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2020年2月19日,廣州最大的服裝批發城外貿訂單區延遲開市。 (IC Photo/圖)
(本文首發於2020年4月2日《南方周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線報道」)
在跟義大利客戶聊天的時候,對方已經不回郵件了,可能是生病,甚至可能是住院了。
在一個柯橋紡織的交流群中,更多柯橋的面料廠紛紛以「白菜價」出貨去庫存,面料價格下降幅度甚至大於原料下降幅度。
目前唯一能讓公司撐下去的路子,就是改產防護服。「就是搶這半年的時間,希望能等到正常需求恢復。」
兩周之內,服裝出口貿易商于洋的訂單經歷了被「Push」到「Cancel」的巨大轉折。于洋的服裝貿易公司位於安徽合肥,但他的供應商遍布全國。
2020年2月中旬,國外催單緊張,于洋聯繫的一家位於浙江的襪子供應商不得不想辦法趕工交貨,一系列生產工序交由多條村子協作完成。為了避免接觸,雙方只能約定在村子的交界處交接。
就這樣連續「碰頭」半個月後,這批貨終於趕製出來。但沒想到,客戶卻突然要求暫緩發貨。
剛剛緩了一口氣的中國供應商們,正被迫面對來自海外疫情的壓力。3月中旬以來,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越來越多國家的連鎖商店、賣場選擇閉門停業,人們也自覺選擇居家隔離,市場消費能力驟減。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年1月—2月出口貿易額最大的產品,分別是有機化學品,紡織物,電力機械、器具、電氣零件以及服裝、附件,但同比卻下降16.5%、18.6%、7.8%、18.7%。
于洋切身體會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與世界同涼熱。
貿易商:謹慎接收海外訂單
于洋從事服裝外貿工作20年,在他印象中,外貿出口困難上次發生在2008年,「但仍沒有今年這麼明顯」。于洋的服裝產品主要銷往美國,部分出口到歐洲國家。
「到了3月份,情況就變了。」于洋說,他好不容易將疫情耽誤的工期趕上,如約在3月份向西班牙發出一批貨物,但貨物到達西班牙後,客戶卻打來電話告知,由於門店停業,沒有銷售收入,希望協商分期付款。
于洋表示理解,美國的情況也差不多——位於大型購物商場的服裝類連鎖店基本關門,只有沃爾瑪、塔吉特、開市客等大型商超按固定時間開門營業。
按照美國客戶目前的需求,服裝連鎖店訂單基本取消或暫緩,有可能需要訂單的只剩大型商超,但它們也不會按原先計劃下單,「比如之前(訂了)10萬件,現在它們會在產品里選出需要的5000件」。這些仍有銷量的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諸如內衣、內褲等。
于洋說,國內不僅是紡織服裝企業訂單削減,連生產包裝紙箱、塑料袋和衣架的企業也會被大量取消訂單或停工。
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已經構成「全球性流行病」。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國家不得不要求本國民眾減少社交、外出活動,各行各業的零售商店紛紛閉門休市,全球商業活動步入寒冬。
「空運艙位緊張,價格也漲得很兇。」于洋說,物流也擠壓了他的利潤。南方周末記者向一家位於上海的國際物流公司確認,當前空運主要運送防護物資,一些客機也臨時改貨機,「30元/公斤的運費漲到60—80元/公斤」。
如今,海運成為外貿出口的主要運輸方式,但效率不及過去。于洋服務的美國客戶分布在洛杉磯、紐約以及得州一帶,遠在美國洛杉磯的貨代告知于洋,目前洛杉磯港口工作時間有限制,卸貨、清關、交貨等系列流程節奏放慢,「比如本來一天可以處理50萬個柜子,現在只能處理30萬個」。
3月16日後,超過30個國家採取邊境管控的防疫措施,一些港口停止貨物服務。
經受了半個月訂單取消的折磨,于洋認清了當前的形勢——疫情的陰霾沒有散去,反而籠罩在全球的上空,經濟影響也從國內擴展到了全球。
現在,于洋對客戶的訂單處理得非常謹慎。首先,對於即將發貨的訂單,要確定對方能夠接收,才會訂船,以免承擔不必要的損失;其次還要估算物流是否能夠保證貨物準時進入客戶的倉庫,避免延期產生罰款或被拒收。
有客戶建議于洋購買中國信用保險,規避客戶信用違約風險。但中信保對單個客戶開出的保額有限,對於持續下訂的老客戶而言沒太大作用。
近日,南方周末記者走訪廣州海珠區的中大布匹市場發現,內銷市場正在恢復昔日的忙碌,人們戴著口罩、拖著沉重的布匹穿梭於人海之中。而隔壁專注於出口的店鋪,則顯得門庭冷落。中大布匹市場,是國內超大型紡織輔料交易市場之一,有著三萬多家紡織服裝企業。
三位從事服裝出口的貿易商都提出,現在基本上不敢再接海外訂單。其中一位貿易商向南方周末記者展示外商客戶向其反饋的疫情狀況,還向多位同行警示海外訂單的風險。但另一位貿易商則表示,如果是老客戶下單,能發他還是會發。
還有一位專門出口至衣索比亞等非洲國家的商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的生意目前主要受到匯率影響。全球的投資者正瘋狂拋售資產換回美元。非洲等國家貨幣貶值,客戶需要花費更多價錢來購買商品。為了維繫客戶,他決定幫其承擔一部分匯率損失,「本來利潤只有13%,現在受匯率影響而損失的部分就占到10%」。
成衣加工廠:復工難復產
海外市場進入寒冬,被凍住的不只中國貿易商,還有大大小小的供應商。
「本來國內疫情平穩,工人們都在家憋久了工作興致高漲,前後只耽誤一個月工期,很快能補上,大家都覺得今年出口形勢一片大好。」賀笛說。她是浙江杭州餘杭區一家成衣製造、出口公司的員工。該公司主要向歐美國家出口高級女裝。
家紡、服裝是杭州餘杭區的優勢產業,有「好布出餘杭」的美譽,杭派女裝有80%產自餘杭。
一個多月前,賀笛跟服裝廠的工人一樣懷著愉悅的心情回到公司復工,她讚嘆杭州市政府的未雨綢繆,「很多事情都想到了」。
服裝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復工後,最大的問題是工人不夠用。賀笛說,3月初部分同行的海外訂單遭到客戶取消,原因多是未能按時交貨。由於管控要求,她所在的公司也只能分批協調工人上崗。
但不出一周,外貿形勢陡轉直下,賀笛的公司也面臨訂單取消的情況。同時,有的客戶應該支付尾款,但此時卻告知,由於商業百貨停業,沒有銷售收入而難以付款。「這部分應收款要不回來」。
更麻煩的是,有一部分在織機上的訂單,以及備好面料準備上機的訂單,都陸續被客戶取消或暫緩。由於訂單恢復時間難以確定,後期生產工期也沒有著落。「以前的話,後兩三月的生產計劃已經安排下去,現在還不知道後面要做什麼,最少會影響半年。」
一位經營了十多年外貿服裝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由於海外疫情相較中國晚2—3個月,時下的春裝「基本泡湯了」,即便海外各國兩個月內可以控制疫情,秋裝的訂單也難以考慮,7月份後是消費信心恢復期,「這時秋裝依然不好銷」。
她有一些從事外貿的朋友在跟義大利客戶聊天的時候,對方已經不回郵件了,可能是生病,甚至可能是住院了。
「目前來看,不僅是服裝市場,包包、鞋子、手工藝品等行業都面臨海外消費需求短缺的嚴峻形勢。」她說。
廣東揭陽鞋廠的老闆於蕾憂心忡忡。她的工廠主要生產拖鞋、涼鞋,銷往泰國、中東、非洲等地區。
受疫情影響,於蕾的鞋廠直到3月中旬才開工,至今才做了半個月左右。由於外省工人占七成,又招不到本地工人,不僅耽誤工期還得支付巨大的人力成本。好不容易員工到位了,訂單卻少了一半。「客人需要實地看貨下單,現在非洲客人都沒法過來。」
廣東潮州的陶瓷出口商林楷經營著兩家陶瓷廠,主要生產建築類陶瓷,如馬桶。其產品銷往非洲、中東、南美、東南亞等幾大地區,全球一半以上的國家都是他的市場。由於部分客戶要求延遲發貨,大概10個貨櫃、價值超過15萬美金的訂單,現在全都積壓在倉庫里。
「再做多兩個月我都沒錢給員工發工資了。」林楷說。在兵荒馬亂的3月,許多像他一樣的外貿商發現,一旦失去訂單,昂貴的人力成本和積壓於倉庫的原料和商品,就會掐斷企業的現金流。
2020年3月30日,連雲港海州經濟開發區,工人正在生產一批出口突尼西亞的椰棗防蟲袋。 (IC Photo/圖)
紡織面料廠:「白菜價」出貨去庫存
訂單減少的危機,開始從下游製造商傳導至上游紡織面料廠。
4年前,鄭明明轉了行,從服裝出口轉至沙發布出口,他跟幾個朋友在浙江海寧許村鎮家紡工業園合夥辦了一個廠。許村工業園是浙江省唯一的裝飾布工業專業區,是一個集原料、製造、成品配套、產銷全套服務的產業集群。
鄭明明介紹,無論是服裝還是沙發布,基礎面料大多是滌綸、尼龍等原料,成本低、牢度強。面料生產常用的滌綸、氨綸、錦綸、腈綸屬於化學纖維中的合成化纖,而化學纖維又是從石油化工中提煉出來的。
「中國是工業大國,不愁面料。江蘇、浙江可以實現面料的批量生產,量大且價格便宜。」鄭明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中國面料及服裝出口貿易的優勢,例如沙發布四年前是20元/米,現在能控制在15元/米左右。
多名從事服裝外貿生意的人士也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目前向海外出口的面料大多位於中低端,價格低,利潤空間小,基本靠跑量。需要進口的只是一些高端面料,市場小眾,況且很多高端面料國內也可以仿製,然後再出口。
「現在的情況是,沒有『量』了。」鄭明明說,眼下訂單缺乏,存貨積壓,他想的是如何去庫存。
浙江紹興柯橋有著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柯橋一位紡織面料廠董事長在朋友圈寫下心聲:由於消費市場訂單缺乏,加工廠退回來的貨已經堆到倉庫放不下。在一個柯橋紡織的交流群中,更多柯橋的面料廠紛紛以「白菜價」出貨去庫存,面料價格下降幅度甚至大於原料下降幅度。
疫情期間,沙特與俄羅斯打起了石油價格戰,導致國際原油價格大跌,用於生產化纖面料的原材料PTA(對苯二甲酸)、MEG(乙二醇)的價格亦應聲而落。此外,棉花期貨價格3月內連續多次下挫,3月31日,棉花期貨價格報10515元/噸,運行於歷史最低位。
如果是在2019年3月,原料價格下跌會讓鄭明明感到興奮,但今年的3月,在看到原料價格下跌時,他已經毫不在意。
「原料與產品價格倒掛,企業從買進原料開始就一直在虧。」鄭明明說。
如何挺過寒冬?
如今外貿從業者都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挺過寒冬「活下去」?
位於浙江省的賀笛和鄭明明均反映,浙江省已經出台相關政策穩定外貿,例如建設雲展會,為出口企業搭建聯繫海外客戶的線上通道。
鄭明明嘗試過上述通道,但她坦言,由於疫情影響,雲展會很難真正促成交易,「最多是跟客戶們聯絡感情」。即便有客戶提出下單,也是不可靠的,「客戶自己也很有可能在疫情中倒閉」。
「現在這種局勢,國內品牌公司都已經做一休一,發50%工資。甚至有些企業直接讓員工休假3個月。」賀笛苦笑著說,企業能堅持不裁員,已經是公司做出的最大努力。
外貿對就業影響巨大。商務部曾在2017年公布,外貿帶動中國相關就業人數達1.8億。
安徽池州江南產業集中區,主要承接江蘇盛澤、浙江嘉興及浙北一帶的產業轉移。集中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園區內部分企業已停產,有的打算過幾天放假,許多企業都是「夫妻店」,準備辭退工人,員工多來自安徽、四川、貴州等省。
「部分企業年後獲得了銀行低息貸款,尚能堅持兩個月左右。」上述工作人員表示,但對於政府的稅收減免政策,企業多認為眼下沒有銷售就沒有收入,也就無稅可減。
出口「轉內銷」的提議不絕於耳,但外貿從業者們都不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
鄭明明表示,海外市場的審美取向與內銷市場有很大差異,同時用戶對產品的要求也不一致,並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內銷。
從企業自身角度來看,內銷和外銷的生產節奏不同,內銷周期短,外銷周期長;在供應鏈上,公司本身以真絲供應商居多,化纖面料供應商較少,一旦轉作化纖產品,還需要開發新的供應商。
賀笛覺得,目前唯一能讓公司撐下去的路子,就是改產防護服。「就是搶這半年的時間,希望能等到正常需求恢復。」
但困難在於,生產防護服需要政府審批。之前在國內疫情暴發時,政府曾給服裝生產企業開過一次綠色通道,但目前這一通道已經關閉。按正常渠道申請,最少需要一年。加上防護服對產品質量要求高,用於出口的防護服更是不能有所差池。
對於更多外貿企業來說,眼下只剩一個「熬」字。
陶瓷商林楷近期在廠里開會時,跟員工講:「你們今年就不用想著大富大貴了,今年咱們就平平安安過一年。今年的工資維持跟去年一樣,我們明年再漲工資。先做到8月份,哪怕我去貸款也會給你們發工資。」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最後只有一名員工因為不滿工資而辭職。
廣州中大布匹市場的一位溫州商人,從未見過如此冷淡的銷售旺季。他的商品100%出口非洲,布匹花色濃烈,服裝多附著亮片,並不適合內銷。「還能怎麼辦,那就熬吧。」
在3月的最後一天,于洋發了一條朋友圈:世界工廠,沒有世界,工廠焉存?
(應受訪者要求,于洋、賀笛、鄭明明、於蕾、林楷為化名)
訂閱南方周末會員,支持原創優質內容。成為南周會員,尊享七大權益,在一起,讀懂中國。
南方周末記者 周小鈴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劉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7kEO3EBiuFnsJQVwT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