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槍史話:殺傷力威猛!一代「神槍」湯姆遜衝鋒鎗

2019-05-22     軍史解密

世界上最快得到認可的武器之一要數湯姆遜衝鋒鎗,這種槍也稱為「湯姆槍」、「芝加哥鋼琴」、「芝加哥打字機」、「斧頭」和「戰壕掃帚」。

湯姆遜衝鋒鎗是以美國湯姆遜將軍命名,由美國人O·V·佩思和T·H·奧克霍夫在1919年設計並問世,因衝鋒鎗這一術語是由湯姆遜最早提出,因此被命名。這種槍最初是由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橋港的自動軍需品公司製造,於1921年以M1921的名字大量投入使用,後來又出現了其他幾個型號。這種槍的造價高昂,零售價格高達200美元,而當時福特T型轎車的售價才只有400美元。這個價格相當於現在用大約8000美元購買一支湯姆槍。

但是,因為卓越的製造質量、適用性以及精良的精加工,更不要說強大的火力,所以實際上售出了許多湯姆衝鋒鎗。湯姆遜衝鋒鎗因為短小精悍火力強大而深受黑道青睞,成為匪徒的標準裝備,湯姆槍最臭名昭著的使用者可能要數芝加哥匪幫,比如臭蟲莫蘭、機槍凱利和亡命徒約翰·迪靈格。

20世紀30年代,美國禁酒令期間,匪徒們需要一種大威力的武器來對抗敵人和保護自己。他們選擇了M1928湯姆槍,這種槍威力極大,一支槍就能夠控制一大片區域。但是沒有裝彈時,槍的重量只有11磅,裝上100發圓筒彈倉後重量達到20磅,可謂是一支大而笨重的槍。當把湯姆槍拆解成接收器、槍托、前手柄和彈夾四個主要部件時,可以將其裝入一個小提琴琴套中。當時暴徒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秘密運送這種槍的,後來被警方察覺,之後警察就開始搜查每一個攜帶小提琴琴套的人!

湯姆槍的現場拆卸相當簡單,就像所有其他槍枝一樣,拆卸時不需要使用螺絲刀或其他工具,因為槍體完全是滑動並鎖定在一起的。可以在一分鐘之內組裝完畢,然後就可以讓對方見識見識這支槍的威力了。

湯姆槍在民間的成功,漸漸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1926年,美國海岸警衛隊購買了幾百支湯姆遜裝備巡邏艇,同年美國郵政總署訂購了250支裝備押運郵車的海軍陸戰隊。1927年,美國海軍陸戰隊介入尼加拉瓜內戰,湯姆槍表現優異,促使海軍陸戰隊於1930年正式列裝湯姆遜,稱為1928海軍型,它安裝了一個更重的槍機,將射速降低到了600發/分鐘。1932年,美國陸軍才勉強將湯姆槍列為騎兵部隊的非制式武器,4年以後升級為騎兵標準裝備。二戰開始時,美國陸軍購買了大量的這種海軍湯姆槍,並將其命名為美軍1928A1型。

二戰期間,英國陸軍(尤其是英國遠征軍)顯然是在二戰期間首次使用湯姆槍的軍隊。英國政府購買了這種武器,因為英軍起初裝備水平很低下。實際上。英國在對德宣戰時並沒有做好開戰準備。也沒有資金和資源來發動戰爭,因此,英國從美國借了許多物資,包括船隻、坦克和彈藥以及武器。英國突擊隊、傘兵以及許多步兵都配備了湯姆槍,每支槍在發放時都帶有幾個30發裝的盒式彈夾,因為圓筒彈夾太笨重,不適合步兵攜帶。

英國作為同盟國向美國定購了大量的湯姆槍,不過大部分都在前往英國的運輸途中被德國的U型潛艇擊沉在大西洋海底,由於英國戰前忽視衝鋒鎗的用途與價值導致此番情形的出現,現在又為了高昂的槍價而用去了外匯儲備的五分之一實在太不划算。鑒於此,英國索性自力更生,自主研發了帶有英國特色的司登衝鋒鎗。

美國和加拿大軍隊也採用了湯姆槍,在太平洋和歐洲戰場上,湯姆槍都發揮了作用,一直到戰爭結束。自動軍需品公司、薩貝迪公司和柯爾特公司總共製造了170萬支湯姆槍,另外還有其他幾家公司總共製造了140萬支湯姆槍,這些槍都投入二戰中使用。

1942年4月,新型的湯姆M1式衝鋒鎗被美軍列為制式裝備部隊,這是美軍的第一支制式衝鋒鎗。M1於當年開始生產,共製造了249420支,1943年又增加到了360609支。這時薩貝迪公司對湯姆遜M1衝鋒鎗又進行了其他方面的改進包括:拉機柄從機匣上方移到機匣右側,並對拉機柄形狀進行了簡化;原先的萊曼公司生產的可調標尺更改為鋼板衝壓的「L」型標尺,標尺中央小孔標定射距為80米,標尺上方缺口標定射距為200米;去掉了槍管外部的散熱槽,同時槍口防跳器因為作用不大也取消了。M1928的槍托與機匣採用滑槽配合連接,可以拆下,而M1則直接用兩個螺釘固定在機匣上。此外M1隻能使用20發或30發彈匣供彈。

M1後來進一步簡化即成了M1A1,後者是最後一款軍用湯姆槍。M1A1與M1的外觀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是M1A1取消了M1槍機上的三角形擊鐵,改活動擊針為固定擊針。另外下機匣左側的保險扳手和射擊選擇扳手也簡化為插入式單銷軸旋轉式樣。M1A1在鋼板衝壓的標尺兩側安裝了三角形護翼,防止落地時標尺受外力變形,同時槍托增加了貫通式交叉螺釘,提高了槍托對衝擊的耐受性。M1A1衝鋒鎗是在1942年10月正式定型的,當年生產了8552支,1943年產量為526500支。1944年M1停產以後,M1A1繼續生產了4091支。到1944年底為止,供美軍使用的湯姆遜衝鋒鎗全部停止生產,改為生產加工性能更好的美國M3式衝鋒鎗。

從M1921到M1928,湯姆槍都延續了一種由它最早使用的獨特的自動原理,那就是開膛待擊、槍機延遲後坐的半自由槍機原理。這種原理的最大特點是在靠近彈匣後方的機匣內裝有一個傾斜的「H」形黃銅延遲塊,在機匣內部與槍機的對應位置上,均開有與這個延遲塊配合的傾斜槽。方形槍機 的後部開槽,用於安裝拉機柄,其前部下方也有斜槽,用來容納延遲塊上部。「H」形延遲塊下部兩側各有一個突起與機匣上的斜槽與直槽配合,而「H」形的兩側邊與槍機配合。

湯姆槍除了少數零件外,基本上都是採用整塊鋼材加工而成,非常結實耐用,但重量偏大。湯姆遜衝鋒鎗的快慢機和保險扳手是分開的,前者調節單、連發,後者控制保險狀態,雖然便於區分,但操作起來稍嫌麻煩。另外,湯姆遜衝鋒鎗採用可靠性較好的雙排雙進直彈匣,彈匣體採用鋼板衝壓焊接而成,後部有一個T形突起,與衝鋒鎗下機匣上的T形槽配合將彈匣固定在槍上。彈匣本身的加工較為複雜,而且受磕碰時容易損壞。外露式彈匣卡筍位於左側,逆時針旋轉卡筍才能解脫彈匣,但旋轉面在側面並且操作部位是平面,帶手套時不便操作。湯姆遜衝鋒鎗彈鼓有50發和100發兩種,雖然能提供猛烈的持續火力,但體積和重量大,攜帶不便,而結構複雜,裝彈時更是費時費力。與大多數採用彈鼓供彈的衝鋒鎗都不同,該槍在安裝彈鼓時,要將彈鼓上供彈口前後面上的水平突起對準機匣供彈口前後的凹槽,從槍身左側水平裝到槍上。軍用型湯姆遜很少採用彈鼓,多採用20發或30彈匣,自動武器公司也建議在實戰中儘量使用彈匣。二戰中裝備湯姆遜衝鋒鎗的美軍傘兵,標準攜彈量為300發,分裝在15個20發彈匣中,除隨槍的1個外,其餘14個裝在跳傘服口袋裡或M6攜行袋裡。不過,該槍無論用彈匣還是用彈鼓,安裝時都要求定位精確,在黑暗環境和實戰條件下不太方便。

湯姆槍可謂是「大器晚成」,儘管發明的時間很早,但成為美軍制式武器卻很遲。當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後,裝甲部隊的擴建才使湯姆遜衝鋒鎗成為美軍眼中的熱門貨,陸軍部向自動武器有限公司訂購了847991支,薩貝迪公司也生產了539143支,後者連同其分包廠商的總產量是125萬支,總產量超過了同樣著名的德國MP38/40。

湯姆槍帶有濃厚的早期武器的色彩,比如說它採用全木製固定槍托,因此全槍較長,傘兵在攜帶這種武器時不得不把槍託事先拆下,落地後再裝回槍上,但這幾秒鐘的耽擱可能會導致致命的後果,而裝甲兵們更喜歡將其槍托去掉後再使用。

該槍另一個早期武器的特徵就是機加件多,因此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即使是最便宜的M1A1,也抵得上4支英國「司登」衝鋒鎗的價錢。同樣的原因還導致這支武器的重量驚人,M1928空槍即接近5公斤,如果加上滿裝的100發彈鼓,幾乎相當於2支M3衝鋒鎗的重量,使用者很容易疲勞。

不過,雖然缺點很多,但並不妨礙湯姆槍成為一支深受戰士信賴的武器,它的最大優點是性能穩定可靠,而且具有足夠的殺傷力,敵人只要挨上一顆它射出的子彈,就有可能立即喪失戰鬥能力。

1942年,美國受「司登」的啟發,研製了結構簡單、工藝性能更好的M3衝鋒鎗,其成本不到M1A1的一半,湯姆遜系列開始逐步淘汰。到1944年年底,供美軍使用的各種湯姆遜衝鋒鎗全部停產,轉為生產M3。但戰後美軍依舊保留了一部分M1/M1A1衝鋒鎗,並在朝鮮戰場和越南戰場上少量使用。美軍撤裝下來的湯姆遜衝鋒鎗除一部分作為軍援提供給美國支持的部分國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外,其餘大多在戰後作為廢鐵處理掉了,目前只在民間收藏家手中才能看到。

孫中山先生出席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時的歷史鏡頭中,緊隨他身後的衛兵肩扛著一種體型碩大、前後都有握把、帶有彈鼓的武器,它就是在中國裝備近60年,比同時進入中國的「花機關」一MP18/28;中鋒槍使用更廣泛,名氣也更大的湯姆遜衝鋒鎗。這種武器常被中國人稱做「湯姆生手提機槍」,簡化後就是「湯米槍」或「湯姆式」。

雖然美國軍方對湯姆遜M1921衝鋒鎗沒有多少興趣,但並未妨礙該槍以警用武器的名義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出口。1922年,孫中山先生從美國購入56支M1921,用於武裝其衛隊,這些武器在陳炯明叛變事件中曾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也是有據可查的衝鋒鎗在中國最早的應用。國內早期使用較多的還有M1928及其改型,M1和M1A1式則是在二戰末期才向中國提供的。

二戰期間美國生產的140餘萬支湯姆槍中,相當一部分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給了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後期的反攻緬北和雪峰山會戰中都發揮了很大作用。1944年底美軍改用M3系列衝鋒鎗,替換下來的大批各型「湯姆槍」通過折價銷售、無償贈與等方式,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國民黨軍隊。截止1945年4月底,國民政府通過租借法案從美國獲得的「四五手提機槍」已達44145支。而1948年,國民黨政府向美國訂購7個軍又3個師裝備,這批軍火在次年3月中旬前抵華,其中「四五口徑機槍交貨實數12975枝」,這裡面大多是湯姆遜衝鋒鎗,同時有「四五口徑彈藥交貨實數2.66億發」。

「湯姆式」也是中國最早仿製的衝鋒鎗之一。1923至1924年,廣東兵工廠曾仿製過39支M1921。1926年,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也開始仿造,1927年改稱太原兵工廠後,專門建立衝鋒鎗廠,1928年月產達900支。國民政府接管後一度停造,1932至1934年期間又恢復生產,最高月產250支。到1946年,西北製造廠又批量生產該槍。

這些仿製品統稱為「晉造手提機槍」,根據前方有無小握把,可分為兩種型號,有前握把者較長、較重,兩者均採用20發彈匣,也可通用50發彈鼓。這些晉造「湯姆式」標稱口徑都是11.25毫米,經常讓人誤以為它與美國原產的口徑不同,實際上兩者的彈藥是通用的。

國產「湯姆式」的另一主要廠家是重慶武器修理所,1928年至1935年間累計生產兩種型號共4700支,口徑均為7.63毫米,以求與駁殼槍彈通用,其中一種仿自M1923型,裝有兩腳架,可兼作輕機槍使用。此外,華陰、赤水等兵工廠亦曾仿造此槍。這些國產的湯姆遜仿製品裝備的廣泛程度遠遠超過今人的想像,在中原大戰中各路軍閥都有使用。

這些仿製品與美國原槍相比,尺寸和細節均有不同,零件一般也不通用,質量更是參次不齊,同時因為磨損和子彈來源等原因,到抗戰中期後應用反而不多,取而代之的是美國提供的原產品。由於舶來品數量很多,雖然1947年國民黨第90兵工廠也根據M1式仿製成功「四五衝鋒鎗」,但最終未批量生產。

早在第一次中國革命戰爭期間,紅軍就開始接觸和使用湯姆槍,其中多是國內仿製品。抗戰初期,八路軍也曾少量裝備過晉造衝鋒鎗。1945年2月,新四軍三縱發起天目山第一次反頑戰役,殲滅「忠義救國軍」1700餘人,繳獲包括14支「湯姆槍」在內的大批武器。

解放戰爭開始後,解放軍在粉碎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的同時,也繳獲了許多美製「湯姆式」,使我軍裝備有了很大改善。在孟良崮戰役中,我軍繳獲衝鋒鎗2484支,其中就有「湯姆式」1210支。而解放戰爭後期的淞滬戰役中,一次即繳獲湯姆槍3415支。

這些口徑大、射速高的「湯姆式」裝備解放軍後,在近戰、夜戰中顯示了巨大威力,為全國解放立下了卓越戰功,國民黨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都是在戰場上被解放軍戰士手中的「湯姆式」擊斃的。同時,該槍也是剿匪、維持治安的得力武器。

總之,湯姆遜衝鋒鎗在美國歷史和民間傳說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現在很難想像20世紀30年的芝加哥匪幫或二戰期間在日本沖繩作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手中沒有湯姆槍會是什麼樣子。 所以從某種角度上說,湯姆槍將作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器之一永遠青史留名。

(歡迎關注【頭條號:軍史解密】,您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們創作的最大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OR1C2wBmyVoG_1ZUM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