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國古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我國古代社會封建專制達到頂峰時代。人們一般都認為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皇帝在位期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因而被稱作「康乾盛世」。
正是在「康乾盛世」的耀眼光環下,清朝統治實際卻是開始走下坡路了,並在隨之不久後就遭到列強侵略,致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輝煌至此完全沒落。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康熙王朝逐漸走向衰落的呢?這既有外部的原因,但更是內部原因所致。
先講外部原因。大家知道,西方工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發源於英國。18世紀60年代,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為始,以瓦特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為標誌,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它是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生產技術以及科學研究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使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係發生重大改變,生產力迅速提高,其影響力不僅擴展到西歐和北美,推動了法、美、德等國的技術革新,而且還擴展到到東歐和亞洲,隨之俄國和日本也出現了工業革命的高潮,它標誌著世界工業革命新高潮的到來。
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先進知識的爆炸,使得西方國家、尤其是以大英帝國的首的資本主義列強出於因國內資源有限,急於擴大和尋找新的市場需要,而先後分別對美洲、亞洲和非洲等全球範圍進行經濟的軍事的其中也包括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全方位的侵略和奴役,而中國這個封建帝國的富有和資源正是他們夢寐以求想要的東西,於是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加「炮艦政策」就指向中國。
在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的國際大環境下,那麼我們清朝的「康乾盛世」又在幹什麼呢?這個時候的大清帝國也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不僅僅中國的百姓非常的富裕,而且國富民強,內外民族矛盾逐漸被調和相對穩定,真有些「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繁榮景象」。於是滿足陶醉於溫飽的小農經濟,井底之蛙,閉關鎖國,而根本看不到國外正是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的封建勢力的頑固阻撓使近代工業革命不可能發生在中國。同時,帝國主義也不會允許中國掌握高精尖的的近代科學技術,他們只願意把中國國當成原材料的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地。制度的落後造就了全面的落後,落後就要挨打,這就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所以後來就接著發生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因此,說康乾盛世的末期為清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筆,應該說是毫不誇張,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