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的紫禁城,妙極了

2019-08-29     快票出行

天朗氣清,風和日麗。

疊翠流金,橙黃橘綠。

這麼好的時節,

適合在戶外走一走~

去哪兒哇,

當然是來紫禁城!

什麼?來過了?

可是,

這座城處處精妙,

不常來參觀,

還是可能錯過很多樂趣的!

正好得了兩本書,

跟著書在紫禁城裡遊走,

與大家分享

你可能不知道的紫禁城。

第一站

太和門

不只是門的太和門

據說,

有些對故宮不是很了解的觀眾,

第一次來參觀的時候,

出現過把太和門當做太和殿的情況。

也難怪,

太和門地理位置重要,建築極為考究,

面闊九間、進深四間,

重檐歇山頂,黃色琉璃瓦,

建築面積達一千三百多平方米。

這是紫禁城中的「屋宇式」大門,

像太和門、乾清門、寧壽門、養性門等等,

雖被稱作「門」,

但它們不是一座建築的組成部分,

而是獨立的建築。

第二站

中軸線

不種樹的中軸線

紫禁城中軸線沒有樹,

(當然,御花園除外)

特別是三大殿區域,

完全是皇家建築設計的需要。

沒有花草樹木

才能營造出更空曠廣博的氣勢來,

才夠得上威嚴、震懾、大氣和莊重。

皇帝登基、大婚、萬壽(皇帝生日)的大典

都在太和殿舉辦,

如果在樹影婆娑中進行,

則威儀無法彰顯;

儀仗隊伍也體現不出壯觀。

第三站

中軸線外側

透個風~

宮殿兩側的紅牆上,

若仔細看,

會發現幾個用青磚鏤雕而成的「小窗戶」,

它的學名叫「透風」。

給誰透風呢?

透個風就那麼重要嗎?

其實是這樣,

紫禁城的殿宇都是木結構建築,

牆不載重,

真正支撐整座建築的是柱子。

柱子與後檐牆或山牆交接處濕熱空氣容易滯留,

包裹在山牆裡面的那部分柱子,

時間長了就可能慢慢朽掉,

所以需要留出空間讓它「呼吸」,

於是做出通風口直達牆外,

上下各一以便空氣流通,

稱「透風」。

第四站

珍寶館裡的「坤寧宮」

不正的殿門

你發現了嗎?

寧壽宮的大門不在正中,居然偏東而開。

寧壽宮照搬中軸線上的坤寧宮而建,

而坤寧宮的原型

則要追溯到瀋陽故宮的清寧宮。

清寧宮是清入關前,

後金及大清在盛京皇宮中的

帝後寢宮和薩滿祭祀神堂。

紫禁城中這兩處與之有著相似功能的殿宇,

也因之而保留了類似的建築形制。

第五站

交泰殿

鳳高於龍

交泰殿內正中擺放的是皇后專用的寶座,

這是千秋節(皇后生日)時

接受妃嬪及命婦朝賀的地方。

此外,每年春季祀先蠶,

皇后要先一日在此查閱採桑的用具。

交泰殿的存在凸顯了皇后在後宮的主導地位,

正是其獨特的規製造就了

紫禁城不多見的

「鳳在上,龍在下」的龍鳳彩繪裝飾。

第六站

翊坤宮

鞦韆盪走了時光

在翊坤宮正殿門口

廊檐的穿插枋上,

有幾個安設於宣統時期的大鐵環,

作用聽起來不可思議,

但這確實是供院裡的人們盪鞦韆用的。

盪鞦韆在紫禁城裡是一項傳統活動,

據記載:

「明代在宮中曾以清明節為鞦韆節,

坤寧宮及各宮皆安鞦韆一架,

宮人相邀嬉戲,

至立夏前一日方止。」

如此看來,

翊坤宮的這一處倒安得很省事。

第七站

木變石

是木也是石

乾隆帝好寫詩,

到處題詩,

但凡喜愛的玉器、陶瓷、書畫,

全都題詩,

這塊奇石也沒能例外。

來故宮參觀的時候,

大家看到御花園絳雪軒前的這塊「木變石」了嗎?

這段遠古的樹木

經過自然界千百萬年的作用化木為石,

入宮兩百多年來,

它一直矗立在絳雪軒的花池前,

時光已將它的表面磨礪得光亮堅硬。

第八站

連理柏

在一起吧

仔細觀察,

天一門外的「連理柏」並沒有真正的「連理」,

只不過是各自向內伸出枝幹,

搭在一起;

天一門內的連理柏才是真正的枝幹連生。

自古以來,連理樹就被人寄予了美好祝願。

大家不妨到御花園走走,

看是不是有新的發現——

實際上,

御花園裡類似的連理柏共有十多棵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v_c5mwBJleJMoPMy5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