三陰、三陽的氣血運行充分。運動中保持上身中正、兩眼平視、心平氣和、聚精會神、氣定神閒、頭頂項豎、齒扣唇閉、舌頂內提、沉肩墜肘等,促進全身經脈暢通。並不斷的充實自己的內在組織和器官。要它往厚實了長,有氣充著、有精滋養著、血清氣滑,充盈到身體各個部位,全身都照顧到了。氣脈常通則腎氣有餘。這樣才能內奍五臟六腑,外能舒筋活血。要把這種運動規律建立在自己身上,變見龍在淵為見龍在天,使先天精氣充盈於身形。身心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心空能容物;身靈可應事,身休內外各部分由於有了充盈且源源不斷的腎氣(清輕之氣)它會自主的隨壞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谷應聲,如影隨形,感而遂通。
三
隨著時代的發展,武術也在不斷的演變,面對如此繁雜的流派及數不勝數的拳法套路,我們又如何把握呢?我覺得武術的創新不單單是套路的創新,更應該是武術理念的創新,我們能不能有一個更便捷、更簡單的分類呢!我覺得應該根據武術的本質及效用來分類比較好一點。從以上分析,我個人認為有三種分類1.養生武術。2.搏擊武術。3.體育武術或稱套路武術、大眾武術。這三類有著共同的內在聯繫,是相輔相成各有側重點。
養生武術:是通過相對靜態的簡單緩慢的動作套路來引導出身體各種機能,攻擊身體內部的敵人,使身體活化,全身機能平衡。
搏擊武術:是為了快速重創敵人,而將身體內部武器化,甚至核武器化,而使身體外部任意一點都可以做為爆炸點來攻擊敵人,以瞬間擊敵為要。
體育武術(或稱套路武術、大眾武術):是促使自身動作武裝化,通過套路表現戰術、戰法、攻防節奏的變化等等,來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是相對平和的武術。
四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經數千年發展,是以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形成的宇宙觀,人生哲學,人體生命學為基礎,吸收了傳統醫學及仿生等。以技擊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個人認為,作為真正的武學大師,前輩高人,最後都不以勝人為傲,而只是以武術作為載體,來表現他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講究自我修煉,體用雙運,外用為技擊禦敵,內能養性保命。在實踐中,不是單純的講蠻力求高速,而是以輕以柔為高妙。不是考慮如何打敗對手,而在於發現對手之所敗,在加以引導使其自敗而已,武術中的力與速,只是增加引導力而已。不過武術是多強調外能禦敵的方面,少言及內可養命而已,具體到練習武術的目的,則見仁見智。其用存乎一心,我希望習武者應該使自己通過武術這一具體形式為載體,證悟人生真諦,關愛自己,提升生命質量,應先從了解人的生理人手。不斷的努力學習知識、技能等開闊眼界,通過自身的實踐,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再把這種認識運用到實踐中。通過H身的健康,長壽快樂,使心慧到達一種境界。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一孔之見,還望專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