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經上的穴位最多,主要部分都在人體的後背和腿後側。
古人把膀胱經比喻成人身體的藩籬,說它是抵禦外界風寒的一個天然屏障。同時,膀胱經又是人體最大的一個排毒通道,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剌激膀胱經,就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把人體的廢物從尿液中排出去。
膀胱經與腰酸背痛也有關係!
在現在社會,不管是老年人還是青壯年,由於工作習慣或者生活習慣的原因,腰背疼者很多,本著「通則不痛」的原則,推動膀胱經,還可以可以緩解腰背疼痛、背部僵硬。
如果是關注養生的人,可能會比較熟悉,通常拔罐、刮痧最多的地方就在背部,因為後背是膀胱經主要循行的部位,治療的範圍極其廣泛。可以說身體內任何疾病,都和膀胱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它就象你家的污水管道,如果不通,整個日常生活全都會被破壞。
膀胱經上的穴位眾多可以改善很多問題
1、膀胱經附近俞穴
(腰俞穴、腎俞穴等等)治咳嗽老不好、心裡發憋、心血管問題、胃痛、肝膽問題、腰酸腰痛 。
2、八髎穴
緩解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經痛、月經不調、小腹脹痛、婦科問題 。
3、風池穴
可緩解頭暈頭痛,咽喉腫疼。
4、完骨穴
可以寧神、祛風、清熱、緩解失眠、頭痛。
5、肩井穴
緩解肩背頸項痛、落枕、肩周炎 。
6、肩中俞
可以緩解咳嗽,氣喘,肩背疼痛。
7、腎俞
緩解高血壓、強壯腎氣、增強腎功能、提升記憶力、改善耳鳴。
8、大椎穴
緩解腰背僵硬,頸椎酸痛等。
9、天宗
緩解氣喘,肩膀酸痛、胸部脹痛。
背部有效的養生手法,就是捏積
「捏積」就是「捏脊」,其手法最早見於晉代葛洪《肘後方•治卒腹痛方》:
「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
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從尾椎骨一直捏到頸椎骨。現在流行的大眾養生書中仍是這種捏法,所不同的是,遇到高血壓患者,會換一個方向,從上往下捏。這種捏脊,是有很大的養生療病作用的。
脊背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部位。從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這是大腦的延伸,神經從脊髓分支出來,散布到全身各處,大腦通過脊髓和神經網絡指揮全身的活動。
從經絡方面看,脊背正中間是督脈,督就是「都督」、「總督」的意思,督脈就是總督全身陽氣的一條經脈。
脊背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是人體循行部位最廣的一條經脈,陽氣最多,而且膀胱經跟腎經相表里,腎主水,膀胱是總管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謝。可以說,脊背是全身氣血運行的大樞紐。
更重要的是,膀胱經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它聯繫著其他的腑臟。肺俞、厥陰俞(就是心包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都在膀胱經上,分布於督脈兩側。
所謂「俞」,就是「輸」,比如,肺俞就是肺臟的轉輸、輸注之穴,對於保養肺部和治療肺臟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臟的「俞」穴也是如此。捏脊疏通全身氣血的大樞紐,同時把五臟六腑的氣機疏通一遍。
為什麼要把捏脊叫「捏積」呢?
這裡面的含義又要深一層。人體的氣血在運行的過程中,由於內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氣,勢必出現淤積、堵塞。哪裡堵塞得最多呢?背部。
我們捏一個健康小孩的脊背,會發現他脊背上的皮肉很鬆軟,一提老高。而一個身體肥碩,明顯有濕熱壅滯或寒濕壅滯的成年人的脊背就不是那麼容易提起來了。並不是因為他肌肉結實,是因為他體內的淤積造成了皮肉的粘連。
我們捏積,就是要把這些粘連捏散,把淤積在背部的粘連組織捏開。脊背這個人體大樞紐的氣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們身體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會消失。
「捏積」的方法——「捏三提一」
我「捏積」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也有些不同,我是用雙手同時捏起脊背兩邊的皮肉,沿著一個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勁往上提一下,這叫「捏三提一」。
如果手法到位且被捏著體內粘連比較重的話,往往到了往上提的時候,被捏者皮肉下面會有「啪」的一聲響。關於捏積的方向,我的原則是:
七歲以下的小孩,從下往上捏,七歲以上的所有人,一律從上往下捏。因為一過七歲,人體的氣機升降就改變了。
小孩的病,通過捏積大部分可以解決。
大多數消化不良脾胃失調的小孩,只要經過他一捏積,基本上都能改善。是因為小孩是「稚陽之體」,生機旺盛,容易調整。
而對於一般人來說,捏積雖然沒有那麼好的功夫,或者已經成年,不再具備小孩的「稚陽之體」,但用捏積來養生防病,已經是綽綽有餘地夠用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7wEOXAB3uTiws8K1r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