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國家財政部官網發布消息,由國家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聯合評選的2020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市的專家評審工作已於6月1日順利完成,擬將排名前10名的相關市州列為示範單位並進行公示,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為四川省唯一列入上榜公示名單的地區。
傳統村落丹巴縣甲居鎮風貌 供圖:丹巴縣文旅局
傳統村落道孚縣凍坡甲村 攝影:何曉紅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康巴藏族和嘉絨藏族的主要分布區之一,同時還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貢嘎山、格聶山等5座6000米以上的高山交錯分布,金沙江、雅礱江和大渡河3大河流縱貫全境,格薩爾文化、情歌文化、木雅文化、嘉絨文化、香巴拉文化、草原遊牧文化等多元文化熠熠生輝,為傳統村落的生長發育賦予了勃勃生機。
鄉城縣白藏房傳統村落風貌 供圖:甘孜州文旅局
傳統村落雅江縣八衣絨鄉格日村風貌 供圖:雅江縣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甘孜州切實貫徹中央「把傳統村落建設好」的重要指示,以「創建民族貧困地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樣板」為總目標,把「加強古村落、古民居、古樹名木保護利用」作為推動全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對該州全域旅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傳統古村落稻城亞丁村風貌 供圖:甘孜州文旅局
傳統村落甲窪鎮江達村風貌 供圖:理塘縣委宣傳部
截至目前,四川33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中,甘孜州占71個,數量位列全省第一;四川1050 個省級傳統村落中,甘孜州占214個,占比超過20%。甘孜州近300個傳統村落,整體呈現三大鮮明特徵。
特徵之一是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始終堅持助力脫貧攻堅。目前,甘孜州1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包括24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在內的136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涉及貧困人員101714戶454321人。
特徵之二是傳統村落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濃郁並格局完整。全州形成了以德格為中心的格薩爾文化片區,其中,德格印經院是藏區三大印經院之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丹巴為中心的嘉絨文化片區,這裡分布有濃厚的嘉絨文化和東女文化,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丹巴藏寨碉樓;以稻城為中心香格里拉文化片區,這一片區傳統文藝、民間手工藝品、雪山海子等富集。
特徵之三是傳統村落的建築類型多樣且世界稀缺。康巴「崩空」、嘉絨「邛籠」和樑柱框架是甘孜州傳統村落的三大建築類型,充分體現了高原藏區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被譽為高原傳統建築「三絕」的丹巴古碉群、道孚民居、鄉城白藏房舉世聞名,將甘孜州傳統村落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中,丹巴古碉群既是世界上最集中的古碉建築群,也是世界唯一的五角碉所在地,其傳統建築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石室建築、設防民居的奇蹟。
據悉,甘孜州高度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的保護和傳承,這為該州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特別是對傳統村落的原生性、完整性保護和傳承等提供了堅強的支撐。截至目前,該州傳統村落內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格薩爾」、「藏戲」、「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藝」、「藏族藥浴法」4項,同時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8個,省級項目29個,州級項目78個。 培養非遺傳承人253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2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9人,州級代表性傳承人202人。同時,該州傳統村落內共有文物保護單位3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
丹巴古碉 供圖:丹巴縣委宣傳部
按照《文物保護法》,甘孜州先後實施了保護修繕工程行動8次。同時,完成了康巴文化(甘孜)省級生態文化保護實驗區申報,啟動了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申報,編制了《甘孜州全域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5)》,提出了重點修復傳統建築集中連片區域,並遵循規劃開展了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立檔、掛牌、保護等方面的工作。此外,還頒布了《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歷時9年時間,完成「甘孜州歌舞資料庫建設工程」,出台了《甘孜州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意見》等。該州還連續7屆參加「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每屆均獲得「太陽神鳥金獎」及「特別貢獻獎」。2018年12月,第二屆四川最美古鎮古村落創新發展論壇在甘孜州磨西鎮召開。
除甘孜州外,同時上榜2020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市公示名單的還有大理白族自治州、渭南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山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撫州市、黃南藏族自治州、晉城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E78eHIBiuFnsJQVKxF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