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面積大小,不在展品多少,
博物館的意義在於感染人。
你們看過各種私立、公共的博物館以及畫廊,
展示的主角大多是價值不菲的古物和藝術品
可是有一種mini博物館,專門陳列從世界各地搜集來的「無用之物」
你見過嗎?
坐落在曼哈頓華埠寇特蘭巷的Museum非營利博物館,
由舊型大樓電梯內部改造而成,
面積不到7平方米,空間只容得下3個人,
無疑成為了紐約乃至世界最小的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不僅小而且怪的有趣,
地處種族混雜的街區。
門臉隱藏在張牙舞抓的腳手架中,
展品每六個月換檔一次。
周末供遊客免費參訪,
門口設有捐款箱、禮品部還有咖啡機,
放把椅子在門口接待,
吸引行人走進去參觀 。
博物館的鐵門上設有小玻璃窗,
路過的人都能成為博物館的觀眾。
可以透過展示窗看到,
二十四小時不關燈的博物館裡的展品。
由於展覽空間小,展品種類數量多,
每個展品下面只標註了編號而沒有展牌導覽,
訪客們可以撥打免費電話聽到解說。
創辦人強調,這裡一不展藝術品,
二不展帶有私人感情的物品,
你能看到的是日常生活中奇怪又有趣的小物件。
這家博物館的創始人,三位猶太小伙子。
他們是影像工作室red bucket films的成員,
Alex Kalman、Josh Safdie、ben safdie。
他們是多年好友,
都是小有成就的紐約視覺創意人。
一直夢想著開一間特別的博物館,
展出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物件。
當發現工作室樓下底層的廢棄電梯間可以利用,
他們便毫不猶豫租了下來,把想法付諸行動。
除了每季徵集挑選符合博物館展品主旨的收藏外,
博物館還有一些特別的永久館藏。
這隻扔向小布希的鞋可是鎮店之寶,
政治和歷史意義賦予了它特殊的意義。
這是印有薩達姆海珊頭像的手錶,
手錶就成了覬覦薩達姆獨裁統治的小小窗口。
電影導演 Van Neistat 的空調出風口。
因校園槍擊頻傳所設計的防彈兒童書包。
汽車旅館的防盜系統。
還有一些被人們丟棄的奇怪玩意兒,
像是融化的粘性蠕蟲。
自製天線。
除了這些稀奇古怪的永久收藏之外,
世界各地的朋友借出自己獨特的收藏品,
工業設計師Tucker Viemeister收集自世界各地的牙膏管。
攝影師David Guttenfelder從朝鮮帶回來的音樂CD。
紅雙喜也漂洋過海了。
還有這些被人遺棄的藏品。
展品不一定最美或最有經濟價值,
但堅持每項展品背後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
the Museum得到了很多朋友和名流的支持,
前市長朱利安尼的祝賀,
知名品牌設計師Kate Spade的贊助,
以及一流媒體的報道和關注。
可以說,
the Museum彌補了城中眾多博物館的一個遺漏。
TA保留了對生活的好奇心,
挖掘並分享世界上新鮮有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