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江西人集體記憶的凝結: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

2019-06-18     小小羅說教育

在江西,共大是一代人集體記憶的凝結。

1958年6月中共江西省委根據毛主席關於「半工半讀」的教育思想,並在省長邵式平等同志的積極提議下,作出了創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決定。共大以抗大為榜樣,以墾殖場為基礎,先上馬後備鞍,很快籌辦起來了。至1958年8月1日,共大總校和向塘、井岡山、大茅山、油山、黃崗山、雲山、南城、高安等30所分校同時舉行了開學典禮,有學生11000多人。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是遵循毛澤東教育思想創辦的半工半讀的新型學校,是上世紀我國教育戰線湧現出的新生事物。歷時22年,曾創下開辦108所分校的紀錄,為國家培養了22萬餘名相當於初技畢業至大專畢業程度不等的建設人才,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它還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並摸索了一套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經驗,成為學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行半工半讀教育制度的典範,在我國教育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江西共大的辦學成就,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肯定和讚揚。1959年8月,周恩來題寫了校名。朱德先後多次來江西視察共大總校和井岡山、大茅山、雲山等分校並題詞。1961年7月30日,毛澤東親筆給共大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讚揚信,表示完全贊成共大的事業。毛澤東的信發表後,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一時間,江西共大聞名遐邇,舉世矚目。1963年,江西共大被列為對外開放單位,成為當時人們競相前往考察學習的一方熱土。據不完全統計,1968年至1980年間,江西共大共接待89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567批、7496人次,國內各省市考察人員2691批、55424人次。

江西共大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在改革農村教育結構、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的一項突破性成果,並被載入教育史冊。後來,江西共大雖然更名改制,但它的辦學經驗,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尤其是為發展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農村教育,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附:摘至《毛澤東文集》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一封信

(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日)

同志們:

你們的事業,我是完全贊成的。半工半讀,勤工儉學,不要國家一分錢,小學、中學、大學都有,分散在全省各個山頭,少數在平地。這樣的學校確是很好的。在校的青年居多,也有一部分中年幹部。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這樣的學校,各省也應有這樣的學校。各省應派有能力有見識的負責同志到江西來考察,吸取經驗,回去試辦。初時學生宜少,逐漸增多,至江西這樣有五萬人之多。

再則,黨、政、民(工、青、婦)機關,也要辦學校,半工半學。不過同江西這類的半工半學不同。江西的工,是農業、林業、牧業這一類的工,學是農、林、牧這一類的學。而黨、政、民機關的工,則是黨、政、民機關的工,學是文化科學、時事、馬列主義理論這樣一些的學。所以兩者是不同的。中央機關已辦的兩個學校,一個是中央警衛團的,辦了六七年了,戰士、幹部們從初識文字進小學,然後進中學,然後進大學,一九六年,他們已進大學部門了。他們很高興,寫了一封信給我,這封信,可以印給你們看一看。另一個,是去年(一九六年)辦起的,是中南海黨的各種機關辦的,同樣是半工半讀。工是機關的工,無非是機要人員,生活服務人員,招待人員,醫務人員,保衛人員,及其他人員。警衛團是軍隊,他們有警衛職務,即是站崗放哨,這是他們的工。他們還有嚴格的軍事訓練。這些,與文職機關的學校,是不同的。

一九六一年八月,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三周年紀念,主持者要我寫幾個字。這是一件大事,因此為他們寫了如上的一些話。

毛澤東

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日

根據手稿刊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esAFGwBmyVoG_1Zoj_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