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門純德老的書是宋柏杉老師推薦的,小編拜讀後,的確感到門老講的都是實在的經驗。比如這篇桂枝湯,大家都知道的門老沒說,簡單提了幾個,都有很大的提示作用。(編輯/王超)
桂枝湯
作者/門純德
【組成】桂枝9g,生白芍9g,甘草6g,生薑9g,大棗4枚。
【用法】水煎服,服後進少量熱稀粥或開水,覆被取微汗。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症見發熱頭痛、汗出惡風,或鼻鳴乾嘔、舌苔薄白、脈浮緩。
【方義體會】
本方為仲景群方之魁,冠太陽病眾方之首。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以桂枝湯為基礎加減的方劑就有三十多則,可見此方在治療內傷、外感的許多病證中,有著重要作用。
仲景設桂枝湯,原為治療太陽中風表虛之證,有脈浮緩、惡風、自汗、發熱、頭痛、鼻鳴、乾嘔等徵象者。結合前賢對桂枝湯的認識和自己的應用體會,余深感此方決不僅在治療外感表虛證有較好的療效,對許多雜證同樣療效很高。
桂枝湯藥味雖簡,配伍十分精當,如能深思熟慮,細加玩味,其組成用意是很深的。方中桂枝辛溫色赤,可入心經,溫經通陽達表,以興衛分之陽。白芍入肝,有滋陰養血、斂陰和營的作用。與桂枝相配,一面可奏調和營衛之功,一面又可救桂枝辛燥走散之弊。生薑之辛,助桂枝以達表;紅棗之甘,輔白芍以和里。同時,生薑可直接健胃,間接助衛;紅棗可直接健脾,間接助營。桂芍相須,姜棗相得,剛柔相濟,其效益彰。甘草甘平,既調和諸藥,又和解表里。
妙在服藥後進熱稀粥,既能以谷氣鼓動胃氣,又能以熱力增強藥力,可起安內攘外之功。故將桂枝湯稱為「調和營衛」之劑,真乃恰如其分。
【臨床應用】
一、一切外感證久不愈者
例:患者姜某,男,41歲。因感冒數次服平熱散汗劑太多,遂至全身酸痛無力,動則汗出,食睡不佳,心悸短氣。似此小恙,竟病休50餘天。就診時,脈象緩弱無力,舌淡苔白。雖時值嚴冬,尚自汗津津。證屬營衛不和,令服桂枝湯兩劑。服藥後自汗大減,其覺體輕身爽,諸症若失。後以飲食調養幾天而愈。此類病證,如予阿司匹林、索米痛片之類,一汗再汗,不符合治療原則;如與銀翹散、桑菊飲等辛涼解表劑,會使肌表更虛,同樣不對證。余用桂枝湯治療表虛外感久不愈者數百例,一般服一二劑,即獲隔夜之效。
二、久逸突勞致營衛失調證
久逸突勞、出汗較多,致使全身疲勞、肌肉酸痛、口燥咽干症。本證常誤認為感冒。如脈象柔軟平和,寒熱變化幅度不大者,亦屬於暫時性的營衛失調,氣血不和。服桂枝湯一劑,往往疲勞諸症很快消除。
例:韓某,男,21歲。一冬未乾重活,第二年春,因掘土平田,費力太過汗出較多,出現如上症狀。與服桂枝湯一劑後,自覺全身輕快舒適,次日又參加平田整地,一直健康無病。
三、妊娠反應
妊娠反應之全身疲勞,睏倦嗜睡,胃脘嘈雜不適,遇冷則寒慄,遇熱則煩躁,情緒無定。此症往往是由於妊娠二三月,母體尚未完全適應,導致營衛、氣血不和。如嘔吐不太嚴重,脈象滑弱者,可服桂枝湯二三劑,既能緩解妊娠反應症狀,又利於胎兒發育生長。
例:馬某,女,29歲。妊娠兩月出現妊娠反應,上述症狀悉備,疲憊不堪。因此不能上班,誤事很多,服桂枝湯兩劑後,痛苦減去大半,即日恢復。
四、慢性眼病
桂枝湯可促使慢性眼病得到恢復。
例:梁某,男,31歲。自述眼不能睜大,乾澀怕光,視物不清,眼科諸法治療三月不效。見其顏面色黃,體質較差,白睛微紅不腫,脈象偏弱等徵象。確認為此非急性風火眼病,不能清熱瀉實,又不宜大補氣血。乃屬整體營衛失調,氣血不和,影響到局部,使目失所養。令服桂枝湯三劑,時過一周,基本恢復正常。
五、慢性瘡痍
慢性瘡痍,創面薄淺,局部紅、腫、熱、痛症狀均不明顯,只有少量滲出液,維綿日久不愈者。本證亦屬全身營衛失調,抗病能力降低,瘡灶失養,修復能力減退所致。以桂枝湯調和營衛,可促使創面早日癒合。
例:劉某,男,34歲。下肢患慢性瘡痰九月不愈。雖服真人活命飲等清熱解毒藥多劑不效。余予桂枝湯數劑,十全大補湯數劑,半月而愈。
六、重病恢復期
對於重病恢復期的患者,桂枝湯可促其早日康復。例如:肝炎、腎炎、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或急性胃腸炎吐瀉症狀停止,仍感全身癱軟無力,飲食欠佳,精神不爽,自汗脈弱者。此時雖主要病痛已去,但機體氣血、營衛尚未恢復,如能及時服桂枝湯數劑,可使身體早日康復。
七、神經官能症
桂枝湯對於一般神經衰弱療效很好。現代醫學所稱的神經官能症,與中醫的「心腎不交」、「脾胃虛弱」、「氣血不和」相類似;都意味著一個「營衛失調」的機制。如有些患者體質衰弱,食欲不振,少眠多夢,心悸乏力,自汗脈弱,經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最好以桂枝湯調和營衛,以促進其生理功能的恢復。多年來,余恆以此方治療重病恢復期及各種原因引起的神經衰弱多例,茲不贅述。
【應用注意】
充血體質或有急性出血者慎用。
小編附:黃煌教授的經方使用手冊的桂枝湯
小編建議在臨證時亦可增加對體質的辯證。
古代的強壯方和疲勞恢復方,經典的調和營衛方。具有解熱、抗炎、鎮靜和鎮痛作用,對血壓和心率、胃腸運動、免疫功能、汗腺分泌均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適用於以心動悸、腹痛、自汗出、消瘦、脈弱等為特徵的疾病和虛弱體質的調理。
【經典配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傷寒論》)
【經典方證】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12)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13)
下之後,其氣上沖者。(15)
外證未解,脈浮弱者。(42)
病常自汗出者。(53)
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54)
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234)
病人煩熱……脈浮虛者。(240)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387)
【推薦處方】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薑15g,紅棗20g。以水750mL,煮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藥後喝一碗熱稀粥,並注意避風保暖。湯液呈淡褐色,味辛、甜。
【方證提要】
氣上沖,腹中痛,自汗,發熱,脈浮弱者。
【適用人群】
體形消瘦,胸廓扁平,皮膚白皙而細膩,比較濕潤,腹壁薄,腹直肌緊張;舌質淡紅或黯淡,舌體較柔軟,舌面濕潤或干膩;脈多虛緩,輕取即得,重按無力,一般心率不快;易出汗,汗後不舒服;易悸動,易頭昏暈厥;體力低下,易疲勞、持久力差;易腹痛,腹痛呈陣發性;易失眠、多夢;對寒冷、疼痛敏感;體質的形成大多與大病、手術、化療、過度用藥、月經期、產後、大出血、創傷、劇烈運動、極度驚恐、寒冷、飢餓等刺激相關;先天稟賦不足、年高體衰、平素多病者比較容易出現。
【適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徵者,可以考慮使用本方:
(1)以出汗異常為表現的病症,如產後或術後自汗、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
(2)以發熱、自汗為表現的疾病,如感冒發熱、持續性發熱、手術後吸收熱等。
(3)以對寒冷過敏、分泌物清稀為表現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等。
(4)以腹痛為表現的疾病,如過敏性紫癜、胃炎、消化性潰瘍等。
(5)以皮損不紅、局部黯淡為表現的皮膚疾病,如痤瘡、蕁麻疹、濕疹、潰瘍不癒合。
(6)以心悸、頭暈、脈弱為表現的疾病,如低血壓、排尿性暈厥、心臟病、貧血等。
【加減與合方】
(1)胸滿腹脹、咳喘、痰多者,加厚朴15g,杏仁15g。
(2)便秘腹痛,加大黃10g。 (3)自汗盜汗、黃汗浮腫、小便
I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門純德中醫臨證要錄》,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本文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