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仿製明朝的瓷器,和原版有什麼區別

2019-07-19     文藏

清朝一直流行著仿古之風,清朝初年以「四王」為代表的畫家喜歡模仿前朝畫家,書法喜歡用古代的篆書,建築上也喜歡仿造古建築的風格……這種風氣體現在瓷器上,就是仿製陶瓷的數量較多,其中仿製明朝的瓷器占了很大的比重,甚至皇帝在慶典上有時也會拿出這些仿製瓷器,可見這種風格對清朝的影響程度,而且清朝人對此毫無避諱,甚至還認為是一種尊重傳統文化的方式。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仿宣德青花松竹梅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清朝仿製的瓷器,大多十分精美,有時連專業人士也會「打眼」。那麼,清朝仿製明朝的瓷器,與原版到底有哪些區別呢?清朝的景德鎮官窯先後仿製過明朝永樂、宣德、成化、弘治等時代的精品瓷器,這些清朝仿製的瓷器可以從這些方面與原版區別開:

明成化 鬥彩靈雲紋杯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仿成化鬥彩天字蓋罐 故宮博物院藏

首先,觀察瓷器的胎釉。明朝時燒出的瓷器在胎色上更為白皙,而且在質地上更為細密,清朝仿製的瓷器相比之下胎質更輕。

其次,觀察瓷器的款識。明清兩朝雖然都多以青料題寫款識,但如果用放大鏡來觀察,兩者還是有些許不同之處:明朝的青料款識色彩更為深厚,而清朝仿品上的款識顯得更淺。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紋盤 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仿宣德款識

最後,觀察陽光下的瓷器光芒。明朝的瓷器在光線下泛紅,而清朝燒制的仿品則為青色。

除了可以從明清兩朝瓷器的特點上進行區分,我們還可以從這些方面判斷:

一、康熙年間模仿的弘治年間的瓷器,瓷器底部的圈足比原版更低,款識中的「治」字左邊的偏旁也比原版更高,並與右邊的「台」字位置相平。

明弘治 白釉刻花海水綠彩雲龍紋碗 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

二、康熙年間的郎窯仿製宣德時期的鮮紅釉瓷,燒制出了郎窯紅瓷器,但郎窯紅瓷器相比於宣德紅釉瓷器呈色不夠均勻,釉色較淺的位置也有顏色漂浮的現象。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瓷器的口沿部分。宣德年間的鮮紅釉瓷器口沿一圈為白色,而郎窯紅瓷器的口部有「燈草邊」,俗稱「郎不流」。

明永樂 鮮紅釉盤 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郎窯紅釉觀音尊 故宮博物院藏

三、雍正年間仿製的明朝宣德瓷器與原版十分相近,但瓷器本身的胎質更細,底足也更為滑潤。而在瓷器的作畫方面,雍正年間的仿品雖然通過加重筆墨、點料的方式模仿明朝瓷器上出現的鐵斑,但依然能從瓷器的橘皮紋上看出一些區別:雍正年間的橘皮紋比宣德年間的更淺一些。

四、乾隆時期的仿製瓷器為了模仿瓷器上的「紫口」,口部會塗一層咖啡釉,底部也有則有一層醬色的釉彩。

雍正時期的橘皮紋

宣德瓷器橘皮紋

雖然清朝的工匠們的確在努力模仿前朝的瓷器,但由於瓷器的釉料、燒制工藝等方面的差異,仿製出的瓷器依然與原版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整體來說清朝的瓷器胎料比明朝的更輕,青料款識也比明朝的底款更淺一些,各位藏友可以通過這些差異區分它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OZ7DmwBmyVoG_1Z6tF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