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有句老話叫"養兒防老",這種思想在許多家長心中是根深蒂固的,生兒育女雖說是不求回報的,但是,有了這個默認的理念,每位家長心中難免總是留存著需要在年邁時被兒女全權負責的心理,有時候教育的方向可能也會因此有所偏。
"我老了你要怎麼孝順我?"
大部分父母會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提出含有回報性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等爸爸媽媽老了你要怎麼孝順我啊?",而且,像頻繁說出這類話的父母,他們是認為這跟"對孩子不計回報"是沒有衝突的。
聽閨蜜聊起他們幼兒園的一個孩子的童言童語事件,小新的爸爸帶他去公園玩耍,在放風箏的時候,因為風特別大,試了很多次才成功,把小新的爸爸累得夠嗆的。這期間,小新爸爸藉由語重心長地問小新"小新,等爸爸老了你要怎麼孝順爸爸啊?"
小新回答他:"爸爸老了不是有我媽媽嗎,讓她管你。"
小新爸爸一聽一下子生氣了,一時間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童言無忌,把風箏收了回來,惹哭了孩子。但還是堅持要告訴小新,"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贍養父母,孝順老人是每個孩子必須懂得的道理。
小新卻只顧著玩不了風箏而哭鬧,結果父子倆的公園親子時間氣氛也降到冰點,那天的"教育"也碰了壁。
"養兒防老"的思想從何而起
- 自古以來的精神制度
中國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家,家庭之間的每個人對彼此都是有既定義務的,大多數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都會被捆綁得很緊。
並且,在戶口制度的影響下,從古代開始中國的許多地區人民終其一生都是在一片土地上,每個家庭的人員結構也就比較固定,在這種情況下大家族制度也就形成了。
所以,老年人就開始把兒女看待成投資工具,並且每個家族都會有一套強大的精神灌輸,許多兒女便在這樣的文化壓力下悄然長大,於是世世代代相傳,就造就了我們今天的"養兒防老"思想局面。
- 雙向傳遞"愛"
1、父母要嘗試放低心態
像許多外國家長,他們在年邁的時候都不願跟自己的兒孫住在一起,更不願意經常接受他們的接濟,大部分父母早在還未退休之前就已經計劃好了自己老年的生活方式,他們認為兒女和自己的生活應該都有彼此更大的空間。
中國雖然自古以來以"孝"聞名,但在教育孩子孝順這方面,中國家長還是需要借鑑一下外國父母的心態,嘗試放下"養兒只為防老"的執念。
2、日常交流是搭建信賴感的關鍵
人跟人如果有了深厚的信賴感,其實就很少會對彼此產生疑惑。
父母不該把時間花在"擔心孩子長大之後疏忽自己、不管自己",不僅影響自己教育的水平,也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
要從孩子有意識開始,懂得跟孩子交流,這種交流不是淺面上的"講道理"或是"溺愛",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把自己想像成他們,進行有培養方向的交流。
讓每位子女無時無刻都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建立起家庭成員之間的信賴感,這樣有助於孩子從潛意識懂得自己是有責任於父母的養育之恩的,而不是被父母"天天教導"才"履行義務"的,是充滿愛的回報。
事實上,對"養兒防老"有歧義的子女大部分並不是在表達不想要養育父母的心意,而是希望這種充滿絕對性色彩的單向觀念應該得到某種改善。
每位父母應該儘量減少舊觀念的提及,要懂得用最純粹的方式和子女相處,讓子女無形之中明白關於"盡孝"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