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2019下半年筆試
准考證列印:10月28日-11月2日
考試時間:11月2日
如何在材料分析題上拿高分的技巧乾貨一併奉上!本次以初中語文為例,希望可以對正在備考的你有所幫助。
案例分析「語文往年考察匯總」
考點案例分析——教師教學評價
01.答題思路
案例分析題特點之一是理論聯繫材料。因此除了掌握好必要的理論知識外,如何思考,如何聯繫材料,形成嚴謹的答題思路也很重要。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步:
(1)審題。問題有幾問;是否限定答題角度;查找關鍵詞。
(2)分析材料。在通讀材料的基礎上,與題目要求結合,尋找材料中的關鍵詞語。重點是一句句分析,在關鍵詞語後標記,對應相應的理論。
(3)答題。結合材料及理論回答問題,做到有理有據。
無論有幾問,無論是否限定答題範圍,在具體的作答過程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理論聯繫實際,具體分為以下三步:
(1)敘。綜合回答所體現出的理論依據。
(2)析。結合材料,具體說明其理論來源。
(3)評。是否可倡導推廣。可以的說明其積極作用,不可以的要談出更加合理的方法。
02.常用理論依據
案例分析答題中,對於理論知識,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把握:
(1)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尤為重要。
(2)不同教學方面在不同學段的要求。比如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
(3)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案例中體現出哪些教學方法,並能分析相應的優缺點。
(4)是否具有引導性、層次性。教師在教學中是否發揮引導作用,所涉及的內容、設計的問題等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除此之外,在解答時,也要結合具體的題目要求,注意分析題目是否有答題範圍。
經典例題一起來測一測
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實錄片段,完成問題。
(播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師: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跟歌詞開頭兩句很相似,但蘇軾用的是「風流人物」,而不是「英雄人物」,為什麼呢?
生:我覺得它們都可以指傑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生:我覺得它們意思不同,一個側重「風流」,一個突出「英勇」。
師:「風流人物」與「英雄人物」究竟有什麼異同,我們一會兒再來討論,先繼續往下看。
……
師:再來看這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如果把「公瑾」換成「周郎」,把「初嫁」換成「出嫁」,意思會有什麼變化?
生:「公瑾」是字,蘇軾是帶著尊敬的態度去寫的。
生:「初嫁」是剛剛出嫁,而「出嫁」就沒有這種剛出嫁的意思。
師:「初嫁」強調小喬年輕,剛剛嫁給周瑜。可是,我想告訴大家,這裡蘇軾是真的「錯」了!小喬嫁給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戰是建安十三年,她不是小喬」,已經是「老喬」了。
生(齊):啊?
師:蘇軾真的不知道小喬已經嫁給周瑜十年了?他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生:是不是強調周瑜仍然沉浸在熱戀當中?
師:情感如火,十年依然——這種理解合情理,但不準確,大家還記得我開頭提出的問題嗎?為什麼蘇軾偏偏用「風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風流人物」跟美女與英雄有關,是用美女來襯托英雄,說明周瑜是特別浪漫,懂愛情的。
師:對!在蘇軾看來,只會打打殺殺不能算作「風流人物」,「風流人物」不僅要有俠膽,還得要有柔腸。正如剛才同學所說,懂得愛情。蘇軾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跟十年前周瑜的燕爾新婚放在一塊兒來寫,突出自己所敬佩的周瑜的完美形象。「英雄人物」容易讓人們只想到英勇頑強,剛毅果決,就如同詞中四字寫英雄氣概——
生:「雄姿英發」。
師:「雄姿英發」描寫的是「風流人物」英雄氣概的一面,那麼「羽扇綸巾」說的又是哪一面呢?注意啊,「羽扇綸巾」是文臣的裝扮。
生:是不是說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師:正是!這裡表面上寫周瑜的外在裝扮,實際是寫他風流倜儻、智慧超群。如果說,「公瑾當年」和「小喬初嫁」是寫周瑜既有剛,又有柔,那麼後兩句「雄姿英發」與「羽扇綸巾」寫的是周瑜什麼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師:好。這下我們就把「蘇軾為什麼用『風流人物』」這個問題解決了,其實他心目中的周瑜就是這樣一個剛柔相濟、文武雙全的「風流人物」!
問題:
(1)說明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曲的教學意圖。
(2)評析該教師是如何發揮引導作用的。
【參考答案】
(1)引入教學內容,借歌詞中「英雄人物」與蘇軾詞中「風流人物」探究周瑜形象。拓展課堂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需要通過有層次的設問和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該教師先由《三國演義》片頭曲引入,讓學生思考歌曲中「英雄人物」與「風流人物」有何不同;然後借「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一句引導學生得出蘇軾帶著尊敬態度寫周瑜,並且周瑜是特別浪漫、懂愛情的,進而教師總結「風流人物」不僅要有俠膽,還要有柔腸;然後教師引導學生用詞中「雄姿英發」來概括周瑜英雄氣概,並藉此發問「羽扇綸巾」展現的周瑜形象,得出周瑜富有文采;最後師生一起總結出周瑜的形象即剛柔並濟、能文能武,並對一開始的疑問作出了呼應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