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蘭克王國分離出的西法蘭克王國,是如何發展成法蘭西王國的?

2020-08-31     王春秋史

原標題:從法蘭克王國分離出的西法蘭克王國,是如何發展成法蘭西王國的?

西羅馬帝國錢幣

西羅馬帝國覆滅後,法蘭克人便在其廢墟上建立起了法蘭克王國。隨後在幾代國王的努力下,法蘭克王國終於躋身進入歐洲大國行列。然而在公元843年時,法蘭克王國遭遇了最大的危機,《凡爾登合約》的簽訂讓這個有著成為歐洲第一大國潛力的王國走向了分裂,且再也沒有恢復過統一。

公元5世紀時期的法蘭克王國疆域圖

在隨後的時日裡,分裂出來的西法蘭克王國一直都未能恢復當年法蘭克王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地位,甚至差點分裂成更多的小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佩王朝登上了西法蘭克王國的歷史舞台,並在幾代國王的努力下終於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而西法蘭克王國也在此刻逐漸轉化成了法蘭西王國。

到了後來,即便加佩王朝已經從法蘭西王國的歷史舞台上消失了,但法蘭西王國的國運卻沒有走到盡頭,而是繼續向前發展,最終演化為如今的法蘭西共和國。

卡佩王朝所使用的徽樣

《凡爾登合約》的簽訂確定了西法蘭克王國的領土基礎

公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很快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王國所組成的同盟國便與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等協約國進入了戰爭狀態。公元1916年,德軍兵至法國凡爾登地區,與法軍在此展開了一場被稱之為凡爾登戰役的交鋒。由於此戰雙方皆折損了大量的士兵,所以這場戰役也被稱之為凡爾登絞肉機。然而在公元843年時,這裡也曾經發生過一次令全歐洲矚目的重大事件,那便是《凡爾登合約》的簽訂。

公元840年,法蘭克王國國王虔誠者路易(路易一世)去世,其子洛泰爾成為了下一任國王。但根據法蘭克王國的傳統習慣,在老國王死後,其子可以平分王國領地,進而在自己的領地上建立起獨立的國家。但洛泰爾拒絕了兄弟日耳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的要求,所以三方才會進入戰爭狀態。

虔誠者路易死後,法蘭克王國開始分裂

公元842年,二人擊敗了洛泰爾,迫使其不得不同意法蘭克王國的分裂。第二年八月,三人來到位於法國東北部的凡爾登地區,共同簽訂了《凡爾登合約》。對此,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歷史系的歷史學家Melissa Snell(梅麗莎·斯奈爾)在《The Treaty of Verdun》(凡爾登合約)一文中曾經提到:

"After the death of Louis in 840, Lothair tried to reclaim the power he'd originally wielded as emperor, but his two surviving brothers, Louis the German and Charles the Bald, joined forces against him, and a bloody civil war ensued. Lothair was eventually forced to admit defeat. After extensive negotiations, the Treaty of Verdun was signed in August, 843."

(譯文:在840年路易死後,洛希爾試圖奪回他最初作為皇帝所擁有的權力,但他的兩個倖存的兄弟,德國人路易和禿頭查爾斯卻聯手反對他,一場血腥的內戰隨之爆發。洛希爾最終被迫承認失敗。經過談判,《凡爾登合約》最終於843年8月簽署。)

《凡爾登合約》確定的領土劃分

眾所周知,分裂永遠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在法蘭克王國分裂以後,三國都立刻出現了衰敗的趨勢。但是三國君主對此卻毫不後悔,畢竟他們想要的只是國王的皇冠。

合約簽訂後,禿頭查理得到了法蘭克王國的西部,並建立起了西法蘭克王國。雖然法蘭克王國已經一分為三,但三國都仍處於加洛林王朝的統治之下,畢竟三國國王皆為加洛林王朝君主的子嗣。隨著西法蘭克王國的衰落,君主的王權也開始逐漸衰落。與此同時,卡佩家族的勢力開始崛起,雙方纏鬥了多年但一直不分勝負。由此可見,此時的王權已經衰落到了極點,否則怎麼會輕易被卡佩家族所壓制。

《凡爾登合約》的簽訂不僅直接影響了法蘭克王國的歷史走向,還間接影響了歐洲的發展進程。自此,曾今輝煌一時的法蘭克王國被一分為三,即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這三國分別構成了後來的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雛形,此後強盛的法蘭克王國便再也沒有得到統一。在法蘭克王國還處於一個整體的狀態時,可以較為輕鬆的徵集全國力量發動對外征服戰爭。但當國家分裂後,想要對外發動征服戰爭便變得非常困難,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兵力的不足和沒有足夠的經濟力量支撐戰爭軍費。因此,法蘭克王國的分裂還影響到了國家的擴張進程。

法蘭克王國騎士

再者,由於法蘭克王國分裂成了三個獨立的國家,且三國領土都緊緊相鄰,這就導致三國在擴張國土面積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發生矛盾衝突。為此,三國之間也曾經爆發過許多場戰爭,不僅給各國的百姓帶去了沉重的災難,還直接削弱了法蘭克人在歐洲大陸上的影響力。

加洛林王朝對西法蘭克王國的統治結束,法蘭西王國的歷史由此開始

前文已經提到,禿頭查理為西法蘭克王國的首任國王。雖然他意在將西法蘭克王國打造成一個領土遼闊的強大帝國,但卻因個人能力的不足未能實現最終的理想。相反,西法蘭克王國在他的領導下逐漸走向衰弱,甚至還一度陷入分裂的危機之中。此時的歐洲依舊採用著封建制度,國王名義上為王國元首,但實際上只是國內各封建領主的共主。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王權逐漸衰落之時,就是封建領主勢力的抬頭之日。

西法蘭克王國首位國王禿頭查理

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還深受外敵的威脅,禿頭查理曾經不止一次的想要召集國內的封建領主抵禦外敵,但怎奈這些小領主們根本就不聽從他的號令。所以這一時期的西法蘭克王國不僅有著嚴重的內患,還因受到外敵的覬覦而時刻處於亡國的危機之中。

公元877年,路易二世成為了西法蘭克王國的第二任國王。路易二世同他的父親一樣,也無法解決當前西法蘭克王國所面臨的困難。三年後,他將所有的麻煩都丟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則撒手西去得到了解脫。

西法蘭克王國騎士

路易二世死後,其子路易三世和卡洛曼二世都擁有了統治西法蘭克王國的權力。與此同時,位於法國洛林的大片土地則被薩克森王國國王路易二世所承繼。由於薩克森王國國王路易二世與東法蘭克王國王室有著血緣關係,所以東法蘭克王國便以此為藉口,與西法蘭克王國展開了對洛林地區的爭奪戰,這也直接引發了兩國之間關係的惡化。

此後的西法蘭克國王又先後出現了共十位國王,但都不能夠挽救王國所面臨的頹勢。直到公元987年,西法蘭克王國才迎來了國家命運的轉折點,這一年加洛林王朝結束了對王國的統治。

西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最後一任國王路易五世

公元987年,統治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君主路易五世突然去世。因其沒有子嗣,所以加洛林王朝對西法蘭克王國的統治也宣告了結束。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西法蘭克人找到了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請求他坐上國王的位子繼續帶領西法蘭克王國走下去。自此,卡佩王朝開始統治西法蘭克王國。對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一書中曾經提到:

"By 985 Hugh was actually the ruler in all but title; and, after the brief reign of Lothar's son, Louis V, Hugh was elected king of France in May 987 by the assembly of Frankish magnates. Adalbero was able to convince the magnates that the crown was elective rather than hereditary and that Charles of Lorraine, the only legitimate Carolingian contender, was unfit to rule. Hugh was crowned at Noyon on July 5, 987. "

(譯文:到了985年,卡佩已經是實際意義上的統治者;在洛薩的兒子路易五世短暫統治之後,卡佩於987年5月被法蘭克大亨大會選為法國國王。阿達貝羅說服了大亨們,國王是選舉產生的,而不是世襲的,洛林的查爾斯是唯一合法的加洛林人競爭者,不適合統治。卡佩於987年7月5日在諾揚加冕。)

加冕為王的雨果·卡佩

此時擺在雨果·卡佩面前的法蘭西王國(通常將雨果·卡佩繼位之日作為法蘭西王國歷史的開端)已經瀕臨分裂,國王的命令已經無法抵達王國各地,只能控制巴黎及其周邊的一小部分區域,這與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現象非常類似。可惜的是,雨果·卡佩未能處理這些問題就去世了,只能將這些困難交給繼承者羅貝爾二世處理。但是羅貝爾二世也無能為力,僅僅確立了國王對勃艮第地區的統治。

時間來到公元1031年,這一年亨利一世成為了法蘭西王國的國王。在亨利一世統治的時期內,法蘭西王國遭遇了史上最為危機的時刻,那便是法國諾曼第地區的公爵威廉征服了海峽對岸的英格蘭,並加冕成為了英格蘭的國王。

法蘭西王國國王亨利一世

與此同時,英格蘭王國與法蘭西王國的關係開始惡化,被稱之為"征服者"的威廉準備橫渡英吉利海峽吞併整個法蘭西王國。為了挽救王國的命運,國王一邊與征服者威廉交涉以求拖延時間,一邊則加緊展開了王權收復運動。

至此我們可以發現,西法蘭克王國在從法蘭克王國分裂出來後就一直飽受分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王權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漸衰落,就連整個國家也都有分裂成若干小國的趨勢。不難想像,當時西法蘭克王國的內部已經混亂到了何種地步,以至於十餘代國王都無力解決這一現狀。即便在卡佩王朝統治初期,國王依舊不能將整個國家重新整合在一起。但是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加佩王朝國王的努力逐漸初顯成效。

需要額外提到的是,雖然如今將法蘭西王國形成的時間起點定為公元987年,但當時的"法蘭西王國"卻並不以這個名字為自己的國名,而是繼續沿用著法蘭克王國的名字。因雨果·卡佩的身份為法蘭西島公爵,所以後世才將其承繼西法蘭克王國國王之位的日子定為法蘭西王國的歷史開端。實際上,法蘭西王國一名只有到腓力·奧古斯都統治時期才被正式使用,時間大概在公元1180年至公元1223年之間。

正式確立以法蘭西為國家名稱的腓力·奧古斯都

卡佩王朝終使法蘭西王國得到了統一

公元1059年,腓力一世成為了法蘭西人的國王,國王與地方封建領主之間的鬥爭也自此開始。不過腓力一世並沒有獲得內戰的勝利,僅僅是拖住了征服者威廉的進攻。公元1087年,征服者威廉因墜馬而去世,法蘭西王國的外患終於解除了。

征服了英格蘭的法國諾曼第公爵征服者威廉

公元1108年,法蘭西王國迎來了一位有作為的國王,即路易六世。路易六世吸取了先祖的經驗,與天主教廷結為了緊密的同盟。隨後又正式宣布將巴黎定為法蘭西王國的首都,以此鞏固國王對於法蘭西王國的統治地位。

與此同時,他又與城市的市民結成了較為緊密的關係,在承諾給予城市市民更多利益的同時,要求他們和自己一樣來共同對抗割據自立的封建領主。僅僅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路易六世又從全國選拔出了許多精英,使其構成了自己的幕僚團,自此王權勢力開始抬頭。

法蘭西王國國王路易六世

到了12世紀末期至13世紀中期,國王能夠直接控制的領地規模出現了快速增長,到了腓力二世統治時期,王室已經能夠控制巴黎及其周邊的大片領地,國內許多的小型封國也都被王室所吞併。但是依舊有幾個大的封國在與王權對抗,其中就包括勃艮第、諾曼第等等。對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一書中曾經提到:

"Among the most notable of the Capetians was Philip II, who wrested from the Angevin rulers of England much of the empire that they had built up in western France. Another notable Capetian was Louis IX, or Saint Louis, whose devotion to justice and saintly life greatly enhanced the prestige of the monarchy."

(譯文:其中最著名的是腓力二世,他從英格蘭統治者手中奪走了他們在法國西部建立的帝國的大部分。另一個著名的卡佩王朝統治者是路易九世,即聖路易斯,他對正義和聖潔生活的奉獻極大地提高了君主制的威望。)

法蘭西王國國王腓力二世

隨後的幾代法蘭西國王基於前任國王所打下的基礎,繼續與地方封建領主相鬥爭。到了卡佩王朝末期,法蘭西王國已經重新完成了統一。

需要提到的是,即便法蘭西王國在卡佩王朝君主的努力下最終完成了統一,且君權也終於恢復了巔峰時期的地位,但這並不代表法蘭西王國的政治體制就已經發展成為了君主專政制度。相反,封建領主在法蘭西王國境內依舊有著較大的勢力,國王也不能夠輕易按照自己的意志來管理國家,這是歐洲中世紀所廣泛採用的封建制的特點。

不過,此時王國境內的封建領主大多已經宣布臣服於國王的統治,通常情況下也都會履行國王下達的命令。總的來說,此時的王權已經到了封建制下的巔峰狀態,這也為後來法蘭西王國的繁榮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7世紀法國所使用的徽樣

結語

西法蘭克王國的首位國王禿頭查理至死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後代花費了多久的時間才將西法蘭克王國重新整合在了一起,最終發展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國家。當然,如果嚴謹的說,雨果·卡佩所建立起的卡佩王朝已經與禿頭查理的加洛林王朝沒有多大的關係了。也就是說,加洛林王朝直到覆滅都沒有恢復西法蘭克王國的統一。

即便是更有能力的卡佩王朝獲得了法蘭西王國的統治權,也為法蘭西的統一付出了巨大代價。這一時期的法蘭西國王幾乎將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與地方封建領主鬥爭上,甚至不惜犧牲封建領主的代價,也要響應教皇的號召參與到十字軍東征活動中去,為的就是藉助宗教集團的力量來削弱地方封建領主的綜合實力,以此來縮小國王與封建領主之間的實力差距。

卡佩王朝對於法蘭西王國的意義絕不亞於其他王朝,雖然該王朝於公元1328年結束了對法蘭西王國的統治,但卻為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後,瓦盧瓦王朝開始統治法蘭西,並與英格蘭王國展開了持續百年之久的英法百年戰爭。最終瓦盧瓦王朝的國王藉助卡佩王朝打下的家底,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這才使法蘭西王國有機會繼續向前發展,最終演化為如今的法蘭西共和國。

參考文獻:

1.《The Treaty of Verdun》,Melissa Snell著

2.《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8y2QnQBURTf-Dn5Eot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