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立敏等
被冰雪覆蓋的桑德克民兵哨所小院,瞭望塔的不遠處就是中哈界河。戍守這裡的馬軍武和妻子張正美甘於清貧,甘於寂寞,以哨所為家,32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地在邊境線上執行巡邊、守水、護林任務……一山一水,都是家園;一草一木,皆為中國。這座再普通不過的小院,承載著多少家國情懷!王寧攝
桑德克哨所:我們的堅守,我們的幸福
軍墾人的家國情懷
張立敏
2014年4月29日,習主席視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同兵團幹部職工座談交流,聽了185團職工馬軍武屯墾戍邊的報告後說:「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們!」馬軍武向習主席敬禮,並堅定地說:「我會一生一世在桑德克哨所守護下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
「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後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上牧牛羊……」面對蜿蜒的界河,背靠偉大的祖國,馬軍武32年風雨無阻巡邏在邊防線上。他「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堅守誓言,正是一代代軍墾人的精神守望,也是軍墾人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
家國情懷源自於忠誠。桑德克哨所,位於世界四大蚊蟲聚集地之一,到了夏天,肆虐的蚊蟲能咬死牲畜;冬季氣溫常降至攝氏零下30多度,一夜間大雪便能沒膝。曾有人問馬軍武,哨所在你心裡處於什麼位置?他的答案就一個字:「家」。馬軍武把哨所當成家,一年四季都住在那兒。站在邊境這個特殊位置,他的「家」又很大,是兵團,是國家。種地就是站崗,放牧就是巡邏。像馬軍武一樣,許許多多的兵團職工,同樣把堅守的地域當成了「家」,書寫著對黨和國家的無限忠誠。
家國情懷體現於擔當。在兵團邊境一線,有夫妻哨,有父子兵,有兄弟崗……他們舉全家之力,護邊境安寧。對此,馬軍武說:「我們是兵團職工,守水護邊是我們的責任。如果我們不守,誰來守?」第十師186團職工付永強說:「作為護邊員,我們就是永不移動的界碑。」第九師161團職工魏德友說:「兵團人的使命就是屯墾戍邊,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兵團人用一生踐行著戍邊守防的誓言,盡職盡責,生死於斯。那些刻著「中國」兩字的界碑,見證著一代又一代兵團人的使命擔當。
家國情懷彰顯於奉獻。兵團邊境團場大都建在遠離城鎮的荒原戈壁,條件十分艱苦。「半個百姓半個兵,半碗黃沙半碗風,多少將士思鄉夢,盡在萬古荒原中」,這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的詩化語言,是對兵團戍邊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可以說,巡邊、護林、站哨,是他們終日工作的全部;艱辛、寂寥、枯燥,則是他們平凡生活的日常。兵團人「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雖然不穿軍裝、不拿軍餉,卻把一生奉獻給了祖國邊疆。
如今的馬軍武已經成為大家眼中的「明星」,桑德克哨所也成為旅遊線路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他依然初心不改、本色不變,日復一日地堅守在漫長的邊防線上。馬軍武是兵團人的縮影,將忠誠、擔當、奉獻融入生命的他們,始終牢記習主席「有國才能有家」的囑託,正在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為邊疆安寧穩定作出突出貢獻。
桑德克哨所:我們的堅守,我們的幸福
孫偉帥 王傳峰 羅未來
天光微亮,曠野之上,一縷炊煙從一間小房子內升騰而起。
桑德克哨所正經歷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那縷白色炊煙剛剛接觸到冷空氣便消散不見。而留在屋內的水汽正氤氳在廚房裡,顯出一份冬日的溫馨。
水汽中,張正美和兒媳正張羅著做早飯。隔壁屋裡,馬軍武打開電視調到新聞頻道:「截至目前,全國共報告確診病例……」
「老馬,待會記得把口罩戴著!」張正美大聲地說。
「知道了。」馬軍武喝了口熱水,應了一聲。
大年初十,位於祖國西北角上的桑德克哨所,在馬軍武和張正美夫婦的對話里又開始了平常的一天。
吃過早飯,馬軍武穿好棉衣、戴好護具,和往常一樣去巡邊。不同的是,這次他必須戴口罩才能出門。當下,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即使生活在遙遠的邊疆,他倆依舊不能馬虎。
同樣,他倆不能馬虎的還有巡邊這件事。即使在特殊的抗疫時刻,許多網友在朋友圈裡自嘲「躺在家裡也是為國家做貢獻」,馬軍武夫婦依然雷打不動地堅守在護邊崗位上。
對他們夫妻倆來說,桑德克哨所承載著他們一生的堅守,而這份堅守也帶給他們別樣的幸福。
這是他倆在哨所一起度過的第28個漫長冬季
今天午飯,張正美依舊選擇包餃子。
踩著雪,張正美從菜窖抱出了他們自己種的大白菜。不一會兒,廚房裡便傳來節奏感十足的剁餡兒聲。馬軍武和張正美都是山東人,愛吃餃子。在張正美心裡,餃子不僅是「一切皆可包」的食物,也是家庭和美的象徵。
「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溝通和包容很重要。」張正美一邊和面,一邊向記者講述著她與馬軍武28年婚姻美滿的「秘訣」。突然,張正美想起了啥,停下了手裡的活兒,抬頭看著記者說:「在這地方,吵架都找不著一個拉架的!」說完,她爽朗的笑聲迴蕩在這間小房子裡。
年輕時,馬軍武和張正美雖然同在185團場,相互卻不認識。1991年,兩人經介紹相親,當時張正美的心裡並未泛起漣漪。後來,張正美母親生病了,馬軍武每次到張正美家,總是把自行車一撂,便挽起袖子給張正美家的小菜地除草掐秧。
「我看這小伙子不錯!老實,踏實!」張正美父親的一句話,算是給女兒吃了定心丸。沒過多久,張正美和馬軍武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結婚了。
雖然身處邊疆,馬軍武和張正美卻選擇了當時最流行的結婚方式——旅行。幾乎從沒離開過團場的他們,「去了趟大城市烏魯木齊」。那時,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從185團到烏魯木齊要走上整整兩天。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讓這對年輕夫妻興奮不已。
客廳里,至今還擺放著一張兩人在烏魯木齊拍攝的婚紗照。照片已有些斑駁,但兩人甜蜜的笑容依舊清晰。28年過去了,馬軍武和張正美再沒拍過一張「像樣的合影」,這張充滿了年代感的婚紗照,也成了張正美在那趟旅行中最甜蜜的收穫。
從烏魯木齊回來,張正美正式成為了桑德克哨所的「女主人」,馬軍武結束了一個人的孤寂,兩個人開始相依相伴的堅守。
又見界河冰封、大雪紛飛,這是他倆在哨所一起度過的第28個漫長冬季。冬季巡邏的艱難,常人是難以想像的,此刻,陽光明媚,外面一片潔白宛若童話世界,可真要在這萬籟俱寂的雪野巡邏,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這天,夜幕降臨,馬軍武和張正美穿好大衣,拿著手電一前一後走出了家門。
四周一片寂靜,靜得可以聽見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一上路,馬軍武習慣性地牽起張正美的手。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浪漫地說,在雪落時一直走,走著走著就白了頭。馬軍武夫婦經歷了無數次這樣「走到白頭」,但對他們來說,這「浪漫」是因為肩頭的護邊責任。
有一次,馬軍武到外地開會。那天晚上,哨所的電話突然響了:有情況!需要到瞭望塔上觀察。獨自在家的張正美掛斷電話,披上衣服、拿上手電,壯著膽子走進漆黑如墨的夜色里。手電一開,照在瞭望塔的階梯上,張正美深吸一口氣,撥通了馬軍武的電話。
那晚,馬軍武不知說了多少個「小心點」,直到後來電話里只剩下張正美攀爬塔架時「呼呼」的喘氣聲。兩人誰都沒有再說話,但這無言的陪伴卻是張正美黑暗中最大的支撐。
張正美很少在馬軍武面前抱怨什麼。可那一晚瞭望歸來,張正美在日記里寫下「軍武開會不在,我真的害怕」,那是她為數不多的「示弱」。那次之後,凡是需要到外地開會的事,馬軍武能推則推,推不開的也必定速去速回。
馬軍武沉默少言,張正美快人快語。張正美以一種爽朗的語氣講述自己當年的害怕,馬軍武在一旁憨憨地笑著,滿眼溫柔地望著妻子。
網絡上流行一句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眼前這對夫婦,用他們的前半生詮釋著這句話在現實里的意義,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彼此相依的浪漫。
「我又給你拿回一枚獎章」
一年四季,循環往復。落葉流水見證了馬軍武和張正美從「小兩口」變成了「老兩口」。
春天,冰雪消融,河水暴漲。馬軍武和張正美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河堤上行走。多年護邊的經驗讓馬軍武對河水的變化極其敏感,張正美總是默默跟在丈夫身後,觀察丈夫的一言一行。這是一份難得的默契——張正美總會在馬軍武開口之前,將目光迎上去或者遞給他一樣工具。
夏天,對馬軍武夫婦來說是最難熬的。蚊蟲肆虐,張正美每次出去巡邏不得不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而馬軍武則說自己被咬習慣了,巡邏一趟回來,臉上總會多幾個包。
秋天,阿勒泰地區迎來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紅色、黃色、綠色……豐富的色彩像是打翻了調色盤。這也是馬軍武和張正美最愛的季節。行走在風景里,身著迷彩的他們也宛如一道風景,遠遠看去,好似一張油畫一般……
馬軍武不算是個浪漫的人,但每次出遠門都會買點小禮物給張正美。2019年,馬軍武受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國宴,把面前的水蜜桃帶回了住處,拍給張正美看。
那一回,張正美身體不適需要手術,馬軍武又必須去參加一個表彰會。坐在會場裡,馬軍武不住地看時間,時鐘滴答滴答,一下下撞擊著他的心。
會議結束,馬軍武拎著包就往回趕。趕到醫院,張正美剛剛做完手術還處於半昏迷狀態。馬軍武心疼地抓著張正美的手,輕輕叫著她的小名:「玉蓮,玉蓮……」
張正美在一聲聲呼喚中醒了,馬軍武的眉頭也舒展開來。這時,馬軍武說了一句把周圍人都逗樂的話:「你看,我又給你拿回一枚獎章。」
張正美抬眼看看掛在他胸前亮閃閃的獎章,輕聲地回道:「哼,又把衣服戳了個小窟窿。」
初聽這個故事,我們都開玩笑說馬軍武是個「鋼鐵直男」。但細細品味,這卻是他們夫妻二人多年相處的情感默契,是現代年輕情侶追求的「三觀相合」,是屬於這對中國傳統夫妻的浪漫與「小確幸」。
「等我再也挑不動界河水的時候……」
見到馬軍武和張正美之前,記者預想了種種開場白。可真走進他們的院子,坐在他們的家裡,你會發現,在馬軍武和張正美身上,似乎有種天然的親和力。他們樸實的笑容,會讓人自然放鬆下來。
那年,有一位70多歲的上海老人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這裡。老人仔細地打量著各處,走進展覽館的瞬間,老人失聲痛哭。
張正美對這件事印象極為深刻。那一天,她沒有勸阻,而是在一旁靜靜等待著。哭聲漸止,老人望望穿著迷彩服的張正美,用顫抖的聲音說:「難為你們了,這麼多年還守在這裡……」
張正美不知道老人的身上發生過怎樣的故事,但有一點她明白,這位老人一定在這裡度過了極其難忘的青春歲月。
張正美的心裡還藏著一名年輕士兵的眼淚。
這裡常被邊防官兵作為交接哨的地點。如果接哨的沒有來,剛剛完成任務的官兵就會到馬軍武家歇歇腳。每到這時,馬軍武和張正美都會把家裡好吃的東西拿出來給這些「年輕的小娃娃」。臨走時,張正美也一定要在每個人的口袋裡再塞一個雞蛋。
那一次,一隊巡邏官兵在他們家中歇腳,一名湖北籍的小戰士悄悄躲進了廚房。細心的張正美悄悄跟了過來,小聲地問:「小伙子今年多大了?」
小戰士一聽到張正美的聲音,急忙轉身,邊轉身邊用衣袖擦了擦眼睛:「報告張阿姨,我今年18了。」
張正美沒有過多追問,只是看著眼前這個眼眶發紅的戰士,滿是心疼。張正美走過去,拍拍小戰士的肩:「有時間要多給媽媽打打電話。」
在馬軍武和張正美的哨所里,收藏著許許多多的戍邊故事。最讓他們感到珍貴的,便是小戰士這晶瑩的淚。他們覺得,這是最真實的情感表達。
2019年,馬軍武和張正美都過了知天命的年紀。這一年,在他們家中也發生了一個變化——添丁,馬軍武和張正美當了爺爺奶奶。
瞅著桌上小孫子的照片,馬軍武滿臉笑容。因為護邊工作,他無法常到北屯市的兒子家去看望小孫子。兒子和兒媳要上班,張正美便暫時住在兒子家,幫忙照看孩子。於是,每天和張正美接通微信視頻看看小孫子,成了馬軍武最大的樂趣。而在這之前,他幾乎不用微信。如今巡邊歸來,看看視頻里小孫子可愛的模樣,馬軍武覺得「天倫之樂大概就是這個味道」。
今年春節,馬軍武的兒子帶著妻兒一起來哨所團聚。這是馬軍武這個「大家」的第一次團聚,更是第一次春節團聚。
以往,馬軍武和張正美總是趕在大年三十下午回到團部的父母家,匆匆吃口年夜飯,馬軍武就騎上摩托車回到哨所。要是遇上糟糕的天氣,馬軍武就會提早一天把張正美送回去,獨自留在哨所守著。
沒有人真的喜歡孤獨。只是,當肩上扛著如山的責任,當心裡裝著非凡的使命,他們就註定要與孤獨作伴。
2018年,馬軍武家的旁邊,蓋起了一棟二層小樓。小樓落成,上級增派了民兵輪流住在這裡,加入馬軍武和張正美的巡邊隊伍。即便如此,除了外出開會,馬軍武依舊沒有離開過這裡。
這裡,有太多牽掛。
這些年,馬軍武和張正美去過最遠的地方除了北京,就是江西新余,那是為了給兒子張羅婚事。短短3天,與親家敲定完婚期,馬軍武夫婦便又匆匆趕回哨所,「那裡離不開人的」。
「打算守到啥時候?」採訪即將結束,記者問。
「退休吧!」張正美先回答。
坐在一旁的馬軍武沒吭聲。沉默了幾秒鐘,他抬頭望向窗外的夜色,轉過頭來笑著說:「等我再也挑不動界河水的時候……」
「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後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上牧牛羊。」這是記者來到185團第一天就聽到的順口溜。兩天過去,記者終於明白了這段順口溜里藏著金子般的精神——歷盡艱辛而沉默不語,以最堅持的姿態守護著祖國最西北的一角。
匆匆逝去的日子不是流水,而是血脈;巡邊護邊的工作不是職業,而是生命。這是馬軍武和張正美的寫照,亦是所有兵團戍邊人的寫照。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sCbP3AB3uTiws8K3dM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