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活法:你以為的自律,只是別人的習以為常

2019-07-28     今夜情感

你以為的自律,只是別人的習以為常。

曾經有一個觀點深入人心,就是:自律決定一個人的人生。

很多人都知道,真正決定的一個人的,是在於他能否控制自己的行為。比如說飲食清淡,比如說多運動,多看書。每天有兩個小時看書的時間,每天有一個小時運動的時間等等。

這樣一些自律的行為,最初或許沒有成效,但是時間久了,當在一個人身上印證的時候,顯現出來的一個結果,會讓人大為欣喜。

但是很多人對於自律都有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自律是一個非常痛苦的事情,是需要很堅強的毅力。

是的,如果對於一個沒有達到自律的人來說,讓他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每天運動,每天看書,這會讓他覺得非常的痛苦,對於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但是對於那些把自律融入自己人生,把那些看似煎熬的挑戰,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時,自律對於他來說,只是習以為常。

當你以為某一個人需要付出很大的挑戰,來達到自律狀態的時候,其實對於他來說,那只是平時生活中的習以為常。

我就是從這樣一個歷程中經歷過來的,我之前懶散的時候,覺得如果每天抽半個小時時間去跑步,那真的是一個痛苦的事情,不如在家裡上一會兒視頻,看一會兒手機更加自在一些。

但是後來因為一段時間的心情不好,我逐漸養成了一個跑步的習慣,而且每天是一個小時。

當養成這個習慣之後,我覺得這些所謂自律的挑戰,對於自己來說是一個特別爽的事情。養成習慣之後,我不再覺得這是一個痛苦。

如果某一天因為下雨而沒有能出去跑步,我覺得特別的不習慣,很不喜歡那種感覺。即便是有一些小雨的時候,我都願意出去跑一圈再回來。

我覺得這一個過程,給自己帶來的是一個非常舒適非常有成就感的一個事情。

所以說,真正把自律融入生活之中,那只是習以為常,沒有任何人想的那麼痛苦。

而能夠讓一個人優秀的,是深入骨子裡的那種習以為常。

能夠長期的堅持一個學習的習慣,能夠長期堅持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這才是能夠塑造一個人真正成功的根本原因。

如果父母懶散,那麼這樣的孩子走出來的時候,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父母的行為習慣都非常科學,非常自律,那麼孩子必然會優秀。

康德就說:所有的教育裡面,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家庭的氛圍,父母的行為,都會影響孩子深入到孩子的習性之中,當一個人把自律自強,這些當成生活正常的習慣,融入孩子的人生中,孩子怎麼會不優秀呢。

有一個國外的社會學家,他花了將近4年的時間跟蹤觀察了12個不同階層的家庭,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決定孩子未來的,不僅僅是父母的物質層面,也不是父母的感情,而是家庭的習慣。

哈佛畢業演講中國第一人:何江。

父母都是農民,但是他在2017年的時候,成功入圍福布斯醫療健康領域30位30歲以下領軍人物名單。

當我們深究其中的時候會發現,他的父親有一個習慣非常好,就是:父親無論白天幹活乾的多累,晚上的時候一定會在睡覺之前,給他和弟弟講一個故事。

而且故事的主題,都是積極正能量的。

有的時候,一件事情堅持去做,一天兩天看不出來效果,或許半年一年都沒有什麼用。

但是當十年二十年的時候,這一個事情會在你身上產生變化,你所做的事情都會養成不同的習性,造就不同的人生。

而且所有行為的根源,並非是痛苦的,堅持和所謂那些自律的挑戰,都是深入人心的一種習慣。

當習慣之後,不會再覺得痛苦,不會再覺得這件事情對自己來說多麼難以達到。一個人只有做到這種狀態的時候,他的人生定然不凡。

前段時間,一個復旦的學生叫武亦姝,逆襲到年紀前十,成為了國民才女。

據透露,她爸爸每天4:30之後就不用手機,專心的陪著孩子。

所以無論你為了自己,又或者是為了整個家庭來說,讓優秀的習慣成為習以為常。把那些看似痛苦的自律,融入人生最常見的狀態,在未來的某一天,你會收穫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IMQmwB8g2yegNDdn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