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王羲之《初月帖》高清帖、單字放大和學習攻略

2020-04-15     愙齋書法

東晉王羲之作品《初月帖》,墨跡為唐摹本,草書,8行,61字。《萬歲通天帖》叢帖第二帖。書法風格逸筆草草,自然天真,率意暢達,有晉人倜儻任誕的氣息。2011年4月15日,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古代書法—草書》其中之一為王羲之草書《初月帖》,志號為:2011-6,見下。

釋文: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東晉,在王羲之《初月帖》《十七帖》等作品中,章草發展為今草,同時絞轉筆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初月帖》,假使不把作品中的點畫當作線,而是書作各種形狀的塊面來觀察,便可以發現這些塊面形狀都比較複雜。塊面的邊線是一些複雜的曲線和折線的組合,曲線遒美流轉,折線勁健挺拔,同時點畫具有強烈的雕塑感,墨色似有從點畫邊線往外溢出的趨勢,沉著而飽滿。這種豐富性、立體感都得之於筆毫錐面的頻頻變動。作品每一點畫都像是飄揚在空中的綢帶,它的不同側面交迷著、扭結著;它彷佛不再是一根扁平的物體,它產生了體積:這一段的側面暗示著另一段側面占有的空間。這便是「晉人筆法」,它是絞轉所產生的碩果。


王羲之《初月帖》是這一時期書法藝術的傑作。據此,可以確定判斷筆畫是否運用絞轉的標誌。不同的筆法,形成點畫不同形狀的邊廓:平行邊廓,為平動所產生;大致對稱的漸變邊廓,為擺動或提按所致;而非對稱的曲線邊廓,則是絞轉才能產生的效果。


在《初月帖》中「遺」「慰」「過」「道」「報」可作為絞轉筆法的典範。這些字跡邊廓變化的豐富、微妙。後來人們想用「中鋒」來追躡晉人筆法,卻不知由於絞轉的結果,鋒端並不順著點畫走向簡單地移動,它時而左,時而右,時而處於點畫之中,時而又移至點畫邊廓。因此,這種筆法既不能稱之為「中鋒」,也不能稱之為「側鋒」,如果強以名之,或許可稱之為「復合鋒」。這正是點畫邊廓產生豐富變化的原因。


王羲之《初月帖》超高清版

高清大圖加載較慢,請耐心等候

「愙齋書法」王羲之《初月帖》高清帖、單字放大和學習攻略


王羲之《初月帖》高清單字版

高清大圖加載較慢,請將手機打橫觀看


《初月帖》便是王羲之變法之後的代表性作品,以質樸和隨意性給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筆章草的魅力。全帖點畫狼藉,鋒芒畢露,或似竹葉,或似蘭蕊,尾款一點一畫皆非直過,而是窮盡變化。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欹斜平正皆隨性情和字形而定,行距錯落跌宕,變化莫測,使王羲之頗受壓抑的暮年在筆墨之中得到盡情抒發,具有氣貫神定的感人力量。


首先,他將隸書、行書揉合為草書,強調線條的渾厚生動,以一種藝術感極強的隨機態度對待提按、頓挫,絞轉和行筆的力度、方向、節奏和空間切割,使書法作品通過線條的起伏流動,通過線條的粗細、曲直、乾濕等變化,通過輕重堅柔、光潤滯濕的墨痕,傳達出人的心靈的焦灼、暢達、甜美、苦澀等情感意緒。線條中流動著書家的縷縷情思和藝術感覺,這種創造性的可視語言映襯出書家的精神意志和個性風貌。下面我們逐行解讀。


看到下面第一行,開頭「初月」二字,用筆大膽,「初」字末筆直接「月」字一撇組成一道很長的弧線,奔放開張,形成第一字組;接下來變換其書寫節奏,徐徐放緩;「十」字成方行,橫向與「初月」反差較小,字間上下留空白處,形成單字組第二組。「二日」橫向緊縮,收的很緊,但為了協調上文縱向較長,筆劃飽滿,雍容大度,且具風采,組成第三組。「山陰」二字就有了新的變化,「山」字因字取形橫向放開,縱向收緊,寥寥三筆,顧盼生情,「陰」字橫向稍寬左高右低且與「山」字中間留有餘白,正應古人「疏可走馬,密不通風」意成第四組。「羲」為第五組,字略大,在筆劃的處理上疏密反差較大,像刻意為之,穩住陣角。此行成左弧行線。



下面第二行,呈左弧線,行列較寬。第六組,起筆速度很快,「之」小「報」大,「之」字橫向緊縮,與「報」實連,豐潤洒脫,剛勁而意斂。第七組,舔筆潤墨,留一空白處,逆行入筆,書就「近欲」二字。第八組,意連「遣此」二字,字型向左擺動,其過度空間與上一空間相似,如沒有「遣」字中間一長豎去破其空白處,也許空間構成是雷同的。「書停」二字緊連「此」下,字勢繼續朝左傾斜,「書」靜「停」動,一靜一動,趣味天成,組成第九組。



第三行行列呈垂直線狀。「行無人」三字一氣合成,瀟洒奔放,完全放開,直抒胸臆,與第二行呼應,形成空與實的對比,構成第十組。冷靜少許,觀前顧後,承上啟下,不溫不火,書就「不」字,單字十一組。留空兼顧第二行,對準主軸線,速度漸漸加快,「辨」留小空白與「遣信」組成十二組。留白,誇張變行「昨」,單字組成十三組。



第四行,整行向右斜。「至此」二字與第二行「之報」用筆結字相似,空間構成有別,成十四組。「且」單字為十五組。「得」與「且」用筆相同,字勢相似,兼顧第三行的奔放,多了幾分雅氣,以靜制動,蘊藏無限哲理,讓人聯想翩翩,回味無窮,構成十六組。「去月」為十七組,有舔墨意,用筆結字與開篇相同,兩條長弧線遙相呼應,暗合「一字乃終篇之規」意。「十六」為十八組,「十」向左跌,「六」向右擺動。「日」緊跟「六」下,歸復平正,但是整行向右傾斜,順其自然。



第五行還是向右斜。「書」為十九組,較小,但字勢開闊,上緊下松,一變平和面目。「雖遠」成二十組,「雖」輕「遠」重,纏綿多情。「為慰」,第二十一組,「為」橫向放開,「慰」豎長,自然和諧。「過屬」為二十二組,墨色濃黑,筆劃飽滿,顧及「月」字長線,留白後且有收意。「卿佳」二十三組,上擠下開,像一字,爽朗之餘給下一行做好了伏筆。



第六行與第五行行列較大,呈垂直狀。「不吾」為二十四組,兩字各具風采,「不」寬「吾」長,自信洒脫,意境高遠。「諸患」,二十五組,紐轉翻絞,不經意間偶然天成,且自然天真。「殊劣殊劣」,二十六組,激情所至,破鋒入筆,行筆中逐漸調整鋒芒,於方於圓,行雲流水,「方」,二十七組,形如岸邊山石,磅礴威嚴,與流水相映成趣。



第七行,行列成垂直狀。「涉道」,二十八組,字勢恣肆,猶癲狂百態,似九曲迂迴,波瀾不驚。「憂」,二十九組 ,單字成組,承上啟下,用筆最狠,字形略長,刪繁就簡,險中求穩。「淬」,單字,三十組,穩重開張,叛上易下,筆墨語言已發揮到了極致。「力不」,三十一組,於「淬」相似,變化較小,舒緩沉著,卻又緊鑼密鼓,醞釀排比意蘊,給下一組險絕造勢。「具」單字,三十二組,極似一「努」勢,得勢忘形,一瀉千里,真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八行,半行。字列垂直。「羲」,單字,三十三組,如果說前面已經過飛瀑直下的話,那麼「羲」字則為洶湧澎湃浪花,力感全被柔韌所淹沒。「之報」三十四組,「之」小「報」大,迂迴環繞,百折不撓,與蘇軾「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意境暗合。


「愙齋書法」王羲之《初月帖》高清帖、單字放大和學習攻略


短短六十一字,共用了三十四個字組。字組之間相互協調,統一,變化極為豐富,最明顯的是上下之間的距離,如第三行第十組「行無人」密,十二組「辦遣信」也密,中間第十一組「不」字上下留很大一處空白,「之報」密,「遣此書停」也密,中間「近欲」二字上下留白;再如前五行下半部分密,上半部分間隔較大,於是形成塊面的疏密對比,顯得非常活潑。行列不在垂直線上,而在於左右擺動,形成錯落關係。如第二行列第六組「之報」與第七組「近欲」向右斜,第八組「遣此」與「書停」卻向左斜,感覺非常豐富,有一種曲徑通幽的美感。顧盼關係,如「十七組「去」向左傾,「月」向右傾,十八組「十」向左傾,「六」向右傾,「十」則寫得比較挺直,顯的很靈動,象一首律詩,平平仄仄,抑揚頓挫,富有節律感。


再談談章法與變化。《初月帖》在章法上行列的構成上是先左弧線,製造矛盾,接下來行列右弧線再次激化矛盾,第三行垂直線化解矛盾,第四行製造矛盾,第五行列加深矛盾。隔離,第六行列化解矛盾,第七、八行直抒胸臆,表達理性的洒脫的人生追求與藝術境界。王羲之自雲「結構者謀略也。」又雲「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若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從字意來看,筆法、字組、行列、章法及通篇的統籌都在「謀」字範圍內,是理性的思考,意在筆先。啟功《書法概論》謂:「王羲之所書此帖,其風格與《姨母帖》顯然不同。行筆自然洒脫,氣勢連貫。梁陶弘景《論書啟》說:『逸少自吳興以前諸書猶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觀《初月帖》的成熟程度,知當為中年的筆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TpBgHEBfwtFQPkd9t1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