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籍烈士陳安芳,靜待親人龍華烈士陵園祭掃

2020-04-10     頭條尋人

近日,退役軍人事務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持續開展「為烈士尋親」活動。為犧牲並長眠他鄉土地的烈士尋找家人,讓烈士的後代得以祭奠,挖掘整理烈士們的光榮事跡,將紅色精神、革命傳統傳承下去。

在2020年清明到來之際,龍華烈士陵園和今日頭條合作開展為烈士尋親活動。經龍華烈士陵園與及頭條尋人工作人員的整理核實,將為50餘名在上世紀20、30年代犧牲的烈士尋找親人。頭條尋人「尋找烈士後人」公益項目將利用地理位置精準彈窗技術,陸續把這些烈士的信息彈窗到烈士的家鄉,幫助尋找烈士家鄉的親屬後人。

本次要為下面這位犧牲烈士尋找親人:

姓名:陳安芳

籍貫:浙江上虞(今紹興市上虞區)

生卒年月:1904-1927.3.21

犧牲經過: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時參加商務女工救護隊,在北站激戰中為救護傷員犧牲。

陳安芳烈士照片

早在1950年龍華地區挖掘出「龍華二十四烈士遺骸」後,老一輩革命家就萌發了在此建立龍華烈士陵園以告慰先烈的心愿。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於1957年向全國有關設計院、大學徵集了「龍華烈士紀念公園」總體設計方案,並作籌劃,後因故而未竟。

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根據國務院批示,批准上海市烈士陵園遷入龍華烈士陵園一併建設,建成的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依此批示,龍華烈士陵園建設工程於1994年5月27日開工,1995年4月5日完成土建工程,7月1日對社會開放,其紀念館於1997年5月28日開館。

龍華烈士陵園俯視圖

龍華烈士陵園占地285畝,建有紀念、瞻仰、碑苑、遺址、烈士墓、就義地及地下通道、青少年教育活動和遊憩等區域。每一區域都由不同的建築群構成。人們在瞻仰緬懷英烈的同時,又沉浸在文化和藝術的氛圍中。

龍華烈士陵園建築的藝術特點是主題、主軸線、立體建築的融合,以及「過去」、「現在」、「未來」的交替。紅岩石、入口廣場、園名牌樓、紀念橋、紀念廣場、紀念碑、紀念館、無名烈士陵等一系列建築井然有序地坐落在陵園的南北主軸線上。

龍華烈士紀念館展陳面積約60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展線長度1300米。展覽以「創新發展」為總體要求,緊扣「英雄之城孕育英雄,英雄精神激勵後人」主題,本著「以史敘事、以事帶人、以人見精神」的布展理念,使用照片1500餘張、實物400餘件、油畫、國畫、螺鈿、銅版、漆堆、玻璃刻畫等各種藝術品百餘件,並輔以多種先進的陳展技術,集中展示了257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跡。

烈士紀念館

本次要尋找親人的50餘名烈士,犧牲時間從1927年到1937年不一,橫跨五卅運動、淞滬抗戰等重大歷史事件。

1923年6月召開的中共三大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之後國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1925年1月召開的中共四大提出了中國無產階級在工農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與工農聯盟問題。不久,中國共產黨在上海領導了五卅運動,這次運動拉開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瞿秋白就義前留影

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全國革命形勢轉入低潮。中國共產黨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開始獨立高舉革命旗幟,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這個時期中共中央和中共江蘇省委在上海領導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革命活動,自身也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一批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而英勇獻身。

1932年1月28日和1937年8月13日,先後爆發了中國抗戰史上震驚中外的兩次淞滬戰役。在這兩次戰役中,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團結一心、同仇敵愾,湧現出血戰寶山、堅守四行倉庫等眾多英雄。

錢壯飛全身照

特別是八一三這場持續近3個月的鏖戰,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野心,極大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戰士氣。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以自己的政治主張、模範行動,凝聚起廣大民眾,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在此期間,上海全力支援抗日根據地,並成為抗戰文化的重要陣地、中國連接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紐帶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



緬懷先烈功績,告慰先烈英靈,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頭條尋人發起「尋找烈士後人」項目,與龍華烈士陵園合作,共同為烈士尋找親人。在以往的成功案例中,媒體接力尋找烈士後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頭條尋人誠邀全國各地媒體一起參與到「尋找烈士後人媒體志願服務團 」中來。

如有烈士後人相關線索,或希望共同參與尋找烈士後人的媒體,歡迎聯繫頭條尋人(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CMAY3EBfwtFQPkd-m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