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談讀書秘訣:我看書為什麼很少忘?因為心狠手辣!

2019-05-21   當當網


1

我的本領有很多,看家的本領是什麼呢?看書。

書,大家都會看,可是這裡面的巧妙各有不同。

英國文學家、思想家、詩人Coleridge講看書有4種類型:

第一種是海綿型,讀書的時候可以把看到的內容全部吸收,然後又幾乎原樣吐出來,當然有點荒腔走板,可是基本上能夠消化吸收;

第二種是沙漏型,過去用沙漏計算時間,沙子倒轉過來會全部漏光,換句話說,看了和沒看一樣,一無所獲,只是消磨了時間而已;

第三種是濾袋型,精華的部分全漏走了,剩下的都是糟粕;

第四種是大寶石型,讀書不但自己能夠得到好處,還能把這個好處傳播出去,使別人也受益。這種讀者很稀少,很難得。

非常明顯,我李敖就是大寶石型。

為什麼我這麼自負?

我四十幾歲的時候看到香港報上說:「李敖很可能是50歲以下的當代中國人之中讀書最多而又最有文采的人。」

我認為這句話說得不錯。為什麼我李敖讀了這麼多書,並且有這麼多時間來讀書?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坐牢,一年一年這樣坐牢,在牢里絕大部分時間是一個人過的,什麼事都沒有,整天看書。所以坐牢奠定了我看書比別人多的基礎。

我常常說,如果一個人看過有我李敖看過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書,他就變成書呆子了。什麼原因啊?讀書不化。無書不讀固然很好,可是如果你沒有很好的頭腦,看這麼多書是一種浪費。

2

我坐牢的時候,到了夜裡,燈光暗淡得不得了,屋頂上一個孤燈照著你,這個燈還是你不能控制的,因為屋頂很高,你夠不著它。在這種燈光下怎麼看書呢?想辦法啊。那時候我們買的奶粉不是鐵罐裝的,而是銀紙包的,我就把這些銀紙鋪平,貼在牆壁上,這樣可以折射一部分燈光,增強頭頂上的燈光效果。我不能夠鑿壁偷光,但能想出辦法使日光燈的光線稍微強一點點。

可是看了這麼多書,如果你不能夠駕馭它們,看多了只是累贅,會變成什麼呢?大沙漏。看多少流失多少,不能夠把它們保存下來。整個循環就是一個沙漏。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讀書方法不好。讀書完全憑記憶力是不行的,因為記憶會慢慢淡化。

一般人拿起一本書來看完以後,再看第二本書的時候,第一本書就離他遠了一點;看到第三本書的時候,第一本、第二本離他又遠了一點;到了第十本書,前面的第一本書已經離他十萬八千里了。所以宋朝人把這個現象叫作「漸行漸遠漸無書」。

「書」是書信,我離你越遠越久,我的信寫得就越少,表示感情已經淡了。一個人讀到第一百本書的時候,他還能記得多少第一本書里的精華?當時花時間看過,可是事後大部分忘記了。我李敖看書很少會忘的原因是我的方法好。什麼方法?心狠手辣,看的時候剪刀、美工刀全部出動,把這本書五馬分屍。好比這一頁或這一段有我需要的資料,我就把它切下來。背面怎麼辦?背面內容影印出來,或者一開始就買兩本書,兩本都切開。結果一本書看完了,這本書也被我分屍分掉了。

3

現在我看書以不影印為原則,因為影印很花時間,基本上我是一開始就買兩本,看的時候按照正背面把它切下,雖然比較費錢,可是節省時間。切下來的資料怎麼分類呢?

我有很多夾子,在上面寫上字就表示分類了。好比我寫「北京大學」,夾進去的就全部是北京大學的資料。我不斷用這種夾子分類,可以分出多少類呢?幾千個類來,分得很細很細。一般圖書館的分類,好比哲學類、宗教類、文學類……宗教類又分佛教、道教、天主教等。我李敖分類分得比這個更細,好比「天主教類」還要細分,修女算一類,神父又算一類;神父里的同性戀算一類,還俗的又是一類。好比發生了一個跟修女同性戀有關的新聞,我要發表感想的時候,把這個夾子裡的資料一打開,文章立刻寫出來!一本書被我大卸八塊、五馬分屍完,我並不是憑記憶力去記它,而是用很細緻的分類方法,很有耐心地把它鉤住,放在資料夾里。這樣我就把書裡面的精華逮到了,這個資料就跑不掉了。

讀書的時候一開始你就不能偷懶,不能說我舒舒服服躺在那兒看書,看完這本書以後紙上還乾乾淨淨的。如果一本書看完以後還是新的,不算看過。當時是看過,可是浪費了,你不能夠系統地逮住書里的資料。可是照我這個方法,可以把你看過的書里的精華全都抓出來扣在一起。這就是我的「土法煉鋼」讀書法,看起來笨笨的,可事實上是我的科學方法。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