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河北綜合廣播」可快速關注
7月29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滄州市專場新聞發布會,圍繞「滄州奮力打造河海相濟、動能強勁的重要增長極」主題,滄州市委書記楊慧、市長梅世彤分別介紹相關情況。
發布會現場 攝影/霍惠蘭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智慧的滄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奮發圖強、砥礪前行,昔日苦海沿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滄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省委賦予滄州加快構建「一港雙城三帶四區」發展格局,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共建「一帶一路」三大機遇,發揮港口、區位、土地三大優勢,抓大事、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以沿海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牽引,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支撐,推動滄州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奮力打造河海相濟、動能強勁的重要增長極。
滄州市委書記楊慧 攝影/霍惠蘭
去年,滄州在人民日報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獲得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創新案例」獎,承接京津產業疏解轉移做法被國家發改委委託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評估組譽為「滄州現象」。滄州市委書記楊慧介紹,滄州毗鄰京津、接壤雄安,在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比較優勢。近年來,滄州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堅持在項目引進中注重塑造產業、在承接轉移中注重升級、在服務中注重跟上管理、在政府推動中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推進協同發展向深度廣度拓展。以引進京津的大項目、好項目為抓手,發揮「聚集」和「裂變」效應,以此塑造新的主導產業。比如,總投資120億元的北京現代滄州工廠落地後,帶動了韓國世源、北汽岱摩斯等28家國內外知名汽車配套企業來滄發展,一個千億級規模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正在逐步形成;比如,渤海新區·北京和天津生物醫藥產業園,吸引協和藥廠、石家莊四藥等139家藥企紛紛入駐,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從無到有、風生水起。滄州引來的不是一個項目,而是一棵產業大樹。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 攝影/孫蘭
同時注重產業不是簡單的平移,而是提升全市產業整體水平。我們不是簡單的把設備搬過來生產,而是在搬遷承接的過程中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檔升級。
滄州市市長梅世彤 攝影/ 惠蘭
滄州是河北三個沿海城市之一,擁有130公里海岸線,但歷史上因為長期「有海無港、有港無產、有產無城」,直到2007年,省政府批准設立渤海新區,特別是2009年隨著黃驊綜合大港工程的啟動,滄州沿海經濟發展的大幕正式拉開。滄州市市長梅世彤介紹, 十多年來,滄州沿海經濟發生了滄桑巨變。以綜合港區建成為標誌,滄州黃驊港實現由單一煤炭輸出港向現代化綜合大港的轉變。去年黃驊港完成吞吐量近3億噸,在全國規模以上港口中居第13位,被評為「中國最美港口」。開通的「黃新歐」國際班列,串聯起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眾多國家,讓黃驊港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歐大陸橋新通道橋頭堡」。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標誌,臨港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加快崛起。以黃驊新城建設全面推進為標誌,由以港興城加快向港產城融合發展轉變。圍繞「建設沿海率先發展創新示範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形成沿海經濟帶的重要增長極」目標定位,滄州追尋「港口夢」,全力打造現代化綜合服務港、國際貿易港和「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及雄安新區最便捷出海口。堅定「增動能」,全力打造現代臨港產業體系。加快「建新城」,全力打造生態宜居濱海新城。走熱「中東歐」,全力打造區域對外開放新高地。
大運河滄州段 攝影/曹力
大運河滄州段全長253公里,流經吳橋、東光、泊頭等8個縣(市、區),是全國流經里程最長的地級市。古老的大運河不僅見證了滄州改革開放以來的滄桑巨變,也孕育了深厚的運河文化,滄州武術、吳橋雜技等在運河兩岸不斷發展、傳承,從這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滄州市委書記楊慧介紹,近年來,加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努力打造大運河文化重要的承載地、城市生態休閒走廊、城市重要標誌。學習借鑑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理念,高標準推進滄州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全域規劃體系及中心城區「1+2+N」規劃體系建設。其中,「1」是城市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思路,「2」是城市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N」包括城市區管線綜合專項規劃在內各個專項規劃,努力把運河沿線規劃建設成為具有滄州特色的經濟帶、文化帶、生態帶和旅遊帶。
滄縣舊州鎮這尊是歷經千年風雨的鐵獅子 攝影/王謙
立足打好「運河旅遊」這張牌,以每年一屆的旅發大會為契機,著眼打造享譽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的「黃金旅遊帶」,全面啟動滄州舊城(鐵獅子)景區及其他項目建設,大力推動運河沿線吳橋、南皮、東光、泊頭、青縣等地20個文化旅遊項目的建設和提升,全方位展示滄州運河沿線景點景觀,吸引廣大遊客共享滄州旅遊盛宴。
供稿:霍惠蘭
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