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應對黏人寶寶

2019-11-21   智欽孕嬰平台

如何與寶寶建立安全型依戀

  寶寶總是喜歡和媽媽在一起,而當媽媽離開時,他們的反應也不盡相同,在這件極其平常的事情下,其實是寶寶不同依戀類型的體現。

玲玲、聰聰、慧慧3個寶寶都2歲左右。當媽媽把他們送到幼兒園準備離開時,玲玲表現得很激動,她放聲大哭並緊緊抓住母親的衣服不放,拒絕老師抱她,媽媽離去後她仍哭了好久。傍晚,媽媽接她回去時,她生氣地拒絕、推開,但又不能安心地玩玩具。聰聰對媽媽的離去沒有表現出難過,傍晚,媽媽來接他時,他也沒顯示出高興的樣子,只顧自己玩自己的,並不理會媽媽。慧慧和媽媽分開時哭了起來,但媽媽走後不久她就恢復了平靜,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傍晚,媽媽來接她時,她快樂地投入媽媽的懷裡。

  玲玲、聰聰、慧慧這3個寶寶年齡差不多大,都是第一次離開家到幼兒園,為什麼他們在媽媽離開和媽媽接他們回家時的表現有那麼大的差異呢?

認識3種依戀類型

  這是因為他們在出生後和母親的相處形成了不同的依戀類型。

  依戀是寶寶出生後形成的第一個社會關係,它為寶寶在以後的成長中建立其他社會關係提供了榜樣,也是寶寶自信心的來源。寶寶與主要撫養對象的依戀類型主要有3種: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反抗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這類寶寶與媽媽在一起時,能安心地玩弄玩具,並不總是依偎在母親身旁。當母親離開時,寶寶的玩耍、探索行為會受到影響,還會表現出不安。但是,當母親回來時,寶寶會立即尋找與母親的接觸,並且很容易撫慰。

  慧慧就屬於這種依戀類型,對媽媽表現出穩定的依戀。她對媽媽產生信賴感,雖然媽媽離開時她會哭,不想媽媽離開,但她相信媽媽會接自己回家,不會丟下自己不管,因此她的情緒能很快平靜下來,高高興興地投入到活動中。當媽媽來接她時,她自然很高興。

  迴避型依戀:這類寶寶對母親在不在場都無所謂,母親離開時,他們並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緊張、不安的表現;當母親回來時,也往往不予理會,自己玩自己的。聰聰就屬於迴避型依戀,他對母親表現出不太信任的態度。

  寶寶本身都會有與媽媽親近的願望,或者他也曾嘗試過用各種方法獲得母親的愛與關注,但是媽媽不是忽視了就是斥責他,因此他頭腦中漸漸就會留下這樣的印象:接近媽媽,只會感到痛苦。為了避免遭受痛苦,他克制了依戀媽媽的天性,採取冷淡和迴避這些十分消極的態度。

  反抗型依戀:這類寶寶在媽媽離開前就顯得很警惕,媽媽離開時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但當媽媽回來時,他們會馬上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同時又反抗與母親的接觸,但要她重新回去做遊戲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時朝媽媽這裡看。在上例中,玲玲就屬於這種依戀類型,她對母女關係表現出不信賴。

  既然寶寶的依戀類型並不是天生的,那麼依戀是怎樣形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