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3月19日(光緒元年二月十二日),張作霖出生於奉天省海城縣小窪屯的一個貧苦農家,從他的出生環境看,很難與後世那個顯赫一時的軍閥首領相提並論。但也正是貧窮的家境,讓他早早走上了當兵吃糧的路。公元1894年(光緒二十年),張作霖投靠清軍宋慶所部當兵,並很快升任哨長。但次年,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清軍移防離開東北,張作霖不願遠離故土,於是離隊回鄉,一度靠當獸醫維持生計。
靠著剿匪和鎮壓革命黨的功勞,控制奉天城
在當獸醫的幾年裡,由於經常給附近的土匪醫治馬匹,耳濡目染之下,張作霖也投身綠林,拉起了一票人馬,並不斷發展壯大。1902年,張作霖等人被清政府招撫,擔任新民府游擊馬隊管帶;1907年,他剿滅遼西巨匪杜立山「立功」而被任命為奉天省巡防營後路統領,從此開始了他及其奉系軍閥的崛起之路。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急於從各處調兵鎮壓革命黨人士起義。張作霖由於第1個率軍趕到奉天城(今遼寧省會瀋陽市)保駕,因此被趙爾巽委以「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重任。後來,靠著血腥鎮壓革命黨起義的功勞,張作霖經趙爾巽保奏,被清廷任命為關外練兵大臣,以總兵記名,併兼任奉天巡防營總辦,從此控制了山海關外最重要的城市——奉天城。
周旋於袁世凱等大佬身邊,謀取東三省大權
不久,隨著清帝的退位,張作霖緊急轉向,也剪掉辮子擠進了革命軍行列,並緊緊抱住了袁世凱的大腿。1912年9月11日,袁世凱重新整編東三省軍隊時,奉天巡防營被改編為陸軍第27師,由張作霖任師長,授陸軍中將銜。1916袁世凱自封為洪憲皇帝,國內反袁浪潮四處高漲。張作霖見袁已經倒了行市,立即將袁的親信、奉天將軍段芝貴驅逐回北京,自己奪取了奉天將軍(後改為督軍)職位,併兼任奉天巡按使(後改為省長),掌握奉天全省軍政大權。
但張作霖並不滿足於對奉天的統治,為了完成統一東北霸業,他又把權勢擴張的矛頭指向為北面的吉林和黑龍江。1917年,張作霖借黑龍江督軍畢桂芳與省長許蘭洲互相爭鬥、兩敗俱傷之際,向北京政府推薦同鄉加親家鮑貴卿為黑龍江督軍,從此將黑省囊入袖中。1919年,吉林督軍孟恩遠因「寬城子事件」被北洋軍政府免職,張作霖的把兄弟孫烈臣被任命為吉林督軍,至此,東北三省全部被張作霖掌控,其多年來一統關外建立東北王國的心愿得以實現。
助直討皖,成功將勢力延伸至關外
統一東北後,張作霖並不滿足於現狀,開始以東三省為跳板劍指中原。由於日本在中國扶持的代理人,除了奉系張作霖以外,還有皖系段祺瑞,為了能夠獨占日本的扶持,1920年直奉戰爭中,張作霖加入直系曹錕、吳佩孚的「八省反皖聯盟」,協助直系一舉打垮了皖系。「當皖系潰敗時,奉軍從中漁利,繳獲大批軍械、彈藥以及北京南苑的12架飛機等軍用物資。」同時,奉系也從此成為日本的「獨寵」。
直皖戰後,曹錕和張作霖把持北京政權,與張作霖因為分贓不均,也很快產生了矛盾,加上直系背後的英美兩國挑唆,直奉兩系之間矛盾日益加劇。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的12萬軍隊大多是收編的土匪武裝,戰力低下,剛一接戰就潰不成軍,迅速敗退關外,5月10日,北洋軍政府宣布罷免張作霖本兼各職。
與吳佩孚時戰時和,逐步走上全力巔峰
張作霖也毫不示弱,公開宣布東三省自治,改稱奉軍總司令。同時,張作霖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由自己的長子張學良負責,對奉軍進行全面強化整編,大量培養和錄用軍官學校的軍事將才,並全力增加兵工生產,擴建海空軍。經過兩年的精心準備,1924年9月,張作霖借江浙戰爭之機,自任鎮威軍總司令,再次率兵進關,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由於準備充分,戰略部署得當,加上直系大將馮玉祥臨陣倒戈,張作霖很快將吳佩孚率領的直系軍隊打垮,控制了長江以北廣大地區。
1926年,為了對抗步步進逼的北伐軍,張作霖被各方勢力推舉為安國軍總司令,完全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實權。1927年6月18日,又當上了夢寐以求的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個人政治生涯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