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父親為王朝續命50多年,他憑一件大功就不遜於父親

2020-08-11     坤麗科技

原標題:他的父親為王朝續命50多年,他憑一件大功就不遜於父親

在清朝晚期,有一對父子非常引人注目,他們就是曾國藩和曾紀澤。如果單論名氣,曾國藩是遠遠大於兒子曾紀澤的,但是如果論到對於國家尊嚴和民族利益,曾紀澤的貢獻不比父親小。所不同的是,曾國藩的成就是在沙場之上浴血奮戰取得的,而曾紀澤則是在清政府腐敗無能時,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勇氣爭取的。

曾國藩靠個人的魅力和才幹,組建了一支脫離清政府編制戰鬥力驚人的湘軍。他們不用朝廷軍餉,就完成綠營、八旗軍無法完成的任務,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也將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又延續了五十多年。

為此,曾國藩被清廷封為一等毅勇侯,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作為曾國藩本人來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本沒有錯,他也因此獲得了無盡的讚譽。但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還是很多人認為,曾國藩挽救的,不過是已經腐朽透頂的清政府,對於歷史的進程並沒有多大的積極作用。

這個觀點對不對暫且不說,他的兒子曾紀澤卻沒有這麼多爭議。相反,曾紀澤幾乎憑藉一己之力,維護了祖國的尊嚴,也儘可能地保全了國家的利益,從而贏得後世一致讚譽。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同治十年時,沙俄趁中國西北發生了內亂的時候,悍然出兵占領了伊犁地區。幸好,左宗棠不辱使命,收復了新疆,而沙俄僅僅占有伊犁一個空城。沙俄宣稱自己只是代為管理,可以歸還伊犁,只需派代表來協商。於是,清政府派大臣崇厚前去交涉。誰料崇厚誤以為慈禧只要收回伊犁城就可以了,其他的隨便沙俄如何開價。因此,急於回國的崇厚竟然只收回伊犁城,而周邊一大片地區都讓給了沙俄。

這個條約就叫做《里瓦幾亞條約》,消息傳回國內,舉國譁然。連慈禧都忍無可忍,差點將崇厚處死。但是按照當時的規定,崇厚是一等欽差,他的簽字是有法律效應的。幸運的是,當時的朝廷最終決定讓曾紀澤作為大使,前去重新談判,推翻前約。

沙俄對清朝的領土早就虎視眈眈,吃到碗里的肉又怎麼會甘心吐出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清廷只有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割讓一片又一片領土,後來李鴻章簽字都簽麻木了。可以想像,曾紀澤此去,可謂是困難重重。

曾紀澤展現出天才外交家的才華,他沒有直接去沙俄,而是對於國內國際形勢做出了一系列正確的判斷。兩年多的旅歐生涯,讓他對國際政治更為清醒,他料定,俄羅斯國內危機重重,並不一定敢於陷入全面戰爭。另外一方面,他認為英法等國不願意沙俄獲利太多,可以作為自己的借力。

在沙俄的勢力範圍內,他備受冷遇、嘲諷、威脅,甚至遭到了對方的恐嚇,但是曾紀澤牢記自己的使命,死死守住底線,不屈不饒地作鬥爭。雖然清政府的國力和慈禧的見識水平註定這是一場輸多還是輸少的談判,曾紀澤還是盡全力挽回了兩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個協議就是《中俄伊犁條約》,雖然它也是一個不平等條約,但在國家衰弱的年代,這個條約被認為是最大程度上挽回了中國的利益,而獲得當時以至於後世的盛讚。

條約剛剛簽訂,英國駐俄國公使德佛欏馬上向國內發出電報,他驚呼這是奇蹟,曾紀澤居然讓沙俄將吃進去的領土又吐了出來。法國籍外交官日意格也讚嘆自己沒有看錯,曾紀澤就是最為優秀的外交官。

在國內,左宗棠對於條約表示滿意,他稱「伊犁全還,界務無損」,甚至連一向息事寧人的李鴻章也誇讚道:

該侍郎受任於危難之際,力為其難,竟能廢已定之成約,折無厭之要求,易危為平,卒歸於好。

也許,曾國藩的功業更耀眼,也更看得見摸得著,然而相形之下,曾紀澤的外交談判,留給子孫後代的東西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Lo13HMBURTf-Dn5dYl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