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我們的孩子都不會說粵語了,怎麼辦?

2020-06-14   李旭科技

原標題:老廣:我們的孩子都不會說粵語了,怎麼辦?

前段時間的一個小故事讓小編內心有點感慨。故事是這樣的,話說在廣州的一個幼兒園中班,小朋友們對一個剛轉學來的同學非常感興趣。

每個人都用一種好像看火星人的表情打量她,親近她,感覺很神秘一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大傢伙們對這位新來的小夥伴這麼稀罕呢?原來她說粵語。是的,你沒看錯,其他小朋友都說普通話,而這位小朋友,說粵語。

在廣東的省會城市---廣州,說粵語居然成了一件很稀奇的事,這確實讓人唏噓。粵語,又稱廣東話、廣府話、唐話,俗稱「白話」,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廣府民系基本標誌性的文化識別之一。

粵語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香港、澳門、廣西東南部,以及海外的東南亞、歐美地區的部分國家華人社區中被廣泛使用。

早在辛亥革命前後,粵語就已經因為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南粵志士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風暴而傳播。據說民國成立初期,粵語甚至作為當選國語的備選項之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繁榮的香港開始向外,尤其向剛剛改革開放的內地進行文化輸出,以製作精良的粵語歌曲、粵語電影、粵語連續劇等為代表的粵語文化,開始在內地攻城掠地,風靡全國,三十多年間長盛不衰。

曾經多少人,以自己會說粵語為榮,或者以自己不會唱粵語歌而感到羞恥。

可是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國內幾個大型經濟圈的形成,香港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窗口作用逐漸被替代,其相對於國內經濟的重要性也逐年減弱,經濟地位發生了互換。

隨著內地經濟文化的復甦,國內的文化產業開始逐步蠶食原來由粵語文化占據的份額,同時,由於香港在文化產業領域人才的青黃不接。

其粵語歌曲、電影,電視連續劇等文化創作都開始進入了衰退的狀態。國內文化開始反噬粵語文化。粵語,作為曾經的文化輝煌,正在走向沒落。

另外,由於改革開放而大量湧入廣東的務工移民,帶著他們本身的語言,不但為廣東的經濟帶來了繁榮的發展,同時也為廣東的語言環境增添了多樣的色彩。

甚至,在國家推廣使用普通話的大環境下,普通話對粵語有取而代之的跡象。所以才會出現文章開頭那樣的尷尬故事。

粵語作為南粵文明的標誌性文化,理應得到妥善的傳承。作為廣東人,不管是老廣東還是新廣東人,只要會說粵語,就應該為粵語的傳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要等到粵語變成文化遺產的時候才來補救,那就晚了。

由於孩子在學校都是接受普通話的授課,那麼平時在家裡的時候,我們就多和孩子講講日常的粵語,給孩子們說粵語的故事。

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說粵語,只有多聽,多說,多用粵語的方式進行思考,才能熟練地掌握粵語。

放假的時候,多帶孩子去一些粵語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譬如荔灣西關,越秀東山、番禺等廣州的老城區,老街道,結識一些當地的老街坊。

感受和體驗底蘊悠久的粵語文化,從小培養孩子對粵語文化的深厚感情,與傳承粵語的責任感。

而最直接,最有效的傳承粵語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多看粵語動畫片或者電影,多聽粵語經典歌曲。

儘管我們從小就生活在粵語地區,但是我們對粵語的學習,其實也是從看粵語動畫片,聽粵語歌曲開始的。

因為這些經過再創作的文化載體,能夠讓作為受眾的孩子們更容易產生代入感,從而在代入角色,演繹角色的過程中輕易地掌握粵語的精髓,並將之深深地刻印在自己的腦海中,傳承下來。

作為會說粵語的廣東人,我們並不排斥文化發展的多樣性,但是我們也應一直謹記,粵語也是我們的母語之一,是我們南粵文明的標誌。

因此,粵語的傳承也應被提升到像國學文化傳承一樣的高度。 就像網絡上一個段子所說:「儘管我聽不懂你的鳥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粵語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