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婆婆冷對親兒子 媳婦哭求:過好自己的日子不行嗎?

2019-10-13     禾田飛歌

做你的情感樹洞。點擊上方「關注」,你的故事,你說,我聽

文 | 禾田飛歌 圖 | 網絡(圖文無關)

多子女家庭的人都知道,在眾多的兄弟姐妹中,父母不可能一碗水端平,總是會對其中某一個孩子傾注更多的愛與關注,甚至是無條件無理由的那種好,而另外的孩子,不是被忽略,就有可能承包父母的捶打和指責。

這個話題禾田飛歌有話說,因為我就是成長於多子女家庭,上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我最小,從小身體又弱,學習又好,自然深得父母的偏愛。

爸爸出差帶回的零食,總是讓我先選,剩下的才叫來姐姐哥哥;有些貴點的,不捨得多買,就偷偷地藏起來,只讓我一個人享用。家裡什麼事都不讓我做,被哥姐說成是「油瓶倒了都不扶」的角色。

姐姐承擔了很多家務活,成了媽媽最有力的幫手:照顧弟妹、為全家人做飯、洗衣;我的哥哥從小調皮搗蛋、學習不好,幾乎攬下了所有挨打的項目。

雖說父母對我很偏愛,但也沒有忽略對姐姐哥哥的關心,所以姐姐哥哥也能理解父母對體弱多病子女的偏心,對我也很疼愛。只是在他們對父母的態度上,明顯要比我對父母投入得更多,直到現在,最得父母疼愛的我離父母最遠,相反是姐姐哥哥離父母最近,照顧父母最多。

現在年紀越大,心裡越覺得很愧疚,只能經常飛回去看望他們。

像在我家這種多子女家庭中,姐姐和哥哥還能感受到父母的關心,有的多子女家庭,不得寵愛的子女被父母忽略得很徹底。

他們為了讓父母關注到自己,會經常為父母付出更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他們希望自己多付出,能讓自己回到父母的視線中。於是在父母跟前學會了察言觀色、小心翼翼,他們會認同父母所說的每一句話,去做父母希望他做的每一件事,父母的笑臉、偶爾的誇讚,會成為他付出的最大滿足。他們通過討好來換取父母的注意。

這就是家庭中的討好型人物,他們通過自我的犧牲去換取父母的正面評價和肯定。如果他只犧牲自己,雖說會讓人心疼,倒也無可厚非;如果他已經成家生子,那他就會犧牲小家的利益,他的妻子和孩子就會成為他討好父母的犧牲品。

前兩天,一位讀者通過朋友找到我,給我講述了她的故事,因為她丈夫對母親無止境的好,已經到了她無法忍受的地步,不光要為他母親出錢出力,連自己給孩子買的一小箱牛奶,都被丈夫全部拿去孝敬母親。

黃女士說,她能理解丈夫對母親的孝順,而她自己對婆婆也很孝順,心裡再不滿再不高興,也從來沒有當著婆婆的面給丈夫甩臉,盡心做好媳婦的本分,但再孝順也不能不顧自己小家,不顧孩子吧。

到底她丈夫做了哪些讓她忍受不了的事情呢?

婆婆有三個孩子,她丈夫朱先生排行第三,按常規,家裡最小的孩子最應得父母歡心,但他家不一樣,姐姐最得母親的歡心。只要是姐姐想要的,母親都會盡力去滿足,而對朱先生就是另一種態度。

就拿借錢這個事來說,只要姐姐張嘴借錢,母親不問原因也不問還期,馬上就掏錢包,不夠馬上去銀行取,就跟自己是女兒的提款機一樣。

可朱先生想跟母親借錢,母親要麼裝沒聽見,要麼就說沒錢,實在磨不過去了,就讓朱先生打借條,還要約定利息。不僅如此,還會在與自己親戚聊天中,說自己兒子借了自己的錢,總是不還。

黃女士氣不過的是,明明離歸還日期還有一段時間,怎麼就說自己不還了呢?

說到自己坐月子和朱先生生病的事,黃女士情緒非常激動。

她說,自己從生孩子到出月子,婆婆就沒露過面;等到自己出了月子,想出去找工作,希望朱先生能開口請母親來幫一把,卻被朱先生拒絕。

朱先生說:「母親年紀大了,帶孩子多累呀,就別讓老人家受累了。我們還年輕,多做點也累不死。」

黃女士忍了,畢竟丈夫說的有點道理。

可等到朱先生生病了,醫院都已經下了病危通知書了,黃女士給婆婆打電話,希望她能來看看自己兒子,婆婆卻拒絕了。朱先生還責怪妻子為什麼要給母親打電話,因為母親也病著呢。

黃女士說,他母親哪裡生病呀,她親眼看到婆婆在路邊跟人打麻將。回去跟朱先生一說,朱先生呆了一下,說,沒事,只要母親高興就好。但過了一會兒,朱先生眼角還是有了幾滴眼淚,忍不住嘆口氣對妻子說,其實他也知道母親偏心。他對母親好,是想讓母親能夠心軟,多多關心一下自己的家庭,不要總是對姐姐哥哥那麼好。

黃女士以為他有所觸動,可他病一好,就又催著黃女士跟他一起,去幫母親種地。黃女士說,自己家的地都沒有打理,一天到晚就只知道在他母親面前轉來轉去。

如果這些事都還算是小事,讓黃女士起了離婚念頭的,就是他們家賣地後賣地款的處理問題。

朱先生把自己的一塊地賣了,得到了100萬的賣地款。當時黃女士心想,可以用這筆錢到鎮里買套房子,畢竟孩子大了,想讓孩子去鎮里上學;再留一部分錢存入銀行,剩下的錢想在鎮里做點小生意。

她把自己的想法給丈夫一說,朱先生卻說,孩子還小,到鎮里買房時間還早,夫妻兩人再努力一下,就有買房錢了。

黃女士一聽,覺得朱先生話裡有話,就問他賣地錢在哪裡。

朱先生見瞞不過了,向黃女士坦白,賣地的錢他給母親買了保險,還給了她一筆錢。

黃女士急得問他還剩多少,朱先生說:沒剩多少了。

黃女士說以前丈夫也是這樣,家裡有什麼好東西都是先給母親,就連自己給孩子買的一箱牛奶,他都會給母親拎過去,一盒都不給孩子留。這是小事,自己再買一箱就行了。可賣地錢呀,100萬啦,他連跟自己商量都沒商量,幾乎全部給了他母親。

黃女士這次實在忍不下去,氣得抱著孩子回了娘家,提出要跟朱先生離婚。

朱先生當然不願意,他跟妻子之間自身沒有矛盾,主要矛盾出在自己對母親的孝順上。

黃女士就想讓大家評評理,朱先生這樣,真的是孝順嗎?

禾田飛歌認為,朱先生的行為已經不是孝順了,他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帶來的愚孝。因為母親對他冷淡,他就去迎合母親,希望得到重視。

我記得謝爾登.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體關係心理治療》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過去一定是拚命地努力去做一個你母親可以輕視且折磨的孩子,因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不這樣做,你對她來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其實朱先生自己也很清楚,自己並不是母親愛的那個孩子,所以他拚命地迎合母親,「孝敬」母親。母親越冷淡,他越是熱情地、傾盡所有地去迎合,可熱情迎合的結局,還是被忽略。

父母的偏愛是很難糾正過來的,禾田飛歌認為,如果朱先生覺得自己不能失去妻子和孩子,那他就應該不要去在意母親的偏愛,母親願意偏愛誰,就讓她去偏愛誰;把自己的小家放在心裡最重要的位置,妻子才是陪伴自己走過一生的人,去尊重她保護她,給她以堅實的依靠,孩子是自己的血脈,需要自己的關愛與呵護;自己對母親不要再有期待,自食其力去過好自己的日子。

當你放下,才會幸福。

END

今日互動話題:

你怎麼看待朱先生的行為?黃女士應該離婚嗎?

請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IVYyG0BMH2_cNUgHe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