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90萬的28歲女博導,她配嗎?

2019-10-05   青年文摘

本文已獲授權

來源:辣筆小尖椒(ID:lbxjj818)

作者:木舒

28歲,博士生導師,年薪稅前90萬,安家費220萬,300萬~400萬科研啟動和科研條件建設經費......

這樣的搭配,看起來是否像天方夜談?可它真真實實地發生了。

她叫李琳,出生於1991年,今年28歲。剛剛博士畢業的她,成為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引進的「優秀學術骨幹」型人才。2019年7月便開始任該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教授,並擔任博士生導師。

可是在上了熱搜後,很多人質疑她太年輕了,才28歲,配拿這麼多的錢,做博士生導師嗎?

可在看了她的履歷之後才知道,就是有人,比你好看還比你優秀。

2014年 獲電子科技大學學士學位

2014年至2019年 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她主要從事單細胞表觀基因組學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含金量特別高的學術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Cell》《Cell Research》都發表過論文。

可能很多老教授,都沒在這幾本期刊上發表過論文。

她還憑藉研究獲得過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榮譽。

如此優秀,長得漂亮,並且還有頭髮(咳)......

而你要知道,以她的履歷,倘若進的是公司,或許年薪90萬就不是稅前了。

一切或許真的印證了那句話:「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你有多努力,你有多優秀,你就有多特殊。

其實,她不是第一位90後教授。

1990年出生的楊樹,20歲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24歲博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後在英國劍橋大學做博士後。年僅27歲時,已在TED、EDL等國際頂級期刊及會議發表論文40餘篇。

她的研究領域是GaN半導體器件的核心技術及物理機理。2016年回國後,楊樹進入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是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0年出生的劉明偵,18歲留學英國,22歲碩士畢業於劍橋大學,24歲博士畢業於牛津大學,25歲回國工作,被電子科技大學聘為教授。26歲入選國家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計劃」,2018年被任命為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她也成為該學院最年輕的副院長……

而在她23歲時,也成為在《Natur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女學者。

即便不算教育行業,單看華為2019年招聘的8位應屆博士畢業生,薪酬都在90萬-200萬元/年不等。其中,鍾釗、秦通兩位博士的年薪高達201萬元!

剛走出校園就年薪百萬,這讓很多人都化身成檸檬精。

可在這背後,無論是李琳,還是這8位博士,想要一畢業就年薪百萬,首先要滿足的條件是:就讀於北大、清華、中科大等國內外一流高校,博士畢業。

還能說「讀書無用」嗎?

有的時候,你讀過的書,學過的知識,就是財富。

「這是一個讓人慌張的時代。」這是前幾天,一位朋友說的話。

而讓他產生如此感慨的,居然是最近盛行的ETC(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

有車的人最近可能都被各大銀行的推廣業務員包圍了,而在ETC即將普及的背後,不容忽視的是:很快,在高速公路收費站里,唯一唯二的那個,不再是ETC通道,而是人工窗口了。

這就預示著,不知道又有多少曾以為端著鐵飯碗的高速公路收費員,要面臨失業了。

而這不會是唯一一個面臨被取代的職業。

前些年,親戚家的孩子在16歲時突然輟學了。因為家裡孩子太多,她又是女孩,成績也沒有特別拔尖,所以她的父母決定,讓她輟學去打工。

那時他們的理由是:「大學畢業也賺不了什麼錢,還不如早點去打工。鄰居家的×××,在工廠,現在20歲,一個月6000多呢——大學生不一定比她賺的多。」

後來,她還是去打工了,整日穿梭在各種工廠間,工資也確實能到五六千,可卻是近12小時晝夜輪班換來的。

最近她很焦慮,因為她發現,工資上升的空間沒多少了,而自己當初讀了大學的同學們,畢業後前一兩年或許沒她賺的多,可很快就趕上她,甚至超過她了。

而重點是,她聽聞老闆要花大價錢購買機器,未來幾百平的車間,可能只留下幾個人負責機器運轉,她可能要被機器人取代了。

她翻看招聘網站,可選擇的空間太小,多數工作都有著學歷要求,直接就將她劃出了範圍。屢屢碰壁的她嘆著氣勸說自己的妹妹:「無論怎麼樣,都一定要去讀大學。」

一段話,看下來心酸卻又非常現實,這就是現在這個「冷酷」世界的本質。

考研老師張雪峰演講里說過一句話:「世界上所有500強企業,都告訴你學歷不重要,但他們絕不會去一所一般的學校招聘。」

而找過工作的人都知道,學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敲門磚,當你的磚頭不夠硬的時候,連敲開門見一面的機會都沒有。

許多人因為煎餅大媽月入3萬,高喊著「讀書無用」,卻沒有看到那些身價百億的網際網路大佬,全都畢業於名校。

馬雲可以選擇放下一切去學攤煎餅,可攤煎餅的大媽能站在馬雲的位置指揮整個阿里巴巴嗎?

搞科研的科學家們可以去撿垃圾,但撿垃圾的流浪者能去研究高科技物理和化學材料嗎?

毋庸置疑,相對而言,學歷越高、讀書越多的人,他們懂的就越多,眼界更寬,思想也更深刻。

知識雖然不一定能讓你成功、讓你賺到更多的錢,但能確定的是,它一定會給你帶來更多更廣的可能性和選擇權。選擇有意義、有成長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特例總會有,可從機率上來看,薪資和學歷還是成正比的。

而在這背後,如果說讀書只是為了錢,或許顯得太表面。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一個人讀書的多少,在他的精神層次上就能顯現出來。

閱兵即將開始前,有網友開玩笑地說:建議大家開始組織複習形容詞,避免在看閱兵時,腦袋裡能想到的詞只剩下「哇哦」「666」……

在2018年冬奧會賽場上,男子花樣滑冰項目中,日本選手羽生結弦蟬聯金牌。

那時,央視的解說員陳瀅說了這樣一段話:

「容顏如玉,身姿如松,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索契冬奧會冠軍在平昌周期面對四周小將們的挑戰,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命運,對勇士低語:你無法抵禦風暴。勇士低聲回應:我就是風暴。」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要讀書的一個最好的例子吧。

多讀書,你會想到「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之類的詞語,而不是滿腦子只剩下:「好厲害,牛×,666。」

再看因為《朗讀者》《詩詞大會》讓人眼前一亮的董卿,古詩詞信手拈來,談吐優雅,氣質非凡,簡直就是一個知性女人最好的代表。

記者曾問董卿:「如何保持一個魅力女人的心態?」

那時董卿回答:「讀書。」

許多時候,你自己可能以為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潛在你的氣質里、談吐上,當然也可能顯露在你的生活和文字中。

看過的書的內容,你可能已經忘記,可是書中的思想已經慢慢地變成了你的思想,讓你逐漸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情趣、會思考的人。這才是影響你一輩子的東西。

這就是文化給一個人帶來的自信。

現代社會,階級跨越太難,而讀書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或許是最公平的一條路。

它即便不能100%讓你逆襲成功,但也是一條通向逆襲的捷徑,至少能為你保個底。

這世界看似不公平,卻也異常公平。

你得到的,其實都是應得的。

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發表一篇篇高質量論文的「天才」,往往在你不想上課、不想寫作業,玩手機混日子之時,挑燈夜讀,在實驗室忙碌。

不吃學習的苦,早晚要吃生活的苦。

先苦後甜,甜不會太遠;而先甜後苦,苦卻非常漫長。

你有多優秀,就有多特殊,而特殊的人,永遠不會被取代!

學習苦or生活苦,你總得選一樣

【言之有「禮」,天天贈刊】小編將從本文選取1則走心留言,贈送2019年第20期《青年文摘》雜誌1本~

作者簡介:木舒,辣筆小尖椒(ID:lbxjj818)主筆。做自己喜歡的事,寫自己喜歡的字,愛自己喜歡的人。私人微信:mushu210,微博:木舒sunne。歡迎來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