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殖之謂,務其人也。釋義:凡是統治天下、治理國家,必先致力於根本,而把根本的放在後面。所謂根本,不是說的耕耘種植,而是致力於人事。——《呂氏春秋·孝行》
102、 ⊙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釋義:有哪一個能同情陸遊為熱愛祖國而流淌的千行眼淚?他只要一談起外人的侵略,內心就無法平靜!——(清)梁啟超《讀(陸放翁集)》
103、 ⊙夫君子直道而行,知必屈辱而不避也。故行不敢苟合,言不為苟容,雖無功於世而名足稱也;雖言不用於國家而舉措之言可法也。陸賈:《新語·辯惑第五》
104、 ⊙君子言憂不言樂,然而樂在其中也;小人知樂不知憂,故憂常及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毛詩》
105、 ⊙儒家者流,博而寡要,勞而少功,何哉?其患在於習之不精,知之不明,人而不得其門,行而不由其道。杜佑:《通典·通典序》
106、 ⊙管子曰:「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淵,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過為,而民毋過命。民之觀也察矣,不可遁逃以為不善。故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當民之毀譽也,則莫歸問於家矣。」管仲:《管子·小稱第三十二》
107、 ⊙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唐)吳就《貞觀政要·政體》
108、 ⊙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釋義:治理天下的關鍵,在於除掉姦邪;除掉姦邪的關鍵,在於治理官員;治理官員的關鍵,在於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規。——《呂氏春秋·知度》
109、 ⊙采玉者破石拔玉,選士者棄惡取善。釋義:采玉的人要劈開石塊才能取出美玉來,選擇賢人要揚長避短、棄短取長。——(漢)王充《論衡·累害》
110、 ⊙乃知事貴奮,形勢非所拘。——(清)歸莊《在韭溪草堂阻風雨不能歸主人出元入畫殺虎圖觀之因與諸公同賦》
111、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釋義:意志不堅強的人達不到智慧的程度,說話不守信用的人做事就不會有成果。一《墨子·修身》
112、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杜甫《春望》
113、 ⊙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吒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孟子:《孟子·離婁上》
114、 ⊙明鑑,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漢)賈誼《新書》
115、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明)馮夢龍《醒世恆言》
116、 ⊙官達者,才未必當其位;譽美者,實未必副其名。釋義:官運亨通的人,才能未必和他的地位相當;聲譽很高的人,實際情況未必和他的聲望一致。一(晉)葛洪《抱朴子·博喻》
117、 ⊙科諢之妙,在於近谷,而所忌者,又在於太俗。不俗則類腐儒之談,太俗即非文人之筆。李漁:《閃情偶寄·科諢第五》
118、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孟子·告子上》
119、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120、 ⊙致理興化,必在推誠。釋義:要推廣道理、提倡教化,必須要對老百姓推心置腹。——(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
121、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況:《荀子·勸學》
122、 ⊙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竊人之財,刑辟之所取,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
123、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
124、 ⊙政貴有恆,不求屢易。釋義:治理國家,重要的就是政策要穩定,不要經常變更。一(唐)吳就《貞觀政要·君臣鑑戒》
125、 ⊙蒼蠅不抱沒縫兒的雞蛋。——(清)曹雪芹《紅樓夢》
126、 ⊙仁者愛人,念於何起!順事恕施,自勝以理。意氣自任,爭競乃生;日用飲食,訟象或成。木火然物,木先自燼;憤加於人,實惟身災。轉憤為懲,因病得方;辨惑思難,德義日強。劉熙載:《劉熙載論藝六種·懲憤》
12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釋義:自然規律的運行剛強勁健。君子處世應該以此為榜樣,自強勤勉、奮鬥不息。——《周易·乾》
128、 ⊙兵弱於外,政亂於內,此亡國之本也。——《韓非子·內儲說上》
129、 ⊙忠義守節之士,出於天資,非關居位貴賤,受恩深淺也。王莽移漢祚,劉歆以宗室之雋,導之為逆,孔光以宰相輔成其事;而龔勝以故大夫守誼以死,郭欽、蔣詡以刺史郡守、栗融禽慶、曹竟、蘇章以儒生皆去官伯之輩耳。安祿山、朱泚之變,陳希烈、張均、張塘、喬琳、李忠臣,皆以宰相世臣,為之丞弼,而甄濟、權臬、劉海賓、段秀實,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廢斥列卿,揖身立節,名震海內。人之賢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履乎?洪邁:《容齋隨筆·忠義出天資》
130、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孔子:《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131、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縱馳;處明庭檢飾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則一個念頭持到底,自然臨小事如臨大敵,坐密室若坐通衢。洪應明:《菜根譚》
132、 ⊙學書之難,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便到古人。以斯官之,豈易多得?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遺情,書不妄想,要在求之不見,考之即彰。《全唐文·筆意論》
133、 ⊙象仁以廣居,象義以正路,無象之象也。鬼神也,知也,無藏有也。廣其居以象仁,正其路以象義,有象之象也。鬼神之體物也,致知在格物也,有顯無也。仁無有不親也,惟親親之為大,非徒父子之親親已也,亦惟親其所可親,以至凡有血氣之莫不親,則尊又莫大幹斯。尊斯足以正其路,以達天下之路,斯足以象義也。親與賢,莫非物也。親親而尊賢,以致凡有血氣之莫不親莫不尊,莫非體物也,格物也,成其象以象其象也,有其無以顯其藏也。仁義豈虛名哉?廣居正路,豈虛擬哉?何心隱:《何心隱集·仁義》
134、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釋義:一匹驛馬飛馳而來,後面揚起紅色的塵土,楊貴妃見狀欣然而笑,沒有人知道是送鮮荔枝的來了。——(唐)杜牧《過華清官》
135、 ⊙答日:「夫隨時相宜,而取富貴,凡情所曉,徐公豈不達之?若徐公者,仕仁人也。夫仁者濟物也,此道大矣,非常人所知。故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徐公之不愛死亡,固守誠節,用此道也。豈以貴賤生死而易其操履哉!」潘好禮:《全唐文·徐有功論》
136、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釋義:一塊玉石的瘢痕不能掩蓋美好光澤的部分,質地光澤的部分也不能掩蓋瘢痕。一《禮記·聘義》
137、 ⊙橫渠云:「心統性情。」蓋好善而惡惡,情也;而其所以好善而惡惡,性之節也。且如見惡而怒,見善而喜,這便是情之所發。至於喜其所當喜,而喜不過;怒其所當怒,而怒不遷;以至哀樂愛惡欲皆能中節而無過,便是性。朱熹:《朱子語類·張子之書一》
138、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雖當與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達師之所以過俗者,以其知也。《呂氏春秋·審己》
139、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釋義:有志之士珍惜日子,總覺得日子短,愁腸滿肚的人覺得夜晚很長很難熬。——(晉)傅玄《雜詩》
140、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141、 ⊙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釋義:到該說話的時候才說,別人不討厭他說;快樂的時候才笑,別人不討厭他笑;該取利的時候才取,別人不討厭他取。一《論語·憲問》
142、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人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老子·四十三章》
143、 ⊙所貴讀書者為能明白事理,學作聖賢,不在科名一路。如果是品端學優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貴。若徒然寫一筆時派字,作幾句工緻詩,摹幾篇時下八股,騙一個秀才、舉人、進士、翰林,究竟是什麼人物!左宗棠:《左文襄公家書》
144、 ⊙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一(宋)林逋《省心錄》
145、 ⊙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愛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植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今北土風俗,率能躬儉節用,以贍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146、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論語·述而第七》
147、 ⊙氣質但就一人而言,亦有好處有不好處。苟辨之不明,涵養變化之功於何下手?變化氣質之難,多由不能舍己;不能舍己,多由看得這個「己」本是好底。故欲變化者,必先有自知之明,乃能力於自克也。劉熙栽:《劉熙載論藝六種·克治》
148、 ⊙不厚其棟,不能任重。釋義:棟樑不粗大,就不能承受房屋的重量。——《國語·魯語上》
149、 ⊙然樂人之飲而不自飲,終日言笑而無可擇之言,閨門懿行雖處之不能過。豈其得陰之正德而無其幽吝之氣耶!此亦婦人之傑也。陳亮:《陳亮集·劉大人向氏墓志銘》
150、 ⊙事之難易,不在小大,務在知時。一《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