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好消息!
端州街坊們熟悉的「翕廬」(綠瓦桁)將改建為端州區博物館!
今天上午,肇慶市著名的民國建築「翕廬」使用權移交儀式在位於肇慶市端州區正西路45號的「翕廬」舉行。
端州區文廣旅體局負責人接過象徵使用權的「鑰匙」,正式啟動翕廬的新功能。
今年4月,市政府撥專款開始對「翕廬」實施修繕保護工程,由肇慶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負責該工程的具體實施工作。
根據省、市有關要求並結合端州區的實際情況,經相關主管部門研究,決定將「翕廬」移交給端州區管理,並改建為端州區博物館。
端州區博物館籌建辦公室工作人員 邵天偉:
目前,市文廣旅體局正對翕廬進行修繕,工程預計到明年5月底完成。到2020年底,我們將把它改建成端州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相信大家都非常期待
與全新升級的翕廬見面~
先別急,讓我們一同走進翕廬,
好好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吧!
翕廬
俗稱「綠瓦桁」,是國民黨著名高級將領余漢謀胞兄余駿謀的故居。建於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坐南向北,為中華民國時期中西合璧式建築風格。
它的門楣匾額上「翕廬」二字,
出自廣州六榕寺住持鐵禪和尚之手,
意為「和順,和睦之宅」。
平面布局由主樓、東西附樓、後花園以及圍牆組成,占地面積1187平方米。樓分三層,混凝土磚木結構。牆體用水磨青磚砌築,綠琉璃瓦頂,施仿木斗栱,額枋飾彩繪圖案,底層貼花崗岩牆裙。主樓正門置南方民居特有的木製趟櫳門。
翕廬屋頂的碧綠琉璃瓦。
窗戶採用西式上下推拉定位百葉窗,天花採用西式線條作裝飾,用進口上等木材製作,通風、透爽、採光。樓板為鋼筋混凝土搗制,上鋪進口彩色拼花馬賽克階磚。
後花園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置山石盆景,花木扶疏,環境清雅,所植龍眼已有上百年歷史。
翕廬的後花園。
翕廬是端州區現存面積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中華民國時期宅院,
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研究價值。
「翕廬」在解放後收為國有,為中共西江地委駐地,80年代為高要公安局使用。
2003年7月公布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12月27日,余駿謀女兒余佩珍代表家人正式把「翕廬」捐贈給肇慶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委託市博物館對「翕廬」進行管理。
2005年2月3日,「翕廬」用作肇慶市圖書館籌建處,後作為市圖書館翕廬分館使用至今。
2003年,翕廬被列為肇慶文物保護單位。
相信,
端州區博物館改建完成後,
這裡必將成為端州區
一張新的靚麗的文化名片。
來源:端州發布、區文廣旅體局