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河北綜合廣播」可快速關注
百集大型系列報道
《行走長城》
第五十二篇
《朔方天險獨石口 》
張家口市赤城縣境內,長城連綿起伏近280公里,明朝起設置衛、所、堡等駐軍機構,屯兵設防。獨石口位於外長城南北交通要口,兩山夾一口,白河沿峽口自北向南流淌,連接起峽口北邊的廣袤草原和南邊的農耕地帶,過了峽口,周邊地勢豁然開闊,遠遠望見,獨有一石在河灘中心平地而起,突兀奇立。
一石飛來——獨石 宋肖肖攝
獨石口這塊奇石呈黑色,高約有6、7米,走近細看,獨石上鏨刻著「突兀孤秀」、「一石飛來」兩組大字。李字亮老人今年75歲,從父輩起兩代在這裡守護獨石,在他心目中,這塊奇石有著神奇的身世。
它寫著一石飛來,誰知道是飛下來的還是地下冒出來的,有這石頭,獨石口還沒有人煙呢,先有的石頭,後建的獨石口,它跟周邊的石頭都不一樣,它的顏色是黑色的,但是周邊的山石內部是白色的,它也沒有跟周圍的山相連,非常的孤獨。
記者採訪李字亮老人 宋肖肖攝
記者採訪李字亮老人 宋肖肖攝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酈道元《水經注》中曾這樣記載:「石獨生,不因河而自恃,其周圍不足百米,高不及二丈,與園囿中假山相似,鍾靈天地,究未可做山觀也。」酈道元也認為,這塊石頭與周圍山體的石質不同,來歷成謎。
李沐心向記者介紹獨石口的地理位置
因為獨石口險要的地理位置,數千年來這裡一直是北方遊牧部落與中原農耕民族相互爭奪的戰略要地,張家口赤城縣博物館館長李沐心:
獨石口這個地方是界於草原跟山地最北端這一塊,而且有一條白河從獨石口通過,經過若干年的流淌之後衝出來這麼一條大的通道,在古代一直是草原人進入中原的一個通道。獨石口這個地方緊鄰草原,三面孤懸,它的東面、北面和西面三面都是很孤僻,孤立的,它伸入草原像一個角深入這個地區,所以這條通道草原民族一直走了好幾千年,明朝建立以後,為了將若干的關口連接起來,修建了長城。
獨石口長城 明曉東提供
獨石口長城霧海 明曉東提供
獨石口之所以重要,還與明朝中後期的防禦策略改變密切相關。明宣德初年,由於朝廷軍力不支,大臣建議「寧棄開平,專守獨石」,就是將對北部草原民族的防禦前線開平衛後撤300里,從塞外多倫移至獨石口。中國長城學會會員,長城保護志願者明曉東:
開平衛當時在多倫一塊,當時開平衛在塞外很難守,它是平原草原,就放棄了,退回獨石口兩山之間的峽口,在相當長時間內,它是一個很重要的軍事防禦區域。
獨石口村明曉東提供
從此,獨石口便成了京畿守備的第一道防線,它的軍事地位也越來越突出。朝廷將開平官軍家屬移到獨石口,並在這裡新築城堡,初為黃土夯築,後改用青磚包砌。獨石口長城修築完備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明代宣府鎮長城最北端的關口,《武備志》上記載:「西有獨石,以犄角之勢北接開平,地處十分險要」,當時人們以「上谷之咽喉,京師之右臂」來形容獨石口在長城防禦中的重要地位。設立衛所後,獨石口管轄的長城防禦西起宣化、崇禮、赤城三縣交界處的鎖陽關北,到獨石口向東南下,沿黑河與白河的分水嶺,經鎮安堡、龍門所至後城的馬道梁入延慶永寧四海與八達嶺段相接,全長四百六十餘里。
獨石口長城 明曉東提供
獨石口長城 明曉東提供
獨石口長城是直接用片狀石塊堆起來的牆體,石塊之間沒有混凝土的粘合,卻咬合得非常完美,就是這樣的建築結構,經歷了歷史的滄桑和歲月的洗禮,幾乎完整地保存到了現在。站在山坡俯瞰,干石壘插長城更像一堵圍牆,曲折盤繞在獨石口鎮附近的蜿蜒山巒之上。往獨石口東南看,長城依山勢,騰越高高的山脊向赤城而去。
遊客登上獨石口長城 明曉東提供
獨石口長城 明曉東提供
數百年來,橫亘山巒之上的長城,威勢雄姿仍不減當年,其獨特的風貌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明曉東:
長城有7米高,底寬4米,它是一個梯形狀,也就是說500年這長城還保持著原貌,萬里長城能夠保持原狀的特別是石砌的,這可能是唯一一段,非常壯觀,同時這裡山也非常漂亮,山起伏很大,成為攝影天堂,拍它的雲霞、這個季節長期有霧,霧海,雲海,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很好的結合。
記者 | 王智博 馬艷婷 宋肖肖 張家口台安永越
編輯 | 李璐
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