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的很有趣,當你沉浸其中時你會發現很多樂趣,於我而言,研讀歷史就如同撿拾金子一般。應朋友之邀,我寫了《膠山膠水,膠州那些事》一文,無意中我發現並總結了以下三個觀點:
溯其源,膠州之名蓋因膠山也。
從某種意義上說,膠水是膠州的母親河。
膠州名稱從無到有經歷了三個階段。
膠山膠水的故事
逛青州古城時我無意中在一幅明代青州版圖裡發現了膠山,一座很小但卻和膠州息息相關的大山。
膠山是鐵钁山古稱,古膠州之鎮山,鎮山即一地區內的主山。膠山是膠河、白馬河、風河的三河之源。膠山《齊記》作黔艾山、《水經注》作櫃艾山、《山東通志》謂之五弩山、《齊乘》作鐵橛山,鐵橛山峻峭挺拔,崖壁矗立突兀,岩石色黑如鐵,因之得名。
清代膠州知州周於智描寫為:「鐵橛山峰直矗,色黑如鐵。頂有懸崖如蓋,名滴水崖,一水從石罅中出時作玉琴聲。下積為流,溽暑不溢,大旱不涸。玩之如明珠時傾,又似聞流水一曲,不減廬山瀑布。」並有詩一首:「琴聲仿佛出煙岑,流水高山自古今。何事成連居海上,風濤漫擬是清音。」
膠水是膠河古稱,是膠萊運河的支流。
至於膠水為何得名,東漢桑欽 《水經》 說: "水色如膠, 故曰」。宋朝的《太平寰宇記》云:「水色如膠,故名膠河。」膠水發源地流域多低山丘陵,沙土居多,同時有一種粘稠呈灰白色的泥,分布在河床上,使河水中的沙土和礦物質含量比較高,致使河水呈現出粘稠狀和灰白色。這大致就是「水色如膠」的來源。
《水經·膠水篇》:「膠水出黔陬縣膠山,北過其縣西。」 酈道元註:「 《齊記》 曰,膠水出五弩山,蓋膠山之殊名也。」 又 《寰宇記》 卷24密州諸城縣:「膠山一名五弩山,膠水之所出。在今郡東南九十里。」 從相關文獻中得知:膠水與膠山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齊記》中有記載:「膠水……北過高密,注瀦澤與張魯河合白澤,北入新河,入北海」。酈道元 《水經注》 具體記載了北魏時膠水自源地到入海的地理名稱:"膠水出黔陬縣膠山,北過其縣西, 又 北過夷安縣東, 又過當利縣西,北入海。"對應今天的地理名稱說就是源出膠南鐵橛山,北經膠 州、 高密 平度、 昌邑, 至萊州境內, 北入渤海。有趣的是平度曾因膠水而稱膠水縣,而且此稱呼沿用了數百年。同時膠水也是膠東地區的地理分界線。
膠水具體發源地位於膠南六汪鎮孫家溝村以南,鐵橛山以北。據老人講述,在村東南有八突泉水,稱八突泉,膠水發源於此。膠水長100公里, 流域面積608平方公里。逐水而居,人類文明發於江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膠水是膠州的母親河。
總結一下:膠山孕育了膠水,膠水因水色如膠而得名,膠水之畔的山丘適宜居住,故膠州因此而生,可謂黑山白水出膠州。溯其源,膠州之名蓋因膠山也。
關於膠州那些事
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像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顧名思義,膠州就是發源於膠山的「水色如膠」的膠水所環繞的高地。
膠州名稱從無到有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無名萌芽階段夏、商時期,膠州地屬萊夷。據《增修膠志》載:公元前1120年,周武王十三年「封少昊之裔茲輿期為莒子,都於計」。計,即計亓城,原址約在今南關城子村。公元前770年(東周平王元年)莒國南遷(今莒縣一帶)。計成為莒國屬城,改名介根。公元前631年(東周襄王二十一年)春,西周分封介國,都城在今杜村趙家城獻附近。
公元前221年,秦在原介國的屬地上設立了黔陬縣(古介國遺址),歸琅琊郡管轄。
(二)有名無實階段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分青州而置膠州,治東武,領東武、高密二郡,東武、平昌二縣屬高密郡(郡治高密)。《學古編》中也曾記載,「初置膠州……以膠名州始此。」北魏膠州面積廣大,其面積涵蓋今諸城、安丘、高密、膠州、黃島區、東港區等兩區4市的魯東南地區。
翻譯一下:北魏時期青州與膠州兄弟倆正式分家,膠州娶媳婦成家立業了。不過此時的膠州把家安在了東武即現在的諸城,和現在的青島膠州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後者當時稱黔陬縣直屬膠州管轄。
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取境內密水(今百尺河)之意,改膠州為密州,在存在了56年之後,自此膠州之名暫時消失了。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設膠西縣,管轄膠河、墨河之間的一片地方,歸屬高密郡。公元605年,撤黔陬縣,併入膠西縣。
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撤消膠西縣,併入高密縣;設立板橋鎮(今膠州城勝利橋西北處)。
公元1087年(北宋元佑二年)復設膠西縣。次年把板橋鎮作為膠西縣治所,成為對外貿易港口。設立提舉市舶司,為當時全國五處市舶司之一。
(三)有名有實階段
公元1227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復設膠州,駐膠西縣,而膠西縣的治所在板橋鎮。此時復設的膠州已不再包括其初始的治所東武, 在地域上的這次東移確定了近代膠州的大致範圍, 奠定了今膠州老市區在膠州的行政地位。
明洪武年間,膠西縣改稱膠州,復以州治,轄即墨,高密二縣,清承明制,其建制基本未變。
清代,膠州屬萊州府。1904年,膠州脫離萊州府,升級為膠州直隸州,轄高密、即墨二縣。至此,山東十府三直隸州格局形成。
1912年民國成立後,改府為道,撤掉州一級行政區,膠州因此改為膠縣,歸屬膠東道。
1950年,成立膠州專區,專署駐膠縣。這是一個地級行政區,轄膠縣、高密、諸城、即墨、即東(今即墨東部)、藏馬(治所在原膠南泊里鎮)、膠河(治所在今膠州鋪集鎮)、膠南、五蓮九個縣以及嶗山辦事處(駐地在李村)。膠州專區比清代膠州直隸州管轄的地域還廣。
1956年,撤銷膠州專區,膠縣劃歸昌濰專區。1978年,膠縣改屬青島市,1987年,膠州撤縣設市。
從公元529年第一次有了膠州這個建制名稱以來,,今諸城、 高密、 膠州、 膠南、莒縣、 即墨一帶的廣大地區內,,只有膠州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改變著恢復著名稱,,擴大、 收縮、 變換著轄地,,由西向東遷移著治所。關於膠州的那些事很悠久,也很精彩。
作者劉波,畢業於青醫級臨床醫學系,曾做過年小大夫,後混跡於政府部門。閒人枚,喜周末踢腳足球,體勤,好遊走于山水之間矣。記性差,唯用文字隔差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