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拜訪一位高僧,寫下一首極具禪理的詩,讀後發人深思

2019-12-23     慶余

縱觀我國古典詩歌史,你會發現不少詩歌創作,都與佛教生活關係非常密切,且受禪宗思想影響很深。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禪宗思想,對他的詩歌創作和詩風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也是後來人們稱王維為「詩佛」的主要原因。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北青蘿》,便是一首很有禪理的詩歌作品。它出自於唐代另一位詩人李商隱之手,是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雖然李商隱與王維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一心學佛的目的,為的都是以求看空名利,擺脫政治上的不如意所帶來的煩惱。

據史料記載,李商隱在四川梓州幕府生活期間,就常與僧人往來,並捐錢刊印佛經,甚至想過出家為僧。《北青蘿》這首詩的主要內容,便是記敘了李商隱一次進入山中拜訪僧人之事。即以精鍊的筆墨,描寫了所經之路程、所見之景物,以及僧人的簡靜生活、與僧人交談後對禪理的領悟。

《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

首先,題中的「青蘿」,本意指一種攀生在石崖上的植物,這裡代指山。據南朝江淹《江上之山賦》:「掛青蘿兮萬仞,豎丹石兮百重」。然後,我們來看詩的首聯「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即當太陽快要落入崦嵫的時候,李商隱準備進入山中,去拜訪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崦」,即崦嵫,古代傳說是太陽落山的地方。

從首聯意思來看,李商隱將要拜訪的是一位生活清苦而孤獨的僧人。我們都知道,古代不乏名山古剎,李商隱為何要拜訪獨居深山中的僧人呢?這主要因為當時李商隱就處在一個生活清苦、親朋離散的環境里。所以他迫切需要一個能感同身受,又不受此處境所困擾的人,能夠幫他解除煩惱。很顯然,精通佛理的「茅屋孤僧」,就是最佳人選。

頷聯「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則是李商隱進入山中,尋找僧人居住之處的經歷。它的意思是說,這滿山都是林木飄下的黃葉,我要找的僧人到底在何處呢?沿著寒雲繚繞的山路,盤曲而上,到底要走幾重呢?這兩句詩,其實突出的就是一個「幽」字和一個「高」字。幽,說明僧人遠離世俗。高,既說明僧人居住之高,又凸顯其超凡脫俗的高雅境界。

頸聯「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即初夜時分僧人正在獨自敲磐誦經,閒適中靠著一枝青藤。前一句,是對僧人簡靜生活的描繪。後一句,則是對兩人的談話描寫。不過這裡李商隱略去了談話內容,重點放在了僧人的狀態上。即一種居清貧而安閒自如,從容不迫的一種「閒」態。很顯然,這正是李商隱所需要的一種人生狀態。

尾聯「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便是李商隱與僧人談話後,思想上得到了啟迪,所領悟出的禪理,即大千世界裡,我不過就是微塵而已,我為什麼還要執著於喜愛和憎恨?言外之意,就是表示今後不再糾結愛憎,以淡泊之懷面對仕途榮辱。

綜觀李商隱的這首詩,無疑層次分明,先寫進山,次寫途中,再寫遇僧,最後以領悟作結。除此之外,這首詩語言凝練,富於蘊藏。尤其是李商隱領悟出的禪理,不僅適合他自己,也適合那個時代有著同樣處境的士人。即使是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我們讀來也依然有著發人深思的地方。

試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誰不被愛憎所煩惱呢?只是除了仕途榮辱,我們在意的還有很多很多。誠然我們需要李商隱詩中所體現的那種淡泊之懷,去面對各種愛憎。但真要做到,卻不是一件容易事。不管怎麼說,李商隱這首詩,很有禪理,蘊含人生大智慧,值得一讀再讀!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t-EM28BMH2_cNUgh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