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式恐怖美學,膽小勿入!

2021-05-06     印客美學

原標題:哥德式恐怖美學,膽小勿入!

在大片扎堆的五一檔,有這樣一部電影吸引了小印的注意。

它就是《秘密訪客》。

複雜的心理表現、對父權制的反抗、家與非家的背反……這不就是典型的哥特文學風格嘛。

那麼「哥特」究竟是什麼文學體裁?它又為什麼會興起?

今天小印就和大家一起來看個究竟。

莎士比亞竟是哥特文學「鼻祖」?

哥特小說 又被稱為黑色小說,誕生於18世紀中後期。

其故事一般充斥著詭異、恐怖,血腥、暴力、復仇等元素,有時存在超自然現象,帶有一定懸疑色彩。

如果說傳統小說所展示的是太陽,那麼哥特小說展示的則是太陽下的陰影。

「每一部哥特小說的深處,都有莎士比亞的影子。」

莎士比亞怎麼和哥特扯上關係了呢?

因為哥特小說中的很多元素都來自莎士比亞的戲劇,尖聳嶙峋的古堡、飄忽的鬼魂、驚雷雨夜、墓園、不祥的預言等等。

哥特小說鼻祖賀拉斯·華爾浦爾對莎士比亞的仰慕更是毫不掩飾。

他在哥特小說《奧特蘭托堡》第二版的序言中稱莎士比亞是「真正的獨創天才和富有想像力的文學典範」,是自己模仿的對象。

《奧特蘭托堡》講述了一位篡位的不倫君王,為打破不詳預言準備迎娶自己的準兒媳伊莎貝拉,危急時刻,伊莎貝拉被西奧多,即古堡真正的繼承人所救,兩人相愛,最終西奧多奪回城堡,迎娶伊莎貝拉的故事。

看到這個故事,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陰森的古堡、精心策劃的篡位、落難的王位繼承者、美麗堅毅的女性。

沒錯,這就是哥特版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這些素材不僅成為哥特小說家們取之不竭的寶庫,也成為哥特小說家們衝破古典主義美學範式的有力武器。

也正因如此,莎士比亞被尊稱為「哥特詩人」。

文學的美感,從此開始有了另一種標準。

哥特小說,為什麼既怕又「爽」?

人們對哥特小說的態度也很矛盾,一邊覺得恐怖,一邊卻又享受這種恐怖帶來的愉悅。

為什麼會這樣?

這就涉及到與哥特小說寫作相關的兩個基本美學支撐。

其一,是哥特小說通常都展現的,一種被弗洛伊德稱為「暗恐」的心理。

弗洛伊德在研讀哥特小說《睡魔》後,提出了「暗恐」的概念,即我們對熟悉的事物產生陌生感,進而產生恐懼感。

他認為,最初讓我們產生恐懼感的,並不是那些陌生或新奇的事物,而是那些我們原本就熟悉的事物。

所以,我們對某件事物的恐懼情緒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尤其是在童年。這種恐懼會在未來的生活中以各種形式復現,最終將人擊潰。

今天的玩具熊,怎麼感覺眼睛比之前大了一些?

它之前真的是放在這個位置嗎?

臥室的門怎麼開了?

這些我們日常熟悉的事物,真如我們所熟知的那樣嗎?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產生愉悅感呢?

這就要提到另一種哥德式哲學,英國哲學家柏克以恐怖為基礎的崇高論。

柏克認為,當我們與危險之間存在距離感時,我們會對這種危險產生崇高和愉悅的情緒,但如果危險步步緊逼,這種情緒就會變成懼怕。

人們在領略自然風光的盛大壯美時,往往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尤其是登高望遠時,看見陡峭嶙峋的戈壁,會讓我們產生興奮的敬畏感和恐懼感。

柏克將這種能激發恐懼感的美,稱為崇高美。

詹姆斯·沃德的這幅歌達山脈,其中悠遠的烏雲、峻險的高山是否讓你感到暈眩又驚嘆?

我們能細細品味這幅畫作的壯美,而不是懼怕得逃離,是因為我們並不會捲入其中,成為那些有可能被岩石砸中的牛羊。

這種感受與閱讀哥特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為讀者的我們,在閱讀主人公的奇異冒險時,我們似乎與主人公感同身受,將自己置身於書本中,同時我們又慶幸自己放下書本就能置身事外。

哥特小說因其有距離感的恐怖,而給我們帶來了心理上美感的享受和滿足。

美國人也玩「哥特」?

19世紀初,哥特小說在英國遭遇創作低潮,語言粗俗和情節雷同使其失去了一大批讀者。

但在此時的美國,哥特小說卻迎來了一次新的重生。 19世紀20年代後期,哥特小說的創作中心逐漸向美國傾斜。

並且湧現了一大批著名哥特小說家,霍桑、梅爾維爾、愛倫·坡、福克納……

在承繼英國早期哥特小說創作特點的同時,美國哥特小說也發展出獨特的創作風格。

受到美國社會文化中極端清教主義傳統的影響, 當英式哥特小說日益社會和現實化時,美式哥特小說卻逐漸內在和心理化。

雖然兩者都注重表現人物的內心恐懼的刻畫,但英國哥特小說主要是從小說的場景和環境等外在的客觀事物來表現。

如在《奧特蘭托堡》中,主人公夢到幽靈盔甲對自己的追捕,自己的兒子被巨大的頭盔砸死,城堡也被鎧甲砸開。鎧甲,這一客觀、外在的事物,是人物恐懼的來源。

而美國哥特小說卻是從人物的內心世界出發,探索人性的幽暗。

如愛倫·坡的哥特小說《泄密的心》,全篇以「我」為中心,閱讀時,就像玩第一視角的遊戲一樣,「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最後「我」殺了老頭,將他肢解,埋起來。

英國早期哥特小說總是以彈簧人、幽靈、鬼怪、詛咒、女巫這樣的超自然因素作為罪惡和黑暗的代名詞。

與英國早期哥特小說相比,美國哥特小說少了許多超自然因素。

因為美國哥特小說誕生之初,就帶著強烈的批判性,哥特小說家們筆下的罪惡和黑暗是宗教狂熱帶來的災難、對人性的摧殘。

他們認為,非哥特不能表達現實的荒誕。

所以,在人物的選擇和刻畫上,逐漸脫離英國早期哥特小說中常見的暴君、不幸女性、男性英雄等形象,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遭受現實迫害的平凡人。

如今,當代哥特小說的創作更具現實性和社會性。

許多小說家借用哥特手法來告訴人們,怪誕和詭異或許並非需要想像,人生本來,就是一則哥特故事。

參考資料:

[1] 伯克.崇高與美:伯克美學論文選[ C] .李善慶譯.上海:上 海三聯書店, 1990.

[2] 馬衡,李偉昉.莎士比亞作為「哥特詩人」的形成及其文化意義[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9(02):93-102.

[3] 陳榕.哥特小說[J].外國文學,2012(04):97-107+159.

[4] 楊洋,晉艷.愛倫·坡恐怖美學主義對哥特作品的突破性影響[J].名作欣賞,2011(15):77-78.

[5] 朱振武,王子紅.愛倫·坡哥特小說源流及其審美契合[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92-96.

[6] 李玲.哥特文學與愛倫·坡[J].學術界,2006(01):215-219.

[7] 肖明翰.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J].外國文學評論 ,2001(02):90-101.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好消息!小印開水彩課啦!】

小印帶著專業系統的水彩課來啦!

60節課程僅售299,還贈送全套畫材

VIP直播課只有15個名額哦!

老師耐心友好、專業過硬

還有更多線下活動等你來解鎖!

【如何獲取】

關注印客美學公眾號

後台回復「水彩」

即可獲得課程二維碼

【視頻號推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x_wQHkBrsvY2_Uu1d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