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應屆畢業生求職遭歧視,學歷比能力更重要?

2019-11-03   濰坊中公考研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起爭議事件:

某房地產公司的一名 HR 與某二本的一名應屆畢業生,在關於 offer 問題多次溝通被拒絕後,在自己的微博帳號上發布了這樣一條言論:

「一個破二本學生,5000 工資居然還嫌棄…你當你誰啊」。

圖片源自網絡

小編不由得想:5000 工資到底合理嗎?

坦白講,關於「畢業生工資起薪應該多少」這個問題,相信誰都不能給出讓各方滿意的答案。

企業方在給出薪資的時候,看重的,是新人的培養成本以及新人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在大企業,有嚴格完整的薪酬體系,每一個崗位都會匹配相應的薪資水平。

大部分的畢業生的實際薪酬水平都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薪酬水平。

從 2018 屆本科畢業生的實際薪酬水平來看,畢業生的實際薪酬與其期望薪酬相差了 669 元。其中 36.03% 的畢業生拿到的畢業薪酬區間是3k到5k。

數據來源梧桐果,一起求職,僅限個人學習參考使用

那麼高學歷的學生,會不會拿到更高的畢業起薪呢?

數據來源梧桐果,一起求職,僅限個人學習參考使用

從學歷以及就讀院校的薪資對比來看,985、211 畢業的學生拿到的薪資明顯高於一般院校畢業的學生。

學歷越高,你拿到手的第一份工資的起薪也會越高。

數據來源梧桐果,一起求職,僅限個人學習參考使用

細看到各行業的平均薪資數據,房地產行業綜合的平均薪資是 5767 元

綜上所述,上面講到的爭議事件,5000 元的畢業薪資在當地,是一份不算低的畢業起薪。

小編認為,整個事件之所以引發了爭議和討論,主要在於HR言論裡面的一個「破」字。

「二本」和「破二本」說起來,感情色彩完全不同。「二本」,說的是事實,但是「破二本」,就帶著一種蔑視和不屑。

一個「破」字,小編看到的,是隱性的學歷歧視

這種隱性的歧視,不會擺在臉上讓你直截了當地看出來。但是在 HR 的眼中,你的學歷就是硬傷。而這種意識,目前在大多數僱主思維中是普遍存在的。

就像很多成功人士在校園宣講的時候,都會強調自己的企業不會僅僅關注來自 985、211 的學生。但是在實際招聘和面試的時候,他們的企業機器篩選會優先去掉二本學校的學生。

談起隱性學歷歧視,我的朋友小A就深有感受。

當初在聊大,他就一直忙著給自己添技能、疊經驗:抽出空閒時間把計算機二級證書、語言等級證書等證書都考到手,校內大型的活動都儘量參與其中,並且是在重要的崗位上工作,當然這些都是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去做的。

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自己很拼。

他說:「其實我這樣做都是為了在找工作的時候能有一份耐看的簡歷。因為我知道自己是一個小二本,所以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追上別人。」

剛畢業的時候,他充滿信心地往理想的企業投簡歷。然而,投出去的簡歷就像是投進大海一樣,一去無回。

無奈之下,他去了家附近的人才市場。然而他的簡歷在眾多的 HR 手裡依舊撐不過 3 秒。

大多數的 HR 看到他簡歷上的畢業院校信息之後,都是隨便地往下瞄幾眼,便放下簡歷。可能也會簡單地問幾句,就讓他回去等候消息了。

「在多次被拒後,最終我接受了一份月薪 2k 的工作。我覺得這是一份有發展空間的工作,起薪雖然低,但是未來可期。」

有目共睹,他後來發展迅速,當我問起小A現在月入多少的時候,小A悄咪咪地在我耳邊說了一句:「2k,是要扣稅2k。」

二本學校的學生沒有未來?

你無法改變的事實是:來自 985、211 的學生,他們畢業的起點確實比你高。

畢竟當初別人能進 985、211,就是因為之前的努力比你多,他們有更加優秀的地方。一份好的學歷,可能是一塊好的敲門磚。以後在職場的發展,靠的還是自身的硬實力。

在這裡,小編只想說:首先,不要妄自菲薄。

這裡也不想拿什麼商界大佬的例子來說事情。時代飛速發展,提升自己和發現自己的途徑太多了。

其次,做好求職規劃,逐步發展自己的能力。

比如說我要進入 500 強企業。你要了解你要去什麼行業,你可能擅長的職位是什麼?相應的我需要具備什麼素質和能力?

最後,要有遠見。

應屆生不能不在乎錢,但也不要只看到第一個月的薪資,也要考慮自己未來的發展。

不僅要考慮自身所在城市的消費水平,更要關注所在行業以及自身崗位未來的發展能力。而且在不同規模的企業,要考慮的因素也不同:領導、公司制度、企業文化、成長平台等等。

你覺得呢?

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僅供個人研究學習,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公考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