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真的有在探討「校園霸凌」嗎?我覺得並沒有

2019-10-29   陪你觀影

文 | 觀影君


首先回答一下題目,我覺得並沒有。

開頭的字幕和結尾的新聞,很顯眼,也容易讓人先入為主。可是在看過电影後,再仔細想,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少年的你》海報

實際情況是,在電影經歷了撤檔,刪改,再復映的過程中,開頭那一段「校園欺凌是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現象」,以及片尾易烊千璽口播的公益廣告,均為臨時加上去的。

幾乎大片的評論都在說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因為它嚴肅探討了「校園霸凌」現象。

就這樣,風向被帶歪了,《少年的你》被提到了「參與社會議題」的層面,使其罩上一圈「現實主義」的弧光。

本質上,《少年的你》就是一部青春愛情片。

01.「校園霸凌」只是劇情需要?

「校園霸凌」不該成為這部電影的第一賣點被大肆鼓吹,它在片中的作用,只是推進劇情的一種手段,得以讓陳念和小北在一起,可以換做生活中的任意一種挫折或是迫害。只是,「校園霸凌」在當下的大環境下,更能引起人們的廣泛討論。

就好比在宣發時,一部定位於「殘酷青春愛情電影」和一部定位於「嚴肅探討校園霸凌現象」的電影,它的受眾和由頭顯然大不一樣。

這是商業手段,出於票房的考量,好像也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如此一來,就等於在說,「因為這是一部『青春愛情片』,所以羞於拿來作為賣點」。瞧瞧,近些年粗製濫造的國產青春片已然把市場禍禍成這幅德行了。

其實恰恰相反,《少年的你》關於「校園霸凌」的探討,是粗暴簡單的,沒什麼可多說。《少年的你》真正的魅力,在於它拍出了國產青春愛情片久違的高級感,青澀,曖昧,欲說還休,跌跌撞撞,但仍不鬆緊握的手。

電影的開頭展現了「校園霸凌」的一些事件,但處理得十分極端,就算是受害者陳念向警察和老師尋求幫助後,霸凌仍未制止。這是有關人士的失職,但電影放任這種失職,緊接著安排了另一個極端事件 — 讓小北保護陳念。

陳念對大人徹底失去信心,他轉而尋求小北的保護。這種保護,並不是出於義務,也無關責任,那是荷爾蒙,是處在青春期的兩人擦出的火花,是男生在向女生展示力量的方式。

這個時候,電影已不單單是「校園霸凌」這麼簡單了,它變成了兩個不信任大人世界的孩子,彼此依靠,聯手對抗這個世界,並且在對抗的過程中升溫情感。

後來陳念失手殺死了魏萊,小北想要幫她頂罪,不管於法於理還是於情,這些事早已遠遠超出了「校園霸凌」的範疇。

我們探討「校園霸凌」事件,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社會上此類事件層出不窮,但大多無疾而終,使人心有怨念,因為這樣的事情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電影作為大眾藝術,它的影響力讓人仿佛看到了解決問題的曙光,於是群情激奮,振臂高呼。

近年來,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陸續出台,對於未成年人的保護,到底是盔甲,還是他們作惡的幫凶,有時候也很難說。何況「校園霸凌」事件的出現,每次的情況都大不一樣,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想要給出適用於任何情況的方法論是不切實際的。

現實已然如此嚴峻,何況一部電影?如果非說《少年的你》具有現實意義的話,大抵就是把「校園霸凌」再次擺上檯面,讓社會各界再一次加以重視。是的,再一次。

事實上,《少年的你》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本可以不用依靠「校園霸凌」這個賣點,但也不能說這麼做是錯的,只是多多少少帶有一點算計。

撥亂反正後,來說說《少年的你》到底好在哪。

02.《少年的你》好在哪?

在大銀幕上看青春期的男生女生談戀愛,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讓多數觀眾能夠錯位相信,他們是真心喜歡彼此的。這種愛搖擺不定,既堅定又脆弱,要觸發觀眾的感知,不是靠幾個「霸道總裁式」的壁咚,幾件昂貴的禮物,幾句土味情話就能搞定的。

取景地:楊家坪花鳥市場

至少,在《少年的你》這部電影里,我能感受到陳念和小北之間的情感,不一定是愛情,但充滿力量。

陳念和小北的相識,始於一次街頭鬥毆,陳念許是聯想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決定出手相助,撥打了報警電話。結果被那群混混發現了,為了脫身,陳念親了小北一下。

那群混混搶了陳念五十元,還弄壞了她的手機。巧的是,小北會修手機手機的,於是順理成章有了第二次見面。

電影的高明之處在於,在推進兩人情感這件事上,不會過度依賴言語,也沒有獨白,就連患難與共這個天然優勢也收著在用,反而是通過製造一組組對比,在一次次的反差之中,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空間對比:

《少年的你》在重慶取景,能在電影中看到多處知名的打卡點,如皇冠大扶梯、魁星樓、楊家坪花鳥市場等。重慶立體的,富有層次感的城市地貌,為這個故事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舞台。

取景地:魁星樓

對於陳念來說,她的去處只有三個:家,學校,小北家,小北家位於重慶銅元局地鐵站的下面。按常理來說,這三個去處重要程度的排序該是「家>學校>小北家」。然而實際情況完全相反,家和學校都是噩夢,只有破敗的小北家才是最安全的。

這樣的反差劃出了一道明晰的界線,陳念和小北,他們站到了學校,大人世界和整個社會的對立面。這便是空間的魅力,拉近了兩人的距離,也提供了他們對抗世界後棲息共處的一隅之地。

言語對比:

青春期的男女生之間,對話的內容很重要,當然也包括葷段子的使用。用好了,加分,用過了,噁心。曾國祥導演在原網文小說的基礎之上,對很多台詞進行了美化,使之聽起來既要符合少年的心智和成熟度,又不能太傻。

陳念是尖子生,小北是小混混,台詞的設計對應他們的身份,風格也不一樣,做到了一種「不在同一頻道,但能互相意會」的巧妙。包括在幾個關鍵節點,也總能拋出帶情緒的金句。

-「硬不硬」

-「什麼?」

-「我問你睡沙發硬不硬。」

-「你是不是有點喜歡我?」

-「我喜歡你什麼?沒想過喜不喜歡你。」

-「你放心,帶你回來不是為了睡你」

-「沒想過幹嘛要說出來。」

-「說實話,不是真沒想過。」

-「讀書,考試,上好學校,想變成最聰明的人,找到答案,如果可以的話,保護世界。」

-「做得到嗎?」

-「想試試。」

-「那說好了,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你就寫:陳念欠小北一次。」

-「我又沒說欠的是什麼,有可能是飯。」

-「我又沒說欠的是飯,也可能是別的。」

《少年的你》對言語的使用很是克制,在精不在多,每次出招都能「直擊要害」。在淺顯寡淡和做作矯情之間,算是找到了很好的平衡。

形象對比:

還記得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Taxi Driver》的結尾嗎?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計程車司機,為自己換了個莫西干髮型,從而性情大變。

《Taxi Driver》

在一部電影中,主人公的髮型不會輕易改變。髮型是角色在視覺層面最重要的東西,髮型的改變,往往意味著心緒和性格的改變。

在《少年的你》中,陳念和小北同時推了個寸頭,這是他們情感的見證,也意味著他們對現狀徹底的絕望,以及與成人世界決絕的割裂。

在那之後,劇情也陡然改變,少年滑向了慾念的深淵,遭到了懲罰。

身份對比:

陳念和小北被送進相鄰的兩間審訊室,面對警察咄咄逼人的提問,少年一一還擊,毫無懼色,絕不退讓。任憑警察使出各種伎倆,甚至讓小北觀看陳念被欺凌的視頻,通通未能奏效。

那一段蒙太奇,陳念和小北你一言我一句,雖身處異境,卻似在對話,層層壓迫著成人世界。直到忍無可忍,氣急敗壞的鄭警官不顧審訊規則,硬是讓兩人見了面。

警察與嫌疑犯,成人與少年,這是身份的對比。一場看似實力懸殊的較量,在正面衝撞後,少年意外地贏了。可是他們拼盡全力換來的勝利果實,卻經不起一句話的考驗 — 編造的「死刑」謊言就讓陳念徹底崩潰了。

那一刻陳念意識到,想要和小北一起逃出去,肩並肩走在光明之下的願望,落空了。所以,她選擇了自首。

情緒對比:

最後,陳念決定自首,她來到監獄去見小北,兩人隔著玻璃對視,臉上倒映著對方的臉。精心設下的騙局被打破,可也讓兩人如釋重負,他們情緒激動,看似有千言萬語要表達。可是,沒有。

陳念和小北只是久久地看著對方,從笑,到哭,再到哭著笑,抽搐的嘴角,止不住的眼淚,完全讓表演接管情緒的表達。

從始至終,長達三分鐘,沒有任何台詞,在大喜與大悲之間,兩人可能想了很多,也可能什麼都沒有想。

03.久違的少年心氣

除了對比之外,電影在攝影、剪輯和表演上也很突出 — 搖晃的手持跟拍,虛焦和臉部大特寫,無視時間線的交叉式剪輯,為情緒而不是為敘事服務。

《少年的你》真的有在探討「校園霸凌」嗎?我覺得並沒有

讓影像代替言語去表達:騎摩托車穿梭在隧道之間,整個人被風裹,開口說話,聽到的全是風呼嘯而過的聲音;披著白色床單,在深夜的街道上遊蕩,扮鬼嚇唬過路的司機;你在看金魚,而我在看你…一幕幕,笨拙但是真誠,這就是青春期的美好。

《少年的你》真的有在探討「校園霸凌」嗎?我覺得並沒有

撐起這一切的,當然還得是兩位演員的表演。易烊千璽的表演確實讓人驚喜,他完成了從流量到演員的蛻變,有了屬於自己的代表作,把一個混混痞里痞氣和狠勁和羞澀柔軟的內心,都演繹了出來。

不過真正出彩的,還屬周冬雨,她幾乎是帶著易烊千璽在演的。眼淚是說來就來,幾乎從頭哭到尾,但是哭得隱忍,很考驗演技,真正的失聲痛哭只發生在被拍了視頻後,小北抄起傢伙想要替她報仇時,她從後面緊緊抱住小北,泣不成聲。

《少年的你》真的有在探討「校園霸凌」嗎?我覺得並沒有

從《七月與安生》再到《少年的你》,周冬雨在曾國祥導演的電影里,和在其他電影里的表現完全是兩回事。雖然只合作了兩部電影,但我想[曾國祥×周冬雨]的組合可以立起來了。或許,這個組合會成為下一組[侯孝賢×舒淇]、[王家衛×張曼玉]、[張藝謀×鞏俐]呢?

雖然不能稱作完美的表演,用力過猛的現象還是時有出現,但是對於國產青春片來說,我在《少年的你》中看到了久違的少年心氣,光是這一點,已是十分難得了。

截至目前,《少年的你》票房已達6.9億元,馬上就要突破7億大關了。國產青春片,再一次受到了市場的肯定,算是彌補了年初《過春天》的遺憾。

《少年的你》當然是一部好電影,只是它作為一部青春片的好,在大眾語境下被選擇性忽視了。人們為其賦予了自認為深刻的社會意義,並對著這些「虛名」一頓猛夸,發出盲從的聲音。「校園霸凌」只是皇帝的新衣。

不過好在,《少年的你》有一個還不錯的結果,無論是在電影內還是電影外,總算沒有弄巧成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