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力提倡商業保險、保險業務員眾多宣傳、醫療費用日益增高、人民認識水平不斷上升、監管越來越嚴格等等,這些綜合因素,讓老百姓們對保險的認可越來越高了。有一份保障,轉移家庭不能承受的大額經濟損失,已漸漸成為家庭支出的重要選項。
然而,我國保險業真正發展才短短三十來年,簡單粗暴的發展形式又遺留了很多弊端,比如誇大宣傳、銷售誤導等等,造成了人們對於保險褒貶不一的態度。
保險是轉移家庭風險的必要工具,然而,如何能真正利用好保險,把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這就是一門學問了。
作為投保人來說,也十分有必要知道買保險時的幾個注意事項。
保險產品是長期繳費,一般重疾的交費年限都會選擇20年或30年交費。一旦選擇的產品不適合,就會造成騎虎難下的局面。
不再交費,之前的保費損失無法挽回(現價低),繼續交似乎更不合適。同樣的保障,不同的產品,總保費可以相差幾萬甚至十幾萬。
為了我們能得到一份真正適合的保障,了解一些基本的保險知識還是非常必要的。
說白了,就是為我們的錢負責!
一、健康告知很重要
我給客戶整理過幾百張保單,每當問到客戶投保的時候是否有認真看健康告知,有不少客戶會說,業務員沒和我說啊!
可能業務員沒有問到健康告知,這的確是部分業務員的問題!然而,在投保流程中,你在投保單上簽字了,就代表你對健康告知情況的認可。
保險是一種無形商品,它存在的形式就是一紙合約,白紙黑字寫下來,作為合同執行的唯一標準。
保險公司既要承擔客戶所有的風險,又要保證盈利,投保前的健康告知是保險公司控制風險的重要環節。
理賠時,保險公司都會先去調查客戶既往就醫記錄。如果發現有未如實告知的情況,則有可能產生理賠糾紛。
當然,如果真的出現業務員未詢問健康告知,或者誘導你做出不如實告知的情況,當出現理賠糾紛時,我們可以據理力爭,或者拿起法律武器提起訴訟,但無疑會耗費過多的時間,耽誤患者醫治的時間和心情。
因此,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健康告知負責,不能抱有僥倖心理。
每一家公司的產品不同,健康告知的問法也不同。比如對於醫院的X光、核磁、驗血等檢查記錄,有的公司問五年內的檢查異常,也用的公司只問兩年內的檢查異常,如果不好好填寫,都會對以後的理賠造成影響。
健康告知詢問是不同的
作為普通投保人,可能我們沒有太多的專業知識,自己也無從判斷哪些需要告知,哪些不需要告知。
所以告訴大家很簡單的一些常識,不管你選擇哪家公司的產品,你在醫院的門診記錄、住院記錄、體檢異常、用自己的社保卡在醫院開藥(不管是給別人還是自己)都是需要告訴保險公司的。
注意,是告訴保險公司,而不僅僅是告訴業務員,有少部分業務員可能為了業績不給你告知,你要注意看投保單上的健康告知是否正確填寫了。
如果投保時業務員沒有問你的身體健康狀況,換人吧!
二、明確需求
保險的產品形式很多,每種產品的功能又不一樣。一定要明確自己想解決什麼問題,然後再去對接相應的產品。
保險需求和產品匹配
我曾經給一個客戶做保單檢視,一個孩子買了5萬保額的終身壽,只是為了想附加住院醫療和意外醫療,整張保單900塊錢。同時還買了一份年交5000左右的分紅兩全險,重疾保險保額為0。
這個客戶曾經入職過某保險公司,家裡的幾張保單都是自保件。我問她,為什麼沒有給孩子上個重疾險呢?她回答,當時剛去保險公司,自己什麼都不懂,主管說孩子小,不會生病,就先上了存錢的。
我很想問問這個主管:你說孩子小不會生病,如果確定了不會生病那還買保險幹啥?
同樣的道理,成人也不一定會得重疾呀,那你還賣重疾險幹嘛?
保險本來就是基於大數法則,不同年齡段都會有一個得病的機率,我們不知道這個機率會落在誰的頭上,所以才會想到花小錢、防大病。
這個主管說的話,嚴重懷疑自己到底懂不懂保險原理。
這個客戶在這家保險公司工作過,保險意識是有的。然而,她並不知道給孩子年交6000塊錢的保費到底有多少保障。
後來經過我的調整,並結合了她終身的保障需求,孩子的保費年交4000塊錢,涵蓋了40萬重疾保障、300萬醫療保障和20萬意外保障,基礎保障做的差不多了。
還有一個客戶,90後的小男孩,就是想每年存點錢,還想取著方便。於是買了某公司的終身壽險,也是朋友推薦的。過了一段時間後覺得不合適,來問我到底保的是什麼,多久能回本。
對於一個20多歲的男孩來說,終身壽確實有點雞肋了,雖然能減保取出一部分錢來,可並不能達到他最初存錢理財的目的。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客戶買了一份保險,心裡踏實了,於是把保單放在自己家抽屜里。但這份保險和TA最初想要的一樣嗎,可能TA也不知道。
在保險這個領域,交的保費多,並不代表你保障高,也不代表你買的保障全。
先明確想通過保險解決什麼問題,再看這份保險能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再考慮同類產品中,是不是有保障責任更好、保費更便宜的產品。
不誇張的說,同樣的保障,不同的產品,總保費差一輛小車並非玩笑話。
三、保險服務人員的專業性
你要找誰買保險?
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親戚、朋友、同學等等,我國代理人800萬,干過保險的有3000萬,現在誰身邊還沒有個賣保險的朋友啊。
但是,我們買保險,應該關注的是服務人員的專業性,而不是和自己的親密程度。既然你花了錢,就應該享受到專業高效的保險服務。而不是輕易相信他人,隨便買一份就完事了。
一份保險服務涉及到前期風險評估、方案制定,中期每年保障檢視、保障調整,後期的理賠服務等等,如果選擇服務人員只看重人情,而忽略了專業和留存率,那麼這份保險最後能起到多大作用也未可知了。
四、認真看合同
雖然保險專業性很強,一本合同幾十上百頁,並不能完全讀懂,但是,對於產品所保障的基本內容還是應該有所了解的。
比如,所保重疾病種的種類、賠付次數、輕症中症的理賠比例、是否有癌症多次賠付、是否有遞增賠付等等。
作為客戶,投保前要求業務員給自己看合同條款,是一個非常正當合理的要求,而不僅僅是看一個甩過來的連結裡面所謂的計劃書。
比如下面這個計劃書,寫著重疾最高給付不少於375萬,這就很容易令人產生誤解。如果業務員沒有詳加解釋,而且你也沒看過條款的話,很容易就掉進這個"坑"里了!
某款重疾險的網絡計劃書
如果業務員拿不出合同條款,或者不知道在哪找條款,同樣還是換個人吧!要合同,也是檢驗業務員的專業之一。
買一份保險,是出於對家庭的愛與責任。而慎重選擇產品,認真合規投保更是出於對整個家庭負責。
保險是你的保險,錢是你的錢,花一些時間和精力來認真對待,總是沒錯的!
我是保險觀察,一個客觀、專業、有溫度、有態度的保險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