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溫室效應是上世紀才出現的事情,工業革命也不過是200年前的事情,可是,在古代的時候,卻曾經發生過一個氣溫異常的夏天,根據記載,當時我國的華北地區氣溫一度飆升到44攝氏度,超過1萬人被熱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現代,人們在炎熱的夏天裡可以吹風扇、吹空調,不過在18世紀,人們卻只能用蒲扇來消暑。1743年的7月,是中國歷史上最熱的一個夏天,當時正值乾隆時期,從春天開始,天氣就比往年熱許多,而到了5月,更是迎來了大旱,很多河流湖泊甚至都枯竭了,富貴人家還可以花錢買水,而貧困人家都民不聊生,只能默默忍受著煎熬。相信很多朋友和筆者一樣,都感到好奇,當時也沒有溫室效應,為何會出現40多度的高溫呢?其實,這件事至今很多科學家也都不明所以,因為當時清朝施行了閉關鎖國,所以已經在國外流行使用的華氏溫度計並沒有流入中國,當時一些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時候感受到了高溫,對這件事進行了記錄。
一些科學家推測,當時或許是因為歐亞大陸中高緯度的環流引起的,我國的華北地區正好處於低壓槽內,於是因為氣流無法移動,只能處於高溫之中,最終,導致了極端氣溫的出現,在歷史上,也曾在1999年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當時華北地區的溫度達到了42.4攝氏度,雖然沒有超過1743年,不過仍然讓人們叫苦不迭。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人們的穿著都很多,即使是夏天,也都捂得嚴嚴實實的,不像現代人穿得清涼,那麼,古代的富貴人家又是如何消暑的呢?拿1743年的高溫來說,乾隆作為一代「明君」也還是很體貼百姓的,不過,他卻並沒有與民同熱,反而是一邊喝著冷飲,一邊告訴人們「堅持就是勝利」。
可能大家會好奇,清朝時期也沒有冰箱,乾隆是如何喝冷飲的呢?都說古人的智慧是強大的,根據考古發現,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發明了用來儲存冰塊的「銅冰鑒」了,它就是一個不插電的冰箱,對於富貴人家來說,完全可以用來舒舒服服的度過夏天,而且不僅可以用來冰鎮冷飲,還可以儲存水果等食物。大家記憶里對於夏天都有什麼難忘的事情?歡迎評論區留言,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