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發布關於修改《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和《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進一步放寬了外資銀行、保險公司准入門檻,取消多項業務限制。
受消息利好,上周大金融板塊再次領漲市場,西水股份率先漲停。
分析認為,繼證監會取消基金公司、券商的外資股比限制的兩個時點提前後,短短時日內,銀保監會又加速了外資保險公司和外資銀行相關條例細則的出台,近期的政策動向顯示,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格局已進入「全面加速」階段,中長期利於國內企業全面提升自身競爭力,最終推動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
對外開放起點較低,未來有較大提升空間
市場層面看,目前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全球第一,保險保費收入全球第二,我國銀行和保險業市場在全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在我國業務占比很低,行業存較大的提升空間。數據顯示,外資銀行資產占國內銀行總資產2010年至2017年一直低於2%,利潤不到1%,並且整體呈下行趨勢。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也僅僅為2%左右。
政策層面可以看出,今年來銀行、保險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
5月,銀保監會從取消外資股比限制、放寬市場准入條件等方面,提出12條銀行保險業開放新政;7月,金穩委再次推出包括放寬外資保險公司准入條件在內的11條新開放措施。本次國務院發文再次推動兩大條例的修改,彰顯決策層對外開放的決心,本次修改後,使得更大範圍的優質海外機構得以享受到改革開放紅利,推動其自身的發展,中長期能進一步取得「互利共贏」的效果。
分析認為,對比歷次的對外開放政策措施,不難發現我國金融業改革背後的主線邏輯:首先是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提高外資金融機構的多樣性;其次是擴大外資機構的經營業務範圍;同時,通過互聯互通等機制(滬倫通、中日ETF互通等),擴大資本市場的國際性。不容忽視的是,改革伴隨著風險,監管部門也在加強風險管控措施。
綜上,如果這些舉措付諸落實,將會通過進一步放寬金融市場准入,豐富市場主體,增強行業良性競爭,中長期利於國內企業全面提升自身競爭力,最終推動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
四季度,重視大金融板塊配置邏輯
從近幾年歷史經驗看,大金融往往容易成為四季度的亮點,整體表現較優,在年末兩個月較大機率能取得超額受益(如下圖)。
而今年也不例外,四季度仍需重視其配置價值,在於以下幾點:
(1)盈利預期穩定,四季度易出現「估值切換」行情
由於當前工業企業占A 股市值比例很大,PPI以及企業迎來等數據的負增長均表明上市公司未來盈利能力將有所下滑,三季報的表現可能將面臨一定壓力,而大金融板塊業績穩定性較強、疊加低估值屬性一定程度容易誘發估值切換行情。此外,海外風險仍在發酵,機構年末求穩的心理狀態更易帶來一波價值風格躁動。
(2)市場流動性寬鬆,利於板塊估值修復
繼8月金融數據回暖後,9月金融數據再超預期,表明近期央行一系列適度逆周期調節措施成效在金融數據層面有所體現,貨幣層面較為寬鬆。四季度仍有基建政策加碼以及專項債提前下發的預期,同時經濟下行壓力仍存,金融市場流動性有望持續趨於寬鬆,利於整體低估值風格修復。
(3)政策呵護力度加大,對外開放提速
政策利好包括財政部擬規範銀行「藏利潤」等,對中長期利潤釋放形成利好,同時今年政策監管環境相比此前更為溫和,隨著金融業對外開放進入「全面」階段,國內自身機構的競爭力有望提升,進一步助於大金融的估值修復行情。
行業配置上,招商證券建議投資者積極配置保險、券商,個股標的涉及華泰證券、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等;華泰證券建議積極把握負債端彈性較大、積極零售轉型的中小行,推薦光大銀行、平安銀行、常熟銀行、招商銀行、成都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