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是大家都喜愛吃的一種蔬菜,但是豆角好吃不好種,很多人種的豆角,採摘期很短,有的豆角開花少,結莢率非常低。為什麼大家難種呢?今天把原因給大家找出來,也把解決措施就會大家。
有很多菜農喜歡自留種子,自留種子要講究種性的提純復壯,保持原品種的特徵特性,但菜農留種隨意性很大,導致種性退化,有的從病株上留種的使種子帶菌,早熟性變差,結莢部位升高,結莢率降低,豆莢長變短,重量減輕,有的莢色混雜。
正確做法:在生產上要選用經過專業提純復壯的良種或試種後表現較好的新品種。
豆角直播莖葉旺盛而結莢少,育苗移栽豆莢多。近幾年來育苗移栽的逐漸多了起來,但直播的還是占大多數,這也是豆角不高產的主要原因之一。豆角容易出現徒長現象,而結英遲或結莢不多,通過育苗移裁,可以抑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特別是早春豆角直播後,氣溫低,發芽慢,遇低溫陰雨,種子容易髮霜爛種,成苗差。所以,最好採用保溫苗床或營養缽育苗。
有機肥可以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更新土壤腐殖質組成,增肥土壤,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增加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刺激作物生長,還能提高解毒效果,凈化土壤環境。
正確做法:在蔬菜真正的無公害生產中,必須重視有機肥的施用,否則,僅施用無機化肥,是很難符合無公害生產要求的,豆角的基肥水平按高產水平應每畝埋施欄肥1500千克或雞糞1000 千克。
連作容易使土壤中某種元素被大量吸收,引起缺素症,另一些元素又被積累,連作還能引起土壤結構的破壞,影響根系生長和作物的生長發育。連作還會導致土壤酸化、鹽化和病害蔓延。連作實際上是豆角越來越難種的首要原因,也是豆角無公害生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正確做法:提倡水旱輪作或與非豆科作物輪作、深耕曬垡、休耕、免耕等措施減少病原及蟲源,減輕病蟲害發生,從而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農藥污染。
豆角在開花結莢前不宜肥水過多,許多菜農因為前期長勢好,後期反而結莢少或結莢遲,形成了一個不需追肥的誤區,有些認為基肥足不需追肥,有些認為地膜覆蓋追肥不方便。因此,採收時間很短,從初采至出園僅20天左右,採收盛期開始,落花落莢嚴重,莖蔓生長衰退,基本上沒有翻花的,導致產量不高。
正確做法:從結莢初期開始,每隔7~20天追一次復合肥,共追2~3次,對改善品質,延長結莢,增加產量是很有必要的。
不注意提前預防病害
從豆角搭架開始一直到結莢時期,豆角死藤的問題就一直困擾著菜農,從開花結莢開始,防治豆莢螟的藥劑就未停止過,效果還不是很好,除了以上與之有關的原因外,不注意提前預防是最大的原因,因為豆角死藤主要是根腐病和枯萎病,一旦發病是無法治好的,只能噴藥控制和保住尚未發病的,而且菜農發現病株時往往是到了「癌症晚期」。事實上,只要在育苗或移栽時,發病初期注意及時用藥預防,如多菌靈或甲基硫菌靈或敵磺鈉等常規藥劑,加上搞好其他管理措施,是不難解決死藤問題的。
不注意用藥方法
由於菜農防病治蟲心切,施藥像是給豆架洗澡,從上到下藥水直流。其實這種方法浪費用藥,成本增加,所生產的豆角是很難達到無公害要求的。建議菜農要選用合適的噴霧機器、及時更換噴片、增加霧化效益,提高噴霧效率。
不注意用藥時機
比如豆莢螟,幼蟲以蛀食花器為主, 防治原則是治花不治莢,兼治落地花,防治時要掌握用藥適期,否則效果差或沒有作用,一般在幼蟲二三齡時噴藥,用藥時間以晚上8~10時和早上5~6時最適宜,此時用藥,防效可達90%以上。
點擊上方「關注」付老師種植團隊,每天都能了解更多的農業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