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海軍發展史上,戰艦相撞的事故案例比比皆是。而根據事後統計,造成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大部分都是人為因素。比如,在2009年,隸屬於美國海軍「洛杉磯」級核潛艇「哈特福德」號,就在荷姆茲海峽同「紐奧良」號兩棲船塢運輸艦發生劇烈碰撞。在這場「自相殘殺」中,排水量僅有6000多噸的「哈特福德」號「不敵」排水量高達25000噸的「紐奧良」號,艦體遭受重創,並有15名潛艇官兵受傷,直接損失高達1億美元。與此同時,碰撞也造成了「紐奧良」號近9萬升燃油泄漏,造成嚴重的海洋污染。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事後調查顯示,這起事故的罪魁禍首,就是一名執勤時戴著耳機聽音樂的水兵。
舷號為SSN-768的「哈特福德」號核潛艇,是美國海軍「洛杉磯」級核動力高速攻擊潛艇的一艘。該級別潛艇長110米,排水量6900噸,是美國海軍第五代攻擊核潛艇,也是全球建造數量最多的核潛艇。自1976年首艦「洛杉磯」號服役以來,「洛杉磯」級核潛艇的建造服役數量超過了60艘,是美國海軍水下進攻體系的絕對主力。其中,「哈特福德」號於1994年正式服役。由於「洛杉磯」級可以同時具備反潛、反艦和對陸攻擊能力,因此包括「哈特福德」號在內的眾多現役潛艇長期活躍于海外,成為美國全球化軍事戰略的急先鋒。
進入21世紀,隨著美伊關係持續惡化,中東和波斯灣地區局勢日益緊張,「哈特福德」號也按照美國軍方的戰略部署,開始負責荷姆茲海峽地區的巡航戰備任務。2009年3月20日,正在潛航中的「哈特福德」號突然發生劇烈搖晃,潛艇上毫無準備的水兵們也很快聽到了一連串刺耳的金屬摩擦聲。在經過一系列緊急處理後,潛艇很快上浮海面。原來,「哈特福德」號與同處於該海域的美國海軍「紐奧良」號兩棲船塢運輸艦意外相撞。要知道,「紐奧良」號隸屬於「聖迭戈」級兩棲船塢運輸艦,全長206米,排水量近25000噸,相當於一艘輕型航母的規模。「哈特福德」號的潛艇指揮塔圍殼同「紐奧良」號登陸艦的底部發生劇烈碰撞,猝不及防的「哈特福德」號艦體受到重創。
好在相關管損處理十分迅速,本次事故並沒有造成「哈特福德」號的動力系統失靈。除了有15名水兵受到一些輕傷之外,由於「哈特福德」號的潛艇指揮塔圍殼剛好戳中了「紐奧良」號登陸艦的燃料箱破裂,近 9萬升燃油泄露到了荷姆茲海峽,而周圍海域成為一片「黑海」。在上報上級部門後,重新恢復動力的兩艘艦船迅速返回附近的港口接受進一步檢測和維修。
值得注意的是,僅僅是在荷姆茲海峽,美國海軍已經先後有兩艘核潛艇發生過與友軍的碰撞事件。根據軍事專家的分析,由於兩棲運輸艦主要承擔後勤輔助作戰任務,因此並不會安裝戰艦常備的聲吶系統,對於潛航在水下的潛艇自然無法提前偵測到相關信息。相反,核潛艇普遍配備有超大範圍的聲吶裝置,一般情況下在距離很遠的前提下就能偵測到水下及水面艦船的信息。從此次撞擊事故來看,「哈特福德」號核潛艇從水下突然上浮,讓「紐奧良」號躲閃不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由於潛艇在上浮過程中聲吶偵測效果相對較差,並一方面則是因為聲吶操作人員沒有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
很快,美國海軍的事故調查組就找到了事故的直接原因。原來,在事發時,「哈特福德」號核潛艇上的當值聲吶觀測員完全違背了操作守則,居然戴著耳機聽音樂,儼然是度假嗨皮的狀態。在震耳欲聾的音樂聲中,這麼聲吶觀測員打起了瞌睡,完全沒有注意到聲吶系統反饋的信息,最終造成了事故的發生。(舍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